劉永剛
當孩子出生,發出柔弱卻嘹亮的啼聲,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東西比一個生命的健康成長更為尊貴,也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取代教育所能給予孩子的成長力量,所能賦予一個小生命的希望、可能和夢想。
康德說過,“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當今世界的教育目的都聚焦在人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國際上公認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包括“人與自我、人與工具、人與社會”三個方面的培養,要培養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尊重教育規律、成長規律和學生心理規律,就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則,給教育以更多的尊嚴,教育才能不迷失方向,迷失本真。
然而,當下對教育不尊重的現象還很普遍。就學校教育本身來說,表現在對學業要求過剩與對成長要求不足;在教學上,表現在對題海式練習要求過剩而對創新能力培養要求不足;在德育上,表現在形式內容過剩而觸動心靈教育不足等。就家庭教育來說,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分寵愛,過度要求”等方面。這些做法讓我們喪失了對教育的尊重,讓教育失去了應有的尊嚴。
所以,讓教育有尊嚴,教育者就要在科學面前謙虛起來,在規律面前彎下腰來,就要以學生為本,真正做到“回到學生,依靠學生,為了學生”,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最好的成長。我們常常遺憾地發現:太多發生成長危機的學生,究其原因,往往與錯誤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讓教育有尊嚴,家庭教育就不能急功近利,就要“靜待花開”,讓孩子自己追求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生。
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美的禮物,他們不僅延續著父母的血脈和生命,更承載著我們對幸福生活的體驗和對美好明天的期盼。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提供合理的教育契機,讓孩子們獲得成長的力量是我們學校、社會和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教育的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與鼓舞。讓我們遵循尊重與發展的教育原則,去喚醒孩子自律、自覺和自省,激發他們潛藏的能力、志趣和愛好,為孩子積累人生中寶貴的點點滴滴,讓他們破繭成蝶,潤育出一段生命的芳華。
(作者單位:廣州市五羊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