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梅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修訂對照表,并就此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部屬高校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首次將誠信教育列入學生管理規定,要求“學校應當開展學生誠信教育、建立學生誠信記錄。記錄學生學業誠信、學術誠信等誠信記錄,建立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機制、對失信學生可給予警告直至開除學籍等處分。誠信記錄時效由學校規定”。
誠信發展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前不久,國務院頒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中央文明委出臺《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可是,看看在互聯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盡管都知道誠信是立人之本,誠信發展還是被當成了“耳旁風”,比如考試作弊、論文剽竊、替人考試、拖欠學費、求職簡歷造假、隨意違約、騙取國家助學貸款等時有發生。根據上海楊浦區法院的統計數據反映,大學生拖欠助學貸款案大幅度上升。2009年,該院共受理拖欠助學貸款案件828件,同比上升312%;2010年1月至11月受理此類案件1055件,同比上升57%。
作為一種道德養成,誠信,光靠訓誡和教育是不夠的,在訓誡和教育之余,更要有嚴厲的處罰、不徇私情的制度的約束,誠信發展和各種誠信細節要求,不再是綿軟無力的口號,而成為了硬朗實在、有殺傷力的金規鐵律,且還可能被開除學籍,違規不再是零風險、低成本。
總有人認為,一個小小的不夠誠信,卻要受到“開除學籍”之類的重罰,太嚴厲了!那是他們沒有認識到當下的誠信流失的嚴峻現狀,比如“我國每年因為誠信缺失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總共有5855億元人民幣”,要想讓這種不良現狀得到改善,就應該進行強有力的矯枉過正。
況且重罰之類的做法已經取得了優良效果:上海嘗試將逃票納入征信體系后,“1月至7月地鐵逃票人數較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今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公布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效果立竿見影。“老賴”坐不了飛機、貸不了款,半年之內就有萬名“老賴”主動還錢。針對道德頑疾,加大處罰措施,構建起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體制機制,建設誠信國家的目標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