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維君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將生活情境運用于教學的全過程,以提高學生積極性,降低學習難度,生動化課堂氣氛,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活情境
高中生物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與生活相聯系,既可以把抽象的課程內容變得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理解,也可以使學生意識到生物知識的實際作用,強化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實際生活引入方方面面,以生活化的情境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一、導入引入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導入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如果導入枯燥或者是繁瑣,會誘發學生較低的情感認同度,對整堂課興致缺失,重者出現排斥現象。所以,課堂導入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接,拉近理論與學生的距離。
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前,對與自己相聯系的事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課程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利用生活化的實例,激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使其對課程教學具備興趣,是生物教學的必要途徑。比如,對植物與水分的關系進行導入時,教師可以引用青菜的例子,放置一段時間青菜后會變得蔫朽,將其置入清水中,又會復發生機,相對地,將青菜放入鹽水中,會加快蔫壞速度。通過舉例,讓學生思考青菜呈現對比變化的原因,自然而然地引出教學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運用新聞熱點問題進行課程導入,一方面運用轟動效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方面讓學生體悟生物理論就在生活中,比如,對蛋白質一課進行導入時,可以運用鬧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非法商家會使用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有何危害性,在熱情與思索中,學生具備了對蛋白質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講授運用生活實例,降低學習難度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知識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現象的抽象化;教育知識可以用生活進行佐證,沒有脫離生活的教育理論。通過把生物理論同生活實際相聯系,既可以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化繁為簡,降低學生學習難度,也可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提升,避免學而無用,高分低能。比如,在對光合作用的色素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秋時不同階段葉片的顏色,然后歸納出結論:葉子顏色的變化是溫度降低所導致的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的交替作用,于是,學生不僅對生活常識有了理論的認知,而且對理論有了生活的感悟。在缺少實際器物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呈現或者是運用豐富的語言進行描述,讓學生通過聯想,從頭腦中調動積累的生活經驗,構建生活情境,在情感與思維的雙重作用之下,提高生命科學的教學效率。這是變知識的吸收為生活的體驗,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三、實驗教學中利用生活情境,生動化實驗過程
在生物實驗課中,教師多是照本宣科,雖然是實踐性質的課程,卻偏偏與理論課無甚差異,不過是多了教師或者學生動手的過程而已。在枯燥的過程講述中,在無味的理論闡釋中,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逐漸流失。如果再實驗教學中加入生活的素材,可以使得實驗課程更具靈活性,并體現其實踐性特征。比如,脂類、蛋白質、糖類的區分進行實驗,教師在引導學生選取正確的實驗材料、進行合理的過程操作、總結科學的實驗結論之外,最好融入科學的用餐標準以及原因闡釋,這不僅強調了實驗的相關理論——糖、蛋白質、脂類的分類與轉化,也關注了飲食科學搭配的重要性——食物的攝入在精而不在多,而且使得實驗課堂靈活有趣,增加了學生的上課興趣。
四、課后延伸歸于生活情境,實踐相關理論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相關生活問題,讓學生尋找合適的生物學理論進行解釋。比如,在講解完糖類、脂類和蛋白質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早餐是吃牛奶、面包合適還是以豆漿、雞蛋、油條為主,亦或是有別的配套早餐,在吃早餐的時候,是先后有序還是錯綜交雜,以牛奶和面包為例,是先喝牛奶、再吃面包,還是先吃面包、后喝牛奶。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思考,能夠有效提高理論知識的記憶及理解。生物與生活和生產具有密切關聯性,只要教師加以留心,便可發現許多與高中生物理論相關的現象,不要總是以生活現象稀缺為理由,掩飾自己的惰性。
其次,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視野進行拓寬。目前的生物教學,以課堂學習為主,缺少了學生學習最重要的環節——實踐,流于課堂的學習是不完善的學習,只是知識的表層記憶,只有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與發現的能力,才是對知識的牢固掌握,這也是目前高中生物教學的目標。課外活動的進行,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知識、發現知識,為學生的學習建設歸宿和新的起點。用眼睛只能看見別人已經看見的東西,用手卻可以發現或者創造別人未曾看見的東西。
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具有非凡的意義:首先,就生物課程的自然性質而言,它是高中生物教學的必然結果;其次,它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幫學生攻克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后,它可以鍛煉學生的發現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崗樓.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途徑[J].生物技術世界,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