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石紋
【摘 要】課堂閱讀教學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主問題閱讀教學方法作為閱讀教學的新一種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發散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認知能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恰當而巧妙地設計好主問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深透地把握課文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主問題;問題教學
課堂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教師進行課堂調控的重要方法。在以往的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常常先是學生自由閱讀,然后教師拋出眾多散亂的問題給學生,課堂氣氛看起來活躍,但實則問題紛繁,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于還有可能限制學生思維和閱讀能力的發展。
針對這種情況,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提出的主問題閱讀教學方法便是一種新的模式。所謂的“主問題”是相對于整個課堂教學中散亂的問題而言的,“主問題”應該是占據了本次課堂教學的核心。好的“主問題”應該是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發散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一種問題。同時,好的“主問題”也可以提升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做到教與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一字總領”的主問題提煉
1.“一字總領”的含義
所謂“一字總領 ”就是一種主問題的提煉方式,從整篇文章中提煉出最精華最獨到的一個字,用以引領本篇文章的閱讀理解。
2.“一字總領”的重心
這種“一字總領”的主問題設定方式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在這“一字”的選定之上,這也是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最需要動腦筋的地方。這個中心字要是文章主問題的源頭,也要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從中心字延伸出來的巨大空間要囊括閱讀文章的主旨、思想特色、藝術特征等方方面面。
3.“一字總領”的優勢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每個漢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著諸多的聯系。從字到詞組再到句子,可以有著很長的延伸性。這種“一字總領”的閱讀教學方式也具備很強的延伸性、拓展性。在文本閱讀的范圍內可以讓學生有著無限的思維想象空間,閱讀理解能力也能逐漸提升。對于教師來說這也是一種挑戰,找出這“一字總領”的關鍵字,進而進行主問題的設定,閱讀教學課程的安排。在這個字的引領下,逐層深入的解讀文章,可以起到層層剝筍的效果。
二、“一字總領”的主問題設定
1.主問題的設定
實際上,主問題的設計研究就是對課堂教學提問的一種研究、一種創新,旨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只要該課程的主問題設定能達到這個教學目的,便是一個好的主問題,一個成功的主問題。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在提問研究上的創意是“在閱讀教學中,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的提問、問題、話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地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1]
相對于繁雜的問題設定或是課堂提問,簡潔明了的提問不僅能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提問的內容,迅速進入問題,展開對文本的理解,也能讓他們在結合文本的具體情況之下擁有更加廣闊的思維想象空間。
用一個字來引領全文的閱讀和課堂教學,能使課堂更加的靈活,拓展性更強。比如《故都的秋》為什么景物描寫都帶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源于文章“悲”的感情基調。那么這個“悲”字便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用來展開主問題設計的那個總領一字。《陳情表》想要表達的感情其實非常復雜,但作者抓住了當朝統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特點來做“孝”的文章,這個“孝”字便可以設定為《陳情表》的總領一字;如果在文本中很難找到那個可以展開主問題設計的總領一字,便可往更廣闊的范圍去搜尋,任何一篇文章總離不開作者要表達的某種特定的情感,那么這個“情”字便可包羅萬象,成為主問題設計的總領一字。以《小狗包弟》為例,以“情”字作為一字總領,可以設計這樣幾個“主問題”:
(1)小狗包弟在文中有哪些遭遇?
(2)“我”對包弟有哪些感情變化?
(3)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4)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這幾個問題體現了教師整體的預設內容和思路。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革慘無人道的殘酷現實以及表達了作家的深深懺悔之情。前兩個問題是解讀文本主旨的基礎,后兩個問題是學生解讀文本主旨的關鍵內容。
2.主問題的衍生
一個活躍的課堂不能僅僅依靠三兩個主問題就能夠支撐起來的,即使能夠做到也很吃力。這時候除了主問題以外,就要形成一個“話題群”。“主問題”就好比是一棵大樹的主干,這個“話題群”就是這棵大樹的枝葉,給整棵大樹增添更多的活力,展現蓬勃的生機。那這個“話題群”就需要在這個主問題上展開,也就是緊緊圍繞著這“一字”。現就以《氓》作為案例,來說明圍繞這個“情”字,可以形成這樣一組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話題群:
①詩歌當中有一個獨特的意象,這個意象跟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息息相關,大家能找到這個意象嗎? (答案:淇水)
②詩歌是怎樣借淇水這個意象揭示女主人公的感情軌跡的?
(學生合作探究后總結:當初“送子渉淇,至于頓丘”,渡過淇水他們定下了婚期,淇水見證了他們的歡樂時光;現在,女主人公被遺棄了,她又見到了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回憶,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湯湯,漸車幃裳”;但是“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女主人公最后堅強起來,表達了她決絕的態度,令人欽佩。)
③為什么我們會對這個女子產生同情呢?如果她是一個好吃懶做、刁蠻無理的人,我們還會同情她嗎?……我們同情她,是因為這個女子的形象是美好的。現在就請大家結合文本概括詩中女子的形象。
問題歸納: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溫柔、體貼、善良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純真熱情、對愛情與幸福的誠摯追求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勤勞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剛烈、堅強
④教師總結大家的看法之后,拋出下一個問題:大家看一下,這些詩句分別出自哪一些章節?這些章節分別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
(教師在學生討論探究后總結:一二五章用的是賦的手法,第六章,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并指出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兼用了比興手法。
⑤簡單分析完接著提問:詩歌中還有比興兼用的詩句嗎?
(答案:三四兩章)
⑥探究更深入的問題:在這些比興兼用的詩句中,作者為什么要選取桑樹來作比呢?談談這里比興兼用的好處是什么?
學生課堂討論、總結:
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樹作比,與女主人公勞動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從“抱布貿絲”一句來看,她養蠶做絲),富于生活氣息,同時還暗示了她的勤勞。
作用:
內容上:比興句能喚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增加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葉沃若——女子正值青春年華或指男女主人公情意濃密時
葉黃隕——女子紅顏已老,青春不再或指男女主人公感情枯竭時
結構上: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余;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比興起過渡作用。
這些話題群,循序漸進,由意象的分析到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再到詩歌藝術手法的分析,由淺入深,每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真正體現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3.主問題的回歸
再繁茂的枝葉也總有落葉歸根的時候。課堂閱讀教學到了一定的擴展范圍就要開始收網,回歸到課堂的核心,回到根的問題上,這樣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系統的記憶,并且能夠讓學生學習到知識而又不空泛。以《氓》為例,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是如何通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賦、比、興的手法來揭示詩歌的主題:通過敘述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經過,批判男子的負心,揭示當時不合理的婚姻帶給婦女深刻的痛苦。詩歌的意象為刻畫抒情主人公女子的形象服務,女子形象的刻畫和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最終都是為這個主題服務。他們之間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用這個主題把話題群整合起來,才不至于讓問題游離于文本之外。
三、“一字總領”的課堂教學總結
首先,“主問題”一定要體現教師預設的內容和教學思路。教師在備課時,一定會設計一些問題來達成教學目標。不管這些問題準確恰當與否、難易程度如何,總是要體現備課者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那么,“主問題”的設計就要從大的方向和范圍為文本的學習提供一個思維框架。如上文《小狗包弟》的主問題設計。
其次,主問題設計具有立體性,他給學生一個指向,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可以讓更多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到文本的討論中來,從而提高課堂的整體效果;也可以實現整篇課文的謀篇布局的探索,使學生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展開,從而達到對文本的立體把握。如上文《氓》的主問題設計。
總之,教師要想設計好主問題,至少要做到這么幾點:能夠站在高處審視文本;能夠細微入致地把握學情;能夠把關注的目光指向學生的閱讀困惑;還要能擁有永不枯竭的工作熱情!只有教師恰當而巧妙地設計好主問題,才能盡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認知、行為能力和情感活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把握課文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余映潮:微型話題,各抒己見——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