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摘 要】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運動創辦的一系列新式學堂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留學教育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一時期,留學形成潮流乃至成為一種制度,清末的留學教育也為之后的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當代中國自確立對外開放的政策以來,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留學大潮。如今我國的留學教育相較于清末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較留學教育的開始與當前有助于我們更加透徹的了解到我國留學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清末留學;當代留學教育;留學
1歷史背景
清末時期,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的留學運動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歐學生、留日高潮,以及庚款興學。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慘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至此,國人開始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巨大差距,洋務運動由此產生,1872年,由容閎、陳蘭彬二人率30名幼童由上海乘船赴美,拉開了中國近代官派留學教育的序幕。洋務派創辦了一系列的實業學堂,但中國的實業和實業教育僅處于初步階段,于是洋務學堂以福建船政學堂為首于1895年3月派5名學生赴歐學習造船、駕駛等方面技術,是近代中國人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開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制定了“以敵為師”,“師日制日”的留學政策,大批的知識分子抱著好奇和求知的熱切選擇前往日本留學,形成了規模空前的留日熱潮。1907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建議將所得庚子賠款退還一半,使清政府用于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于是1908年前后,迎來了留美高潮。
當代,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不可逆轉的客觀趨勢,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不斷擴大,中國留學教育發展的速度也隨之加快,留學教育已經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成為了一項同國家利益緊密相連的國策。自1978年鄧小平同志做出了恢復派遣留學生的指示以來,我國留學教育迅速發展,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留學高潮。與清末時期的留學教育歷史背景比較可以發現,當前我國留學教育的歷史背景與之前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清末留學教育充滿著種被動性,而當前我國留學教育的歷史背景更加的自由和積極。
2留學目的
比較清末的留學教育與當前的留學我們可以發現,其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清末留美、留歐、留日以及庚款興學無不體現著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質。清政府是希望派遣留學生,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對于留學生思想上的西化是嚴重打擊的,為的是達到鞏固腐朽統治的目的,留學與救國進行了綁定。現如今,我國的留學教育目的更多的是進行一種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留學教育與國際關系已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是國際關系的一種體現。
3留學規模
1875年,自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分前后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與之相比,1875年洋務學堂的赴歐留學分三屆共81名官派留學生。1896年留日學生僅為13名,1904年迅速增長為2400名,1905年達到高潮為8000名。清末留美學生人數如下:1909年派出50人,1911年為70人。可見清末留學人數和規模是在1905年之后才有了一個迅速的發展的。
當代我國留學教育的規模相較于清末是空前的,自1978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教育出現了兩次高峰期,一次是2000年,一次是2007年;由表2看出,自2006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迅速增長,2013年已經突破了40萬的大關。與之前清末留學教育人數相比,人數產生了巨大的增長,規模是空前的。
4留學政策
洋務時期的留學政策,充分體現了清政府“中體西用”的留學指導思想。為了防范幼童成為“美化”之人,清政府可謂煞費苦心,然而在“中體”和“西用”的沖撞下,我國首次派遣幼童赴美的留學政策流產。在總結派遣幼童赴美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清政府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留歐政策,并將派遣船政學生留歐政策貫徹始終。清末“新政”時期,受甲午戰敗的直接刺激,清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如:中央與地方分派、公費與自費并行、獎勵留學生出身、廢除科舉進行鞭策、多派、速成、提倡官紳貴胄留學等積極鼓勵提倡游學日本。但是,隨著留學規模的日益擴大,對留學資格的漫無限制及速成教育所帶來的留學教育質量低下的弊端也日益顯露。為此,清政府不得不對留學日本由前期的積極鼓勵轉為嚴格限制。“新政”時期清政府派遣庚款留美生,與西方國家欲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有關。這批庚款留美生,選拔嚴格,期限較長,學習內容以實業為主,他們歸國后在我國的自然科學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清末留學教育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教育部領導以及從事出國留學教育的管理者都非常關注出國留學教育的實踐活動和政策研究,鄧小平同志針對我國教育和科技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嚴重情況做出了向國外大量選派留學生的決定,這一決定拉開了新時期中國出國留學教育的序幕。最終于1992年形成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如今已經形成了國家到地方,從高校到科研院所,一套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出國留學管理和運行機制。中國的出國留學政策可分為四個體系:國家公派出國留學政策、單位公派出國留學政策、自費出國留學政策、留學回國政策。這四個體系的二級政策共同或交叉組成了國家的出國留學政策。
由此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清末留學政策存在嚴重問題:留學教育目標上的偏差、留學生選拔資格上的混亂、留學政策缺乏穩定長遠性,這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緊密聯系。相較于清末,如今我國的留學政策更加的系統、規范和法制化。
5啟示
清末時期的留學教育出于政府的派遣,留學生的個人目的不是很明確具體。而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識已經成為了提高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社會競爭也愈加增大,更多的中國學生希望通過留學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國家應該將派遣出國人員與吸引人才回國相結合,同時在鼓勵出國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海外留學人員的吸納力度;對于個人來說,留學與否只是學習方式的選擇問題,沒有必要盲目跟風。我們應該以史為鑒,抱著清醒冷靜的態度去對待留學這件事情,在充分的自我了解和權衡之后再來確定自己未來的奮斗目標。隨著我國出國留學的學生年齡低齡化的趨勢,作為家長應該正確引導,避免攀比。
參考文獻:
[1]張亞群.論清末留學教育的發展[J].華僑大學學報,2000(4).
[2]韓銀廷.芻議清末留學教育及其影響[J].當代世界,2012(3).
[3]周勇.我國早期留學教育與中國近代科學的歷史轉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6.
[4]程京武.當代留學教育的發展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J].暨南學報,2002(1).
[5]蒙有華.當代我國留學教育的現狀、問題及解決思路[J].當代教育論壇,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