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音】
有極少數人認為,反腐敗影響的僅僅是領導干部,對增進群眾切身利益沒有多少幫助。比如,八項規定執行以來省下那么多錢,反腐追回那么多錢,都去哪里了?
因感受不到反腐的直接好處,有少數人就覺得:反腐和群眾利益無關。
其實,反腐和老百姓有很大關系——政府的行政經費、教育經費、公共建設方面的經費都是有固定預算的,如果被公款大吃大喝或是貪污到個人腰包,那么用在公共建設上和教育上的錢就少了。
可能又會有人問:有的腐敗是企業給官員送錢,不是從政府的預算中來,是不是就和百姓沒有關系了?
對此,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這些企業用錢去賄賂政府官員的目的是什么?
是權力尋租。那筆賄賂就成為工程預算的一部分,偷工減料就這么產生了,從而間接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一次,他到廣東省一個縣去調研,發現有一條村道盡管已經用了20年,但是質量非常好,隔壁村也有一條村道,但是村道殘破不堪,而且只建了一兩年時間。其實兩條村道的預算是差不多的,問題就出在腐敗滋生了偷工減料。
這不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嗎?
公款吃喝既“姓公”,也“姓奢”,所謂“崽花爺錢不心疼”,菜挑好的上,酒選貴的來,怎怪螃蟹、刀魚越吃越貴,茅臺、五糧液越賣價越高。八項規定實施后,有人感慨,現在吃喝少了,下基層的時間多了;人際關系簡單了,干工作的風氣好了,曾經的天價商品,慢慢放下了身段,不少已經“伸手夠得著”,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
白巖松在接受中央電視臺一個欄目組的專訪時曾說:反腐讓普通人吃得起螃蟹了。在新形勢下,不僅是螃蟹,所有依靠公款消費支撐的天價商品,都將回落到應有價位。這種反腐敗的“螃蟹指數”,從中可以看出反腐敗的成效,更能看出當下的民心取向。
其實,凡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不論衣食住行,還是醫療、教育、養老等,其保障和服務水平的提升都有賴于更加廉潔高效的行政環境。正因如此,中央才一再強調,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政治生態得到不斷凈化,經濟社會更加健康發展,廣大群眾才能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成果。
這是中國正風反腐背后的政治經濟學,更是中國正風反腐的群眾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