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音】
曾經有媒體提出,伴隨反腐的持續高壓,一些官員被反腐弄得意志消沉,干工作變得消極,甚至患上了“反腐恐懼癥”,“為官不為”的現象有所抬頭,可能對國家發展不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零容忍”的反腐形勢以及持續深入的作風建設,讓少數官員感嘆“為官不易”。在高壓反腐態勢對腐敗分子形成極大震懾的同時,在個別黨員干部身上,卻不合時宜地出現了一種“因反腐不作為”的怪現象。比如,以前敢干的事現在不干了,以前敢管的事現在不管了,這是怕“槍打出頭鳥”的怕事不敢為;分內的工作能推就推,應盡的職責能躲就躲,這是樂得“無事一身輕”的懶政不想為;新形勢下感到能力不足,本領恐慌,以致于在工作當中縮手縮腳,畏首畏尾,這是尸位素餐的平庸不能為。
不論哪一種情形,這些人奉行的都是“寧可不作為,也不犯錯誤;寧可少干事,也不要出事”的明哲保身的為官“哲學”。于是,反腐導致“為官不為”的說法開始甚囂塵上。
這種論調,是典型的因果混亂,站不住腳。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干部作為不作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其內心的信念、擔當等意識的強弱所決定的。
所以,“為官不為”現象存在的根源在于干部的思想認識發生了扭曲、出現了偏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焦裕祿、楊善洲身上,人們看到了共產黨人的‘職業病——自找苦吃。”一句話道出了廣大黨員干部身上應具有的博大情懷。
而那些將黨員干部不作為與反腐敗斗爭聯系起來的說法,只不過是這些思想出現了偏差的黨員干部為自己不作為尋找的借口。
對反腐導致“為官不為”的論調,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一方面要認識其本質,走出其思想誤區;另一方面要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通過反腐砥礪出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為官不為”、尸位素餐也是腐敗,不作為的“懶政”也是腐敗,查處庸官、懶官,也是反腐的題中之義。
要逐步改變一些黨員干部認為只要不嚴重違紀違法就平安無事的觀念,對執行黨紀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的一律問責;對守攤子、混日子,工作不擔當,績效差的一律問責;對拉關系、亂班子,謀人不謀事,搞山頭主義的一律問責;對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推諉扯皮、態度惡劣,不忠于職守的一律問責;對管理不嚴,存在紀律松弛、作風渙散問題不及時整改,當和事佬的一律問責。
只有從制度層面上治理“為官不為”,才能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真正潔身自好、敢擔當、想干事的干部,無疑對反腐是舉雙手贊成的,因為良好政治生態所提供的,恰恰是一種有效的正向激勵:德能者上,貪庸者下。只有德、能、勤、績擺不上臺面的黨員干部,才會在反腐中感到“官不聊生”。實現從嚴管理干部的常態化,才能讓會干事的上去、不干事的下去、干壞事的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