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
前些日子有這樣一則消息,一個英國家庭有一對兄妹,哥哥叫Russie, 比妹妹Aly年長三歲。這一對兄妹同時對自己的性別產生了懷疑。妹妹Aly在15歲那年鼓起勇氣告訴父母,其實她更想做一個男人。在此后不久,哥哥也告訴父母,其實他想做一個女人。這對兄妹的父母寬容地接納了真實的兄妹,從此這對兄妹變成了姐弟。這則消息讓網友眾說紛紜,雖然如今的社會已經比過去包容了許多,但是徹底放下芥蒂接受變性,對于很多人來說仍然很難。其中,很多原因是因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這個群體。在此必須得向大家介紹“性別焦慮” (Gender Dysphoria)這個現象。要認識這個現象,我們需要先認識幾個概念。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性別嗎?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性別。 What?性別還有什么好了解的,不就是男和女嗎?除了決定性別的生理特征之外,就是與之相符的性格行為嘛,比如TA如果是男人,那就會做一個男人應該做的事情,反之亦然。
然而,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學者們逐漸發現其實生理特征并不是一個人性別的決定性因素。在西方的學術界,性別分為兩個概念: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 (Gender)。生理性別是指一個人在出生時他的生理特征是男性還是女性;而社會性別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社會角色是男性還是女性。簡單地說,生理性別是一個人的生理狀態,社會性別是一個人的行為特點。學者們發現,生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一個人的社會性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性別行為都是由生理性別直接導致,且與之一致的。
有些時候,人們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是相悖存在的。所以,才出現了上文我們提到的例子。當然并不是每一個覺得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不符的人,都想去做變性手術,但是有少數一部分的人,急切渴望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相符合,通過變性手術讓自己的生理性別特征與自我認同的性別相符。
正確認識“性別焦慮”
總的來說,“性別焦慮”是指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和個人認為自己應該有的性別嚴重不一致。如前面的例子,那一對兄妹認為自己的社會性別和自己的生理性別便完全相悖——哥哥認為自己應該是女性,而妹妹認為自己應該是男性,從而通過變性讓自己的生理特征改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性別。值得注意的是,性別焦慮的判定有著明確的標準,這里筆者向大家介紹一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5》中所定義的性別焦慮的大致內容:
個人的生活中展現出來的性別與其生理性別有著非常明顯的不一致,并且這種狀態持續至少六個月以上;一個人強烈地渴望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因為自己的生理性別與TA所展現出來的社會性別有著極其顯著的不一致;或者TA極其渴望擁有異性的身體;或者TA并不想通過變性手術來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但卻強烈地渴望自己在生活中被當成異性對待。比如說一個人生來是女性,但她認為她的性別應該是男性。她可能會很渴望通過醫療手段,讓自己的生理性別由女性變成男性;或者她并非想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但很渴望在社會生活中被他人當作男性來對待,或者不以女性的社會角色來要求她的行為。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心理現象, 而身邊的人不能包容和接納TA,會使TA產生極大的心理負擔, 以至于嚴重影響這個人的社交能力,無法完成學業,無法處理好家庭關系,無法正常工作……一般如果一個人在臨床上出現以上的心理現象,經過嚴格的心理測試后可以被認定為性別焦慮。當一個人被認定有性別焦慮,可以通過一些醫學手段,比如說荷爾蒙治療或者變性手術幫助這些人改變他們的性別從而降低他們的內心焦慮和痛苦。然而社會的不理解和他人的嘲諷卻是他們心中最根深蒂固的痛,這種痛苦并不是靠醫療手段就可以得到解決的。
任何年齡都可能產生性別焦慮
2015年年底,英國郵報報道了一位3歲英國小男孩Daniel,在廁所拿著剪刀想要讓自己變成小女孩。在醫生的建議下,父母順從了他的心聲開始把他打扮成小姑娘。正如Daniel一樣,有的人是從童年時期就開始有了“性別焦慮”,他們可能在2-4歲的時候就發現了自己的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不符合,而這樣的狀態會持續到青少年和成年時期。而如前文介紹的兄妹變姐弟的故事,另一些人則是從青少年時期或者成年后才產生的“性別焦慮”。但是無論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性別焦慮”,對于他們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來自他人的理解和接納。因為有性別焦慮的人,、不僅僅只是對自己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相符而苦惱,他們更多的內心痛苦來自于外界的不解和他人的歧視。
我們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
幾千年以來,我們對性別有著刻板的認知,我們對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應有的行為表現有了既定的標準。然而,即使沒有“性別焦慮”,又有多少人一定能做到自己的行為隨時隨地都“像個女人”或者“像個男人”?有一部叫做《粉紅男孩》的日劇便討論了這個問題:男主角在父母和學校老師同學的眼中是一個品學兼優、才貌雙全的優秀學生,他劍道空手道柔道通通第一,能文能武,充滿男子漢氣概。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男神”級的人物卻擁有一個不可告人的小秘密,那就是,其實他是一個心思細膩溫柔,女紅、烹飪樣樣拿手,喜歡一切可愛事物,少女心爆表的“粉紅男孩”。因為害怕辜負外界的期望,他雖然鐘情于一切“粉紅系”的東西,但卻不敢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來,并順從著父母的心愿,當著有淚不輕彈的“硬漢”……請你想一想,你是不是曾經碰到過跟這位“粉紅男孩”類似的情況——考慮到自己的性別“不允許”,不得不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長期生活在一個被性別準則約束的環境里,我們也會被潛移默地化形成一套評判別人的準則。
在2013年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把“性別認同障礙”改成“性別焦慮”就是本著人本主義的精神,從學術上改變這種心理現象學的“現象障礙化”,更多地,還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拋開刻板的“性別準則”,理解并包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