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淵,李 瑩
(1. 河北省懷安縣中醫院,河北 懷安 076150;2.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
當歸四逆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及對血清CC型趨化因子的影響
鄭文淵1,李瑩2
(1. 河北省懷安縣中醫院,河北 懷安 076150;2.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摘要]目的觀察當歸四逆湯聯合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CC型趨化因子的影響。方法將8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2組患者均給予咪唑斯汀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當歸四逆湯治療,療程均為8周。比較2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血清CC型趨化因子水平變化。結果治療8周后,治療組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2組MCP-1及RANTES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均<0.05)。結論當歸四逆湯聯合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好,可能與當歸四逆湯可明顯降低血清CC型趨化因子水平有關。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當歸四逆湯;血清CC型趨化因子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發病率較高,15%~25%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發生過1次[1]。現代研究認為,抗原抗體反應導致肥大細胞脫顆粒,進而釋放組胺及其他化學物質如5-羥色胺、緩慢反應物質等,這在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2]。此外,CC型趨化因子在變態反應性疾病中也起著重要作用[3]。本研究觀察了當歸四逆湯聯合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CC型趨化因子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懷安縣中醫院2010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皮膚性病學》中關于“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診斷標準[4];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癮疹”血虛寒凝證的辨證標準[5],主癥包括疹色淡紅不鮮,遇寒發作,得暖則減,手足冷,口不渴,舌質淡,薄白苔,脈細弱或沉細;年齡18~60歲;均不存在嚴重心肝腎腦等功能障礙;未采用本研究相關治療方法;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妊娠或哺乳期者,近期有糖皮質激素使用史或糖皮質激素依賴者,合并嚴重感染、腫瘤或其他皮膚系統疾病者,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或其他皮膚疾病者。按照隨機平行分組法將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齡21~58(37.1±10.2)歲;病程6~39(12.3±5.4)個月;輕度6例,中度15例,重度19例。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19~57(36.3±11.1)歲;病程5~41(13.1±6.1)個月;輕度8例,中度14例,重度18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給予咪唑斯汀緩釋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 生產,國藥準字J20080070)10 mg口服,1次/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當歸四逆湯治療,組方:當歸30 g、白芍15 g、赤芍15 g、桂枝15 g、細辛3 g、木通6 g、炙甘草6 g、大棗4枚;伴有噴嚏、鼻癢者加白芷、辛夷;伴有腹痛泄瀉者減赤芍,加白術、干姜;皮疹以風團塊為主者加防風、荊芥;伴有皮膚劃痕者加阿膠、麥冬、制首烏;瘙癢嚴重者加地膚子、蟬蛻;形寒畏冷者加熟附子、肉桂;舌苔厚膩、夾濕者加蒼術、厚樸、薏苡仁。上述藥物水煎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2組療程均為8周。
1.3觀察指標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皮損情況進行計分,見表1。根據評分評定療效。臨床治愈:皮損計分較治療前降低≥95%或為0分;顯效:皮損計分較治療前降低≥70%但<95%;有效:皮損計分較治療前降低≥30%但<70%;無效:皮損計分較治療前降低<30%,或反而加重。②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靜置離心,吸出上層血清后分裝冷藏保存。采用ELISA法分別測定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及正常T細胞表達和分泌因子(RANTES)水平。實驗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使用說明書執行。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比較治療8周后治療組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治療前后MCP-1及RANTES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MCP-1及RANTE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MCP-1及RANTES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均<0.05)。見表3。

表1 蕁麻疹皮損計分標準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2=15.205,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MCP-1及RANTES水平比較
3討論
慢性蕁麻疹為皮損反復發作超過6周以上者,患者全身癥狀一般較輕,風團時多時少,反復發作,常達數月或數年之久。慢性蕁麻疹皮疹形態與急性蕁麻疹相似,但更常見于中年女性。現代醫學認為,該病與機體變態反應機制密切相關,首先是變應原刺激機體產生IgE,IgE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細胞表面受體結合使機體致敏;當相同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則與致敏后的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特異性結合,使其脫顆粒,釋放組胺、緩激肽、白三烯等,引起皮膚小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誘發皮膚黏膜充血水腫、出現一系列局部或全身變態反應癥狀[7]。已有證據表明,自身抗體誘導IgE受體的交聯反應為慢性蕁麻疹的一個重要的發病機制[8]。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除上述變態反應機制外,CC型趨化因子在慢性蕁麻疹的發病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9]。CC型趨化因子是具有趨化活性和細胞因子活性的分泌型小分子,其可針對多種淋巴細胞亞型發揮作用,包括單核細胞、樹突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等。現已明確,CC型趨化因子涉及淋巴細胞的幾乎所有功能,不僅在淋巴細胞游走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細胞發育、血細胞生成、淋巴細胞活化、炎癥及免疫反應和血管新生方面占據重要地位[10]。RANTES、MCP-1等為與變態反應密切相關的CC型趨化因子均為機體介導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免疫反應的有力趨化劑。有研究表明,慢性蕁麻疹患者機體RANTES表達水平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正常對照組[11]。而在慢性蕁麻疹患者免疫機制的實驗研究中發現,機體肥大細胞脫顆粒和組胺釋放可增強皮膚組織內皮細胞表面MCP-1的表達,后者又可強化嗜酸性粒細胞的遷移和黏附能力[12]。由此可知,CC型趨化因子在慢性蕁麻疹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間誘導作用,其可能通過促發遲發相和速發相變態反應而發揮效果。
慢性蕁麻疹屬于中醫學“風疹塊”“風瘙癮疹”等范疇,多因陽氣不足,氣血兩虛,肌膚失于溫煦,復感風寒之邪,久羈肌表;或因衛表不固,營衛失和,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客于肌膚腠理,使經脈結聚,營血瘀滯而發病[13]。當歸四逆湯為溫經散寒的代表方劑,方中當歸苦辛甘溫,養血和血,補而兼行,合芍藥以補營血虧虛,配桂枝、細辛溫經散寒而通血脈,甘草、大棗益氣健脾而資化源,既助歸、芍補血,又助桂、辛通陽。桂、芍合用,猶能調和營衛。原方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但經后世不斷發展挖掘,本方現已廣泛用于治療頭痛、胃脘痛、痹癥、脫疽、凍瘡、疝氣、痛經、癮疹等多種疾病而屬厥陰血分虛寒者。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當歸、桂枝、芍藥均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器官血液供應效果[14],其中當歸增加外周皮膚血流量、減少血管阻力作用與α、β受體無關,而與M受體及組胺H1受體興奮有關;桂枝可擴張外周血管,尤其是皮膚血管;藥物具有較強的擴張外周動脈作用。當歸、芍藥還可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釋放反應,二者具有明顯的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及溶解血栓效果。有實驗發現,小鼠口服當歸四逆湯后可顯著延長凝血時間、凝血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表明該復方具有明顯抗凝作用[15];當歸四逆湯可促進小鼠皮下血腫吸收,降低大鼠全血比黏度,表明該復方活血化瘀功效與其抗凝、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促進血腫吸收有關;此外,當歸四逆湯還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效果[16]。
本研究結果顯示,2種治療方案均有降低RANTES、MCP-1水平作用,提示咪唑斯汀所具有的抗組胺、抗遲發相炎癥反應與下調CC型趨化因子有關;而治療組治療后RANTES、MCP-1水平更低,提示當歸四逆湯對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作用可能與降低RANTES、MCP-1水平有關,其與咪唑斯汀聯用可能會增強后者下調CC型趨化因子作用。但目前對該方面的研究較少,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馬春華. 慢性蕁麻疹臨床流行病學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2014,15(29):233-235
[2]孟祖東,盛晚香,王恒,等. 血清白介素-18、-33和IgE水平與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相關性研究[J]. 臨床皮膚科雜志,2015,44(4):210-213
[3]弓唯一,張新民. cc型趨化因子及其受體與變應性鼻炎的研究進展[J].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9,33(3):198-200
[4]向光,何湘. 皮膚性病學[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226-228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S]. 1993:28-31
[7]周世敏. 慢性蕁麻疹的臨床分析及其與變態反應遲發相關系的初步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9):506-508
[8]孫蔚凌. 高親和力IgE受體α鏈基因克隆、表達及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的研究[D]. 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04
[9]史立宏,李曉民,李金勇,等. 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漿RANTES、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TNF-α與白三烯B4水平的測定[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9,15(8):553-556
[10] 周光炎. 免疫學原理[M]. 3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498-500
[11] Piconi S,Trabattoni D,Iemoli E,et al. Immune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2,128(1):59-66
[12] Menzies-Gow A,Ying S,Phipps S,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eotaxin, hisamine and mast cells in early microvasc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 recruitment to the site of allergic skin reactions in humans[J]. Clin Exp Allergy,2004,34(8):1276-1282
[13] 劉愛民. 慢性蕁麻疹的中醫辨證思路與治療體會[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4,28(11):1164-1165
[14] 熊輝. 當歸四逆湯的現代藥理與臨床應用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3):301-303
[15] 王國明,張永健. 當歸四逆湯的應用和實驗研究進展[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3):1479-1482
[16] 張雅麗,謝連生,賀明. 加味當歸四逆湯對高沾滯血癥影響的實驗研究[J]. 貴州醫藥,2001,25(12):1132-1134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2-1338-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