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輝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000)
?
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價值比較
鄒文輝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對比研究CT血管造影(CTA)與MR血管造影(MR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59例臨床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同時行CTA檢查(CTA組)與MRA檢查(MRA組),以DSA結果為金標準,對比CTA組和MRA組的診斷符合率和圖像質量。結果59例患者共檢出腫瘤72個,DSA、CTA、MRA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9%(71/72)、85%(61/72)、82%(59/72),CTA和MRA的診斷符合率均低于DSA(P均<0.05),但CTA和MRA的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A與DSA、MRA與DSA在瘤體直徑和瘤頸寬度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A對直徑<3 mm的動脈瘤檢出率高于MRA(P<0.05)。結論CTA、MRA對顱內動脈瘤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CTA的顯示效果略優于MRA,尤其是在小直徑腫瘤方面有優勢,但MRA具有無對比劑不良反應、無輻射、檢測費用較低等優點,建議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這兩種檢查方法。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CTA;MRA;DSA;血管成像
顱內動脈瘤是動脈壁因局部病變向外膨出而形成的永久性局限性擴張,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導致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1]。有統計表明,顱內動脈瘤首次破裂出血致死率為8%~32%,發病后1年內、2年內的致殘致死率為60%~85%[2]。因此,及時、正確的臨床診斷在改善患者預后方面非常關鍵。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符合率極高,其結果是臨床判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但該方法有創、耗時、價格昂貴,且并發神經系統疾病與永久神經功能損害的風險較高[3]。但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CT血管造影(CTA)與MR血管造影(MRA)已經成為了診療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該方法微創或無創、省時、費用低,且圖像質量高,但不同文獻報道的臨床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對比分析了CTA與MR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結果,并探討了其臨床價值。現將有關資料整理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9例臨床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顱內動脈瘤的診斷符合《神經病學》[4]中的相關標準。納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行DSA,同時行CTA檢查 與MRA檢查。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齡24~70 (40.7±8.2)歲;患者均以突發劇烈頭痛、嘔吐為首發癥狀,其中短暫性意識障礙25例,持續昏迷8例,動眼神經麻痹6例,癲癇4例,伴精神癥狀4例;體格檢查:腦膜刺激征陽性54例,視盤水腫39例,眼底出血8例,單側病理征陽性18例,雙側病理征陽性10例。本研究報經我院醫學倫理會研究同意,與患者充分溝通,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檢查方法
1.2.1DSA檢查方法檢查設備為PHILIPS V3000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對比劑為碘海醇(300 mgI/mL)。以Seldinger法穿刺右側股動脈,穿刺成功后植入導管套鞘,常規應用肝素抗凝,于雙側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開口處注射對比劑行腦血管造影術,每位患者均行正、側、斜多體位投照,角度采集圖像以保證病灶顯示完全及病灶顯影滿意,滿足診斷需要。
1.2.2MRA檢查方法檢查設備為PHILIPS Achieva 3.0T雙梯度雙射頻磁共振,選用標準頭部線圈,常規矢狀位和橫軸位雙定位,行橫軸位及矢狀位T1WI及T2WI掃描,層間距0.1~1.2 mm,層厚5~6 mm。掃描范圍包括頸內動脈顱內段、大腦動脈環與大腦前、中動脈及其主要分支、椎-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及其主要分支。
1.2.3CTA檢查方法采檢查設備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動態800層雙源螺旋CT,掃描參數:電壓120 kV、自動毫安、掃描層厚0.625 mm、螺距0.969:1、轉速0.4 s/周、床速19.37 mm/s。先行常規Headfast序列行顱腦平掃,而后以4.5~5.0 mL/s速度緩慢注入40 mL造影劑(20 mL造影劑+20 mL生理鹽水),并在C4水平監測雙側頸動脈充盈時間-密度曲線,以此計算出最優延遲時間,采用平掃+增強雙期自顱底至顱頂進行頭部掃描;同時,建立靜脈通道,并經此以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60 mL優維顯,注射速度為4.5~5.0 mL/s,而后再以相同速度注入30~40 mL生理鹽水。
1.3圖像后處理MRA原始數據通過西門子控制臺內建操作軟件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對局部進行重建。CTA原始數據通過圖形工作站進行處理,采用MIP容積重現(VR)及多平面重建(MPR)等技術進行圖像處理。
1.4圖像評價由神經外科和CT中心的經驗豐富(至少5年的工作經驗)的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各2名,對瘤體大小、瘤頸寬度、瘤頂指向及瘤體與周圍結構的關系等進行觀察。其中梭型動脈瘤以最長徑表示大小,囊狀動脈瘤以瘤頸至瘤體頂壁的距離表示大小。評價方法為雙盲法,對于不同評價結果則由4位醫師通過商議達成一致。
1.5觀察內容觀察59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的DSA、MRA、CTA的影像學結果,比較3種檢查方法對顱內動脈瘤的檢出情況,同時評價3種方法對顱內動脈瘤的瘤體直徑、瘤頸寬度等形態特征的診斷情況。

2結果
2.1診斷符合率59例患者共檢出腫瘤72個,DSA、CTA、MRA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9%(71/72)、85%(61/72)、82%(59/72),CTA和MRA的診斷符合率均低于DSA(P均<0.05);但CTA和MRA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腫瘤形態特征診斷情況CTA與DSA、MRA與DSA在瘤體直徑和瘤頸寬度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CTA對直徑<3 mm的動脈瘤的檢出率高于MRA(P<0.05),見表2。

表1 DSA、CTA、MRA所測得瘤體直徑和瘤頸
注:①與DSA比較,P<0.05。
3討論
顱內動脈瘤多以腦動脈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以及顱內壓增高為多見病因,多與血管炎、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情進展有關[5]。顱內動脈瘤首發癥狀多為顱內自發出血,致殘致死率極高,預后極差[6],所以早期確診、積極治療對于患者康復、改善預后有積極意義。經股動脈穿刺DSA一直被認為是臨床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檢測結果準確率極高。但是綜合臨床經驗來看,DSA檢查也存在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7-8]:①DSA為有創檢查且創傷較大,存在誘發再出血的風險;②動脈瘤內存在血栓形成時無法顯影;③對比劑用量和輻射劑量均較大,對血管顯示良好,但對周圍結構顯示較差,同時存在導管損傷瘤體、動脈內膜、血栓脫落等風險;④操作復雜,兩側大腦半球需分別造影,頸內動脈系和椎動脈系需分別造影。

表2 DSA、CTA、MRA對動脈瘤大小(最大徑)檢出
注:①與CTA比較,P<0.05。
MR和CT成像技術的發展使得顱內動脈瘤的無創檢查成為可能,為該類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檢查方法,但諸多研究對MR和CT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結果的報道存在一定差異[7-9]。在本研究中,以DSA為金標準,CTA、MRA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5%和82%,兩者的診斷符合率雖然均低于DSA,但均超過了80%,且兩者之間的診斷符合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這表明CTA、MRA均能夠對顱內動脈瘤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同時本研究還發現,CTA與DSA、MRA與DSA在瘤體直徑和瘤頸寬度測量方面差異不顯著,這說明CTA和MRA所獲得的顱內動脈瘤的圖像質量均較好,都能夠比較有效地對腫瘤的形態特征進行判斷;另外,CTA對直徑<3 mm的動脈瘤的檢出率高于MRA,說明雖然CTA和MRA的圖像質量均較好但CTA對小尺寸瘤體的發現率更高。
CTA和MRA在診斷顱內動脈瘤方面各具優勢,也均存在一定局限。CTA評價顱內動脈瘤的優勢表現在[10-11]:①能夠同時顯示多個顱內動脈瘤的瘤體,若患者顱內存在血腫或出現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可以確定究竟由哪個瘤體破裂引起,這一點是DSA無法做到的;②相對于DSA,CTA對于顱內動脈瘤的周圍血管以及血管解剖變異評價也更高,而且,對于顱內動脈瘤的瘤體和瘤周骨結構關系、瘤頸幾何形態、瘤壁鈣化、瘤頸處血管分支形態以及動脈支復合體的評價,不僅高于DSA,也優于MRA;③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前行CTA檢查有利于主治醫師掌握動脈瘤與前床突的關系,使其在術中磨除前床突,提高動脈瘤夾的放置安全系數。但CTA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操作者及專科醫師的經驗豐富程度將會影響甚至決定CTA的結果準確性;CTA雖然可以同時顯示動脈和靜脈,但無法區分兩者,也無法判定血流方向;CTA對微小血管的顯示不如DSA[12]。
可以多角度顯示顱內動脈瘤的瘤體尺寸、形態、瘤頸、載瘤動脈特征等信息是MRA評價顱內動脈瘤的重要優勢[13]。這些信息在保證動脈治療方案制定正確性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但MRA檢查顱內動脈瘤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14-15]:①MRA會夸大血液渦流的血管病變情況,無法清晰地顯示復雜血流與變慢血流,對于較大的動脈瘤,由于瘤體內部的血液渦流使得腫瘤信號丟失,對圖像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對較小的動脈瘤,由于瘤體內部的血流量有限、血流變慢,降低了對較小動脈瘤的顯影效果,造成漏診。在本研究中,MRA對最大徑≤3 mm瘤體的檢出率明顯低于CTA,證實了這一觀點;②MRA還無法完全顯示顱內動脈瘤頸部以及腫瘤實體和載瘤動脈之間的關系,也無法顯示瘤體和周圍骨結構關系以及瘤壁鈣化情況;③MRA檢查顱內動脈瘤所需的時間較長,無法滿足急診危重患者的快速檢查要求,另外,若顱內動脈瘤患者身體裝有起搏器或金屬裝置時,無法行MRA檢查。
總之, CTA、MRA對顱內動脈瘤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CTA的顯示效果略優于MRA,尤其是在小直徑腫瘤方面有優勢,但MRA具有無對比劑不良反應、無輻射、檢測費用較低等優點,建議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這兩種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凌鋒. 腦血管病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6-147
[2]陳平,吳發銀,鄭慶生. 64層螺旋CT在頭頸部聯合CTA掃描方案中的優化設計[J]. 安徽醫學,2011,32(4):504-506
[3]楊正漢,馮逢,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94-299
[4]王維治. 神經病學[M]. 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61
[5]閔輝東,謝文花,姚斯元. 64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1):173-174;176
[6]孫超,趙俊武. 頭頸部動脈CTA檢查在頭頸部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2):106-107
[7]范影,謝玉海,李曼曼,等. 單倍劑量三維對比增強MRA診斷腦動靜脈畸形的臨床價值[J]. 磁共振成像,2014,5(6):455-458
[8]米建,王勇. 64層螺旋CT腦血管成像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應用價值[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1(7):932-934
[9]朱斌煒,何翱,王辰果. 頭頸部動脈CTA檢查在頭頸部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 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12(2):154-156
[10] 牛宏圖,孫曉麗,徐健華,等. 頭頸部CTA對頸部動脈血管狹窄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及與DUS和DSA對比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0):1740-1742
[11] Apruzzese A,SilVestrini M,Floris R,et al.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asymptomatic patiems with intemal caurotid artety occlusion: a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MR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study[J]. AJNR Am J Neuroradio1,2001,22(12):1062-1067
[12] 曾林. NF-κB和VEGF在破裂顱內動脈瘤瘤壁的表達及相關性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3):1391-1392
[13] 趙東生,李竹強,喬海舟,等. MRA和DSA用于顱內動脈瘤診斷的臨床價值對比[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2(8):171-173
[14] 牛秀蘭,都玉梅,王忠民. 頭頸部CTA在診斷腦血管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 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1,5(5):271-272
[15] Kajimoto K,Moriwaki H,Yamada N,et al. Cerebral hemodynamic evaluation using per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arison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values in chronic occlusive carotid disease[J]. Stroke,2003,34(7):1662-1666
[收稿日期]2015-09-28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2-1348-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