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為兩淮中學堂學生畢業照章請獎事”解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陸和健(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江蘇揚州,225002)
?
清末新政與“揚州中學”的創辦
——“奏為兩淮中學堂學生畢業照章請獎事”解讀
陸和健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江蘇揚州,225002)
[摘要]《清宮揚州御檔》中的“奏為兩淮中學堂學生畢業照章請獎事”奏折涉及“揚州中學”早期歷史,反映了清末新政“辦學堂、廢科舉”的歷史事實,體現了江蘇地方官員對新式教育的重視。
[關鍵詞]《清宮揚州御檔》揚州中學儀董學堂兩淮中學堂清末新政
《清宮揚州御檔》輯錄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代十帝268年間有關揚州的檔案5763件,其中第5749件“奏為兩淮中學堂學生畢業照章請獎事”(以下簡稱“奏折”)涉及“揚州中學”早期歷史,由兩江總督臣張人駿奏呈。全文如下:
南洋大臣兩江總督臣張人駿跪奏,為兩淮中學堂學生畢業,照章請獎,恭折具陳,仰祈圣鑒事。竊兩淮中學堂原系怡董學堂,于光緒二十九年正月開學,至三十三年二月間改定今名,當將舊班學生中嚴加考驗,內有二十二名已合中學四年程度者,另立特班,于是年十二月已滿五學年,照章舉行畢業。當經署江寧提學使陳伯陶派員前往,隨同兩淮鹽運使趙濱彥嚴加考驗,程度合格,分別等第,計取定最優等:何惟能、程廷熙等二名;優等:符宗朝、汪廷鑾、費緝熙、鄭璋寶、黃宗霸、居秉淇、許洪綬等七名;中等:夏之云、易錦元、謝永泰、陳恩鈺、朱震彝等五名;下等:王家槐、孫增泰、許鐘駿、李肇伊、章鋆等五名;最下等:包詠春一名。分別給發畢業修業文憑,應請照章分別給予獎勵,由堂造冊,稟經署江寧提學使陳伯陶詳請奏咨前來。臣查《奏定學堂章程》中學堂畢業生最優等作為拔貢生,優等作為優貢生,中等作為歲貢生,下等作為優廩生。此次兩淮中學堂畢業各生,其先在怡董學堂已有中學四年程度,及改辦兩淮中學又滿一年,扣足五年期限,核與中學畢業獎勵之例相符,自應照章給獎,以示鼓勵,而昭激勵。除列入最下等之包詠春一名例不給獎外,所有考列最優等何惟能等二名,擬請作為拔貢生;優等符宗朝等七名擬請作為優貢生;中等夏之云等五名擬請作為歲貢生;下等王家槐等五名擬請作為優廩生。除將履歷、分數、表冊咨送學部核明給獎外,理合會同江蘇巡撫臣瑞澂恭折具陳,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宣統元年九月二十六日
該奏折后面有朱批“學部議奏”四字,說明清朝最高統治者是知曉這份奏折的。這份奏折盡管只有600多字,但真實地反映了清末江蘇地方官員對創辦新式教育的重視,對我們了解清末新政興辦學堂和“揚州中學”的創辦史有很大的幫助。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后,面對岌岌可危的統治,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舉起變法自強的旗幟,宣布實行“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在西安頒布上諭:“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于大易,損益可知著于論語……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難議更張。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詳悉奏議以聞……”[1]慈禧下令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劻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
清末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辦學堂、廢科舉,“奏折”中提到的《奏定學堂章程》就是為興辦學堂而專門頒布的政策性文件。1901年9月4日,清政府發布《興學詔書》,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12 月5日,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后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廣學堂辦法。8月15日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但因故未能實施。1904年1月13日又頒布由張之洞等人改進過的《重訂學堂章程》,史稱《奏定學堂章程》,也稱“癸卯學制”,詳細規定了各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并行的還有專業教育,包括師范學堂及各類實業學堂,在學制上自成系統,一套完整的學校制度隨之建立。1905年9月2日,光緒皇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使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最終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脫鉤。
《奏定學堂章程》參照日本學制,將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學習過程劃分為三等六段:初等小學堂(5年)、高等小學堂(4年);中學堂(5年);高等學堂(3年)、大學堂(3—4年)、通儒院(5年)。另外還有師范教育、實業教育、進士館和仕學館,形成普通教育、師范教育與實業教育齊頭并進的比較完備的國民教育體系,以便培養新政所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奏定學堂章程》除規定學制系統外,還訂立了學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學校設置辦法等。它包括《學務綱要》、《大學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優級師范學堂章程》、《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實業教育講習所章程》,以及《各學堂管理通則》、《任用教員章程》、《各學堂獎勵章程》等。而“揚州中學”就是在清末新政提倡興辦學堂的背景下創辦起來的。
“奏折”中提及的“怡董學堂”和“兩淮中學堂”就是揚州城區在清末新政下最早創辦的新式學堂,即當今揚州中學的前身。《江都縣續志》卷八記載:“儀董學堂在東關街甘泉境。光緒二十八年,運使程儀洛以安、梅書院經費之半詳請設立,系中學制。”“兩淮中學堂,光緒三十二年運使趙濱彥依照學制就儀董學堂改設,校址仍舊”。[2]“奏折”中把儀董學堂寫成“怡董”是為了避諱當時的宣統皇帝“溥儀”之名。“奏折”中的“兩淮中學堂原系怡董學堂,于光緒二十九年正月開學,至三十三年二月間改定今名”,與《江都縣續志》記載的儀董學堂、兩淮中學堂創辦的基本事實是相符的,只是創辦時間稍有出入。《江都縣續志》記載的儀董學堂創辦于1902年,兩淮中學堂創辦于1906年,而“奏折”所說的時間是1903年正月和1907年二月,應該是是學生正式開學上課的時間。
辛丑之后,清政府財政十分艱難,而舉辦新政動輒需要大量經費,新式學堂也不例外。《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府至少用官費設中學1所,鼓勵州縣自設。揚州為兩淮鹽運使衙門所在地,鹽稅為清政府財政重要來源,所以,清末新政背景下揚州興辦新式學堂之事亦由兩淮鹽運使程儀洛、趙濱彥兩人先后籌措完成。有清一代,揚州由于鹽務繁盛,創辦了全國一流的書院,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定書院和梅花書院。兩淮鹽運使程儀洛首先裁撤了揚州舊書院安定書院和梅花書院的一半經費,來響應朝廷號召,興辦了儀董學堂。程儀洛,字雨亭,浙江山陰人,光緒丁丑進士。“庚子補兩淮鹽運使,履任后,銳意撙節,廓清積弊,裁提公費,歲可六萬金,創立儀董等學堂,嚴訂章程,延耆碩教授其中。”[3]繼任運使趙濱彥在儀董學堂基礎上又按癸卯學制的要求改設兩淮中學堂。可見,“揚州中學”的創辦是清末新政背景下的產物,其經費來源主要是鹽稅,因而是一所公立新式學堂。
中學生畢業了,還要由地方督撫給皇帝上奏請求獎勵,這在今天,我們許多人是無法理解的。其實,清末興辦新式學堂過程中,請獎之事十分普遍。在封建社會,科舉制一統天下,盡管清政府下令興辦學堂,但當時民風未開,新式學堂畢業生得不到社會承認,難有出路,社會上還是以科舉中試為榮,興辦新學堂阻力很大。因此,清政府不得不通過對新式學堂畢業生給予科舉出身獎勵的辦法來推進新式教育。清末《各學堂獎勵章程》規定:高等小學堂以上學堂畢業生均實行獎勵,按考試成績的優劣分別給予一定的出身獎勵并授予相應的官職。獎勵的具體內容如下表。[4]
兩江總督張人駿聯名江蘇巡撫瑞澂上奏宣統皇帝給兩淮中學堂畢業生請獎是有根據的,是“照章請獎”。儀董學堂1903年正月招生,到1907年二月改為兩淮中學堂時,有22名學生已學滿4年,于是繼續學習到當年十二月剛好滿5年,符合中學5年學制要求,予以畢業。根據《各學堂獎勵章程》,中學生畢業后經過考核可以給予貢生的出身。因此,經署理江寧提學使陳伯陶派員與兩淮鹽運使趙濱彥共同考核,給予其中19名畢業生分別以拔貢、優貢、歲貢和優廩生的獎勵。

清末學堂獎勵出身情況表
清朝文人當官除了科舉制度,還有舉貢制度。舉貢制度起源于元代而形成于明代,是科舉考試選撥官員之外的另一重要途徑。清朝全面繼承了明代的舉貢之制,有歲、恩、例、副、優、拔,并稱“六貢”,因例貢不入正途,又有“五貢”之稱。所謂歲貢,即每年由府、州、縣學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肄業。所謂恩貢,即逢皇帝登極或因其他慶典而頒布恩詔之年,除歲貢之外,加選一次,謂之恩貢。所謂優貢,指的是各省學政三年任滿時,根據府、州、縣學上報,會同總督、巡撫,從在學生員中選取文行俱優之人,由學政考定保送,大省六人、中省四人、小省二人,入國子監讀書。所謂例貢,即納貢,指的是由生員納捐而入國子監者。所謂副貢,即鄉試副榜,準做貢生。所謂拔貢,即為補歲貢之不足,以考試方式選拔生員充貢。清朝規定,拔貢順天府特貢六人,每府學貢二人,州、縣學各貢一人,其考試盤費,官為資給,如有拔萃奇才,特疏薦舉。五貢之中拔貢地位尤高,優貢亦甚顯要。清初拔貢須入國子監學習三年,然后考試,合格后揀選授職。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開始,拔貢優異者可以直接授職,可任京官,也可外任,最差也可擔任教職,出路很寬。1905年,清朝廢科舉、辦學堂,但舉貢制度并未廢除,而是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奏折”中提及陳伯陶時任署江寧提學使。陳伯陶是廣東東莞人,早年拜粵中大儒陳澧為師,光緒十八年(1872)38歲時考中進士,當時同榜的有蔡元培、張元濟、趙熙、湯壽潛等人。清末新政時,他曾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后出任江寧提學使、江寧布政使,在南京創辦學習外國語言的方言學堂和培養華僑子弟的暨南學堂。
清末新政時,中央設學部,地方教育本來由學政管理,科舉廢除后,1906年各省不再設學政,改設提學司,江蘇設江寧、蘇州二提學司,下設學務公所,各州縣設勸學所,負責新式教育之推行。揚州屬江寧提學司管轄,所以由陳伯陶派員到兩淮中學堂會同兩淮鹽運使趙濱彥考核畢業生,分別等第。然后由兩淮中學堂造冊上報給署理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陳伯陶“詳請奏咨”,通過兩江總督張人駿給皇帝上奏折,為“揚州中學”的19名畢業生請獎。特別是為“所有考列最優等何惟能等二名”畢業生擬獎給拔貢生的出身,有了這個出身,這兩名學生就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職。這種獎勵對新式學堂獲得社會的認可是十分有利的。
有學者認為張人駿此舉有“保皇”落后之嫌。不可否認,地方官員對清朝統治是維護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新式學堂培養的學生畢竟與科舉考生不同,他們學習的內容盡管仍有倫理、經學等封建文化內容,但大量反映現代科學知識和西學內容的課程如物理、化學、英文、法文已經在儀董學堂開設。“初試復試錄取后,入堂肄業,每日六課,每課一小時,星期及節日停課,祁寒盛暑,酌給寒暑假。課程分倫理、國文、經學、歷史、輿地、算學、外國文等。外國文有英文、法文,任習一科,每周六午后停課,由總教習命題作文名堂課,史論居多,限時繳,候批改,記分發還。其后二年,增有物理、化學、體操、圖畫等課。”[5]這些課程,與我們現代中學的課程已經很相似。因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上奏請獎反映了江蘇地方官員對新式教育的高度重視,“以示鼓勵,而昭激勵”,體現了歷史變革與歷史延續性的統一,這是應該肯定的。
注釋
[1]《本館接奉電音》,《申報》1901年2月6日第1版。
[2]《江蘇省揚州中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頁、第7頁。
[3]《江蘇省揚州中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頁。
[4]轉引自陳勝:《一項備受爭議的教育制度》,《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2期。
[5]王渥然:《揚州儀董學堂概況》,《江蘇省揚州中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