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侃
摘 要:本文以新常態下浙江省的農業微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農業微型企業融資現狀的調查分析,認為目前浙江省農業微型企業融資中存在著融資渠道單一、缺乏風險規避能力、獲利能力差等問題,建議構建農業微型企業的融資平臺。通過融資平臺的構建試圖為浙江省農業微型企業提供融資范式,將推進浙江省農業產業化和優化社會資本投向。
關鍵詞:新常態;農業微型企業;融資平臺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就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農業微型企業很大程度上承擔了農業技術創新和經營管理創新的重任。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明確了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這為農業微型企業開展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鋪平了道路。其中農業微型企業融資難依然為其發展的瓶頸。
一、浙江省農業微型企業融資現狀
(一)融資渠道單一。浙江省的農業微型企業由于規模小,未實現現代化的生產管理,不具備上市的條件,其對于企業創建的融資問題而言,缺乏相應的融資渠道。在對杭州市臨安部分農業微型企業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資金為自身自有資金或者為家族內部借款。通過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得到貸款的占比只有12%。這對農業微型企業想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產業化運作困難較大。
(二)風險規避能力較差。由于企業規模小,生產管理不規范,資本市場未能提供有效的融資渠道,其關鍵問題在于缺乏合理的資產抵押,風險規避能力差。資本的民間借貸,未進入正規的金融市場,資本風險承擔更多地為農業微型企業家的民間信用積累。而這種民間信用積累在資本風險面前并不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方式。
(三)獲利能力薄弱缺乏融資吸引力。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雖占有較重比例,但由于農業在經濟的杠桿作用下一直處于貢獻的角色,使得其獲利能力較差。對實現自身利益最大的社會資本而言,農業行業和農業微型企業對其不具有吸引力。資本投向往往會避開這些傳統的農業行業和農業微型企業。
二、農業微型企業第三方融資平臺構建
(一)融資平臺主體職責界定。對于不同的行為主體,在融資平臺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政府在融資平臺中需要承擔相應的融資風險和項目甄選評判。以經濟政策為導向合理引導投資者和融資的經濟行為。農業微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需要確保資金的安全并提供相應的擔保。而對于急于獲得利潤的投資者則需要,科學評估市場合理選擇創新型項目作為投資目標。
(二)融資平臺程序性制度構建。政府在融資平臺程序性制度構建過程中需要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從進入融資到推出項目整個過程的全套制度標準。其中包括了《農業微型企業融資資質審查標準》、《農業微型項目的風險評估標準》、《農業微型項目投融資程度制度》、《項目推出和資本賠償制度》等。通過制度標準構建形成,一整套能有效規范三方行為主體的約束機制。
(三)融資平臺信息庫構建。融資平臺需要像證券市場一樣,提供針對性的信息發布平臺。建立相應的農業微型企業的征信系統,通過定期的對農業微型企業進行信用評級評定,來為融資平臺提供融資風險預警。辨別農業微型企業中的資產的優劣性,通過平臺有效整合優質資產,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創新發展。
三、農業微型企業融資平臺的實踐途徑
(一)信息對稱性問題。由于平臺本身具備了信息報備和披露的功能,但是往往由于缺乏對信息本身的篩選和審查,使得信息溝通過程中缺乏對稱性。非對稱的信息披露會導致平臺融資風險的增加,導致平臺缺乏融資的有效性功能。
(二)風險監督機制構建。需要構建科學有效的風險監督機制。從農業微型企業項目進入平臺開始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檔案,項目中期進行風險偏向性測評,以檢驗項目完成的可能性和資本保值增值的可能性。項目后期需要進行收尾和風險的檢驗,并為征系統提供融資風險警示,賦予農業微型企業征信等級。
(三)完善風險退出機制。在風險分擔階段,確定了風險的承擔方為;農業微型企業和政府。因此在進行項目清算時,如果出現了資本不能有效擔保或者虧損等情況,就需要政府提供相應的資本擔保。尤其是建議政府成立相應的針對微型農業企業的擔保基金,這就能有效吸引民間資本流向具有創新型的農業企業,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學平.拓展小微企業生存空間的研究[J].中國產業,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