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抗抗
2014年深秋,我去河北興隆安子嶺鄉上莊村參加一個詩歌活動。我驚喜地看到,偏遠的山溝里,出現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詩上莊”。通往上莊村的山路兩側,豎立著一塊塊取之于當地山澗,平滑方正的山石,石頭的立面上,鐫刻著一首首古今中外優秀的詩作,進村出村,進山出山的人們,都會從這些石雕的詩歌中穿過。村委會門前的小廣場上,百位作家詩人題寫的百樣“詩上莊”三個字,寫滿了整整一面墻。沿山溝一直往上,是河北老詩人劉章的舊居,幾十年前,他就是從這里走出大山,開始了后來的詩歌創作。簡樸的房屋四周青山環繞,房前屋后都是紅艷艷的山楂果樹、綠油油的玉米地。由詩上莊舉辦的“劉章詩歌獎”頒獎活動,就是在這個原汁原味的詩人舊居前進行的。上莊及附近山村的村民、中心小學的學生們,都是這個詩歌活動的成員,看上去他們都很興奮很有自豪感。也許有人會問,村民們能看懂這些詩歌嗎?這些詩歌與他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但這個“詩上莊”活動的策劃者,承德市作家協會主席、詩人劉福君先生,希望通過這樣的文學活動,能夠讓詩歌來自鄉村又回到鄉村,在詩歌與村民之間建立一種近距離的關聯,讓更多的人讀詩懂詩愛詩。試想,村民每日上山下山勞作,哪怕抬眼看一句詩,順路念一行詩,就在無形中吸收了文化,也傳播了文明。上莊的孩子們每天上學放學,一路看,一路背誦,把那些優秀的詩句記下了,他們將和詩歌一起做伴成長,耳濡目染,日積月累,其中一些孩子,長大后也會開始寫詩。詩人不再神秘,詩歌不再遙遠,詩歌成為鄉村生活的一個有機體,就像山泉水那樣,干干凈凈、點點滴滴地滲入村民之心,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質。這個富有創意的鄉村文化建設項目,得到了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省文化廳、河北省廣播電視局的鼎力支持,幾位領導從石家莊坐了八九個小時的車,提前一天趕到興隆的深山里,參加第二天的頒獎活動。盡管,詩歌被刻在石頭上,并不意味著詩歌的永恒;但是,詩歌通過村民的念誦得到傳揚,詩歌就從書本上走近了人民,有了“為人民”的積極意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