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jié)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做好正面宣傳,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jù)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是統(tǒng)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xiàn)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fā)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如果有辦法能醫(yī)治浮躁,那應該是讀書,打開一本書耐心地讀下去,不僅獲得一本書的知識,更能收獲內(nèi)心的平靜。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如是說。
好詩,沒有標準答案,但當你讀到,一定會眼睛為之一亮,心靈為之一動,它也許只有一句、幾個字,就像螢火蟲的光芒,來自生命與生活深處的光芒,能夠給予讀者暢想和力量。
——《詩歌月刊》主編王明韻說。
戲劇是要通過充分的排練,把比較理想的、完整的表演獻給觀眾,不是只演一兩場,而是會一場接一場,一直演下去。從形式上看,它是重復的,但是,戲劇的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生命的創(chuàng)造,我們的直覺來源于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好比我今天和你見面,跟下次和你見面的直覺一定是不一樣的,戲劇的重復,不是重復一個程序、定式、算律,來源于生命本真的思想情感、感官直覺每一次都是不同的。
——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濮存昕談戲劇觀。
繪畫、書法等絕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如果只有嫻熟的技法,而沒有文化底蘊,只能成為普通的畫匠書工,而難以成為一流書畫家。繪畫書法如此,所有的職業(yè)都離不開讀書。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如是說。
小品文如果喜歡議論,容易變成雜文,如果一味抒情,就會變成所謂散文詩。一位散文家如果不能兼擅敘事與寫景;只能憑空地、無端地主觀抒情,作品就注定只會“躡虛”,不能“落實”,更談不上出虛入實、虛實相生。
——余光中對散文的理解。
很多人問音樂劇的音樂重要還是劇重要?音樂劇首先是劇,實際是音樂戲劇,戲劇的成分是第一位,音樂其次。音樂劇是運用了音樂的手段展開戲劇沖突,大量的音樂和歌詞唱段絲毫不會影響故事本身的生動性,反而會豐富故事的情境,推動人物的行動。
——戲劇人羊馳談音樂對戲劇的作用。
好的網(wǎng)絡文學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作品。這就是網(wǎng)絡作協(xié)的時代命題和歷史使命,要體現(xiàn)其先進性,我們就不能輕易卸擔子。只要真誠持久地愛護網(wǎng)絡文學,網(wǎng)絡文學就一定會給讀者更多真情和真實的作品,我相信這一點。
——文學評論家夏烈談網(wǎng)絡文學。
在戲劇世界中,不是為了展示,而是為了生活,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一個演員,而且是一個導演,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
——芬蘭導演馬庫斯·格魯特說,戲劇世界,對他來說,就是隨心而為。
哪一個題材熱門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個題材不怕怎么樣泛濫,好的作者就是在大家講爛的題材里寫出自己的新思,這才是獨到之處。
——作家辛夷塢如是說。
因為梁斌先生的原著和崔嵬先生在電影中的出色演繹,都已成為經(jīng)典。時隔半個多世紀,如果我在人物創(chuàng)造上沒有自己的理解,沒有自己的再思考,沒有自己對一部優(yōu)秀作品在今天的社會中將產(chǎn)生什么樣影響的這種反思,那么這個作品就失去了歷史和今天相關聯(lián)的作用,觀眾可能就不會認可。
——對于自己在《紅旗譜》中的表演,演員吳京安認為自己“完成了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chuàng)作”。
讀者、聽眾、觀眾需要去培養(yǎng)。比如怎樣去理解一首詩,中國教材中并沒有好的解讀方式。我只是定好了規(guī)則,如何去通關、拆解,則是讀者自己的視角。
——詩人翟永明如是說。
我最希望得到的評價是被別人忽略。尤其是“舌尖”之后,我很大的不快樂就是老被別人提及。我以前生活得非常非常愉快,是因為沒有人知道我。我只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或者工作的圈子里會有人知道。一旦被廣為人知、被反復解讀之后,人就已經(jīng)不再真實了。
——美食紀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藝術總監(jiān)陳曉卿如是說。
如果過分強調(diào)和擁抱非虛構(gòu),人人都爭當思想家,也有落入另一種思想牢獄的危險。如果虛構(gòu)文學消失,文學就真的死了。虛構(gòu)為文學插上了翅膀,這雙翅膀不能折斷。
——作家遲子建覺得,近兩年非虛構(gòu)文學成為熱潮,虛構(gòu)文學也應該受到重視。
談到讀書,我希望孩子們從小多讀一些娛樂性的、快樂的、好玩的、富有想象力的書,不應該讓孩子們看卡通時僅僅覺著好玩。兒童卡通書一定要有想象力,但是這種想象的魅力并不是孩子們在閱讀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感覺到的,一定要有成年人在和他們共同討論中來點撥一下。
——梁曉聲認為,孩子們應該這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