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湖北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64)
?
我國“增長性貧困”與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
林艷
(湖北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64)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增長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居民收入最低總計比,驗證了我國“增長性貧困”現象的存在,提出應改善收入分配,盡快提高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保持并盡量加速我國基尼系數的下降,防止基尼系數上升,通過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拉動人均GDP增長,緩解“增長性貧困”的問題。
關鍵詞:增長性貧困;人均GDP;收入分配差距
經典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會增加社會財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對貧困地區產生“涓滴效應”。但一些國家的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在這些國家,雖然經濟高速發展,但貧困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窮人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并未提高,甚至有所惡化。這種現象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注意,由此提出了“增長性貧困”的概念。
“增長性貧困”是減貧課題中比較前沿的內容,相關的文獻和論述還不多,沒有權威和公認的“增長性貧困”的定義。本文將“增長性貧困”定義為:在經濟保持增長的過程中,反而出現低收入者或低收入家庭人均可享有的經濟資源或社會福利水平下降,或低收入者財富增長率明顯小于社會平均增長率而帶來應得福利缺失的情況。
為了說明我國確實存在“增長性貧困”問題并指出該問題主要是由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的,筆者搜集了一些數據,見表1。
在表1中,國民生產總值指數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與上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再乘以100得到的數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相同的方法得到。因此,以不變價格計算的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可以由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減去100得到。由于該指數的計算采用的是不變價格,因此無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
表2詳細列出了我國各層次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狀況。表中的數據是通過將我國人口按收入多寡五等份后計算每一份的平均數得出的。由于通貨膨脹的存在,各個年份的數據不能直接進行比較,因此筆者計算了收入總計(第七列)和低收入戶與收入總計的比值(第八列)。由于通貨膨脹使每個個體的購買力等比例地下降,所以實際購買力的組間比例關系與各組收入的比例是一樣的,使用低收入戶與收入總計的比值可以剔除通貨膨脹對數據的影響。筆者想通過低收入戶與收入總計的比值這一指標來粗略地表示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變化。
表3中GDP增長率一欄,是由表1中GDP指數一欄的數值減去100相應得到的,表示當年GDP與上一年相比的增長率。各年的人均GDP以1978年為基期,使用1978年的不變價格,已經剔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各年人均GDP的絕對數值可以直接比較。人均GDP增長率根據各年人均GDP計算得出,即以當年人均GDP減去上一年人均GDP的差值除以上一年人均GDP。△基尼系數表示基尼系數的變化量,由當年的基尼系數減去上一年的基尼系數得到。
筆者使用Microsoft office系列軟件中的Excel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為了研究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一步驗證“增長性貧困”問題的所在,以人均GDP增長率指標作為經濟增長的度量,以△基尼系數和表2中的最低總計比指標作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度量。下文將使用Excel來近似估計人均GDP增長率分別與△基尼系數和最低總計比的關系。
1、人均GDP增長率與△基尼系數
以人均GDP增長率作為因變量,△基尼系數作為自變量,在二維坐標系中描點,得到圖1。
圖1中部分點明顯過于分散,如(-0.003,0.3189),(-0.0287,-0.004)等,為了提高擬合關系式的準確性,將這些數據點刪去,得到圖2。
在X-Y坐標系中描出適用的數據點后,使用Excel中添加趨勢線的功能,并選擇線性關系式,得到該關系式:

其中,Y代表人均GDP增長率,X代表△基尼系數。在定義域內,Y(人均GDP增長率)是X(△基尼系數)的單調遞減函數。

表1 我國1978年至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表2 我國2000年至2013年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3 我國歷年GDP與基尼系數匯總表

(表3續)

圖1 人均GDP增長率與△基尼系數坐標圖

圖2 人均GDP增長率與△基尼系數趨勢線

圖3 人均GDP增長率與最低收入與總計之比坐標圖
2、人均GDP增長率與最低總計比
以人均GDP增長率作為因變量,最低總計比作為自變量,在二維坐標系中描點,得到圖3。
圖3中數據點比較集中,不需要剔除個別數據點,直接擬合二次函數,得到:

其中,Y代表人均GDP增長率,X代表最低收入與總計之比。這是一條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對稱軸是直線X=0.0978,該拋物線的單調性及極值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人均GDP增長率與最低收入與總計之比的單調性及極值
從公式(1)可以知道,人均GDP增長率是△基尼系數的單調遞減函數,即基尼系數中任何正的增量都會引起人均GDP增長率的下降;基尼系數中負的增量會引起人均GDP增長率的上升。從表3可以得到,我國基尼系數從2001年開始持續增大,直到2006年達到峰值0.5。根據回歸的結果,連續的基尼系數的增加對于增加人均GDP是極其不利的。以2001年為例,這一年基尼系數比2000年增長了0.03,根據公式(1),人均GDP增長率下降了0.03*(-0.4036)= 0.012108。2001年至2006年間基尼系數持續增長所反映的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的加劇,而這又進一步限制了經濟的增長,為“增長性貧困”問題埋下了種子。雖然最近幾年我國的基尼系數連續下降,但下降幅度與之前的增幅相比過小,不足以有力地拉動人均GDP的增長。在今后的幾年中,應保持并盡量加速我國基尼系數的下降,防止基尼系數上升,通過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拉動人均GDP的增長,緩解“增長性貧困”問題。
從人均GDP增長率和最低收入與總計比的關系來看,我國2013年的最低收入與總計比為0.0798,位于拋物線對稱軸0.0978左側。要提高人均GDP增長率可以向兩個方向移動:沿著X軸正方向和負方向移動。沿著X軸負方向移動可以較快地提高人均GDP增長率(因為當前數據點位于對稱軸左側),但這意味著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收入在社會總收入中的占比會繼續降低,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現狀將進一步加劇,這顯然是不可行的。所以,可行的方案只能是提高最低收入與總計比(即沿著X軸正方向移動)。在最低收入與總計比達到0.0978之前,我國的人均GDP增長率會有所下降,但一旦超過0.0978,將步入并保持在上升通道。因此,當前應盡快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使我國最低收入與總計比盡快越過0.0978的臨界點,早日進入人均GDP的上升通道。
參考文獻
[1]趙人偉: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2]尹恒、龔六堂、鄒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回到庫茲涅茨假說[J].經濟研究,2005(4).
[3]李靜、楊國濤、孟令杰:農村貧困的度量與分解:1995~2004 [J].農村經濟,2006(5).
[4]G Ranis、JCH 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1,51(4).
[5]周文興:中國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劉學良:中國收入差距分解:1995—2006[J].經濟科學,2008 (3).
[7]A Heston,R Summers,B Aten:Penn World Table Version 6.2[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6.
[8]A Heston、R Summers、B Aten: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on Income and Price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0.
[9]RJ Barro: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0,5(1).
[10]K Deininger、L Squire: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Inequality 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7(2).
[11]林毅夫、莊巨忠、湯敏: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12]唐莉、姚樹潔、王建軍:基尼系數分解分析中國城市居民收入不均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1).
[13]Dollar D、Karry A: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Springer,2002,7(3).
[14]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2002.
[15]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16]蔡叻:城鄉收入差距與制度變革的臨界點[J].中國社會科學,2003(5).
[17]G Glomm、B Ravikumar:Increasing returns,human Capital,and the Kuznets curv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5(2).
[18]Aart Kraay:When is growth pro-poor?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80 (1).
[19]M Ravallion: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s[J].World Development,2001,29(11).
[20]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變化、原因及對策[J].紅旗文稿,2010(22).
[21]胡祖光:基尼系數和統計數據——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05(4).
[22]賴德勝: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的新進展——評《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J].經濟研究,2008(12).
[23]Martin Ravallion、Shohola Chen:Measuring Pro—poor growth [J].Economics Letters,2002,78(1).
[24]T Persson、G Tabellini:Growth,distribution and polit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s23).
[25]Hyun Hwa Son:A Note on Pro—Poor growth[J].Economic Letters,2004,82(3).
[26]劉靈芝、馬小輝: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結構對總消費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
[27]于金鳳: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精髓及當代意義[J].生產力研究,2008(24).
[28]馮子標: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變動趨勢分析[J].經濟學家,2004(4).
[29]Alber Alesina、Roberto Perott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4,8(3).
[30]Hyun Hwa Son:A New Poverty Decomposition[R].Working Paper,2003.
[31]Barro Robert:Inequ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0(5).
[32]Barro Robert、Jong-Wha Lee: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 minraent:Updates and Implications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R].Working Paper,2000.
[33]李稻葵、何夢杰、劉霖林:我國現階段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下降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2).
[34]Balisacan Arsenio M:Averting Hunger and Food Insecurity in Asia[R].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ional Workshop on Po1icy Issues and Options to Avert Hunger and Food Insecurity in Asia,2004.
(實習編輯:胡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