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兒童數學,打造動感課堂(十二)

錢守旺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北師大版小學數學課標教材分冊主編,教育部國培專家,“動感課堂”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全國自主教育聯盟副理事長,現為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課程室負責人,已出版個人教學專著三本,被教師們親切地稱為“有水平,沒架子的特級教師”。
平時深入課堂聽課,筆者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還不同程度存在著趕時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問題一:目標膨脹,一節課承載的任務太多
教學目標膨脹是當前許多公開課的通病。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許多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不善于抓大放小,而是機械地套用、羅列三維目標,過于細化,結果造成教學目標交叉重疊;二是許多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看點,在習題與例題上耗時過多,人為地添加許多非數學的目標。課堂上常常出現生硬的愛國主義教育、牽強的愛心教育、形式化的環保教育,等等。
問題二: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說明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忽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于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在相當多的課堂上,學生不能圍繞重點積極有效地討論。
問題三:過于追求教學的情境化
情境創設能突出學生的參與,聯系生活實際,但是把握不好,過了頭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淹沒他們的數學思考。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孩子,往往因為被教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浪費了時間,降低了學習效率。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創設的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對于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也并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于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
問題四:教師在課堂上不敢張口講話
平時聽課中發現,有的教師上課該講的不敢講,本來一句話就可以點明的問題,非要跟學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較著勁比誰更“少言寡語”。因為他們認為,講了就會有“灌輸”“填鴨”之嫌。
切不可因為傳統教學中存在著教師講得過多的弊病就一味遷怒于“講”,好像不與之“劃清界限”就“不革命”似的,教學理念就不先進似的。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要通過各種具體教學方式表現出來。無論哪種教學方式,只要取得了效果,實現了教學目標,都應該是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問題五:教學只求表面熱鬧
教學并不是越熱鬧越好,也并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北師大肖川博士曾經說過: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好課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那么,充分條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這個“充分條件”,那么,這個“動”就會是“亂”,就會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熱鬧,而實質上并沒有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問題六:教學過于追求手段現代化
現在的觀摩課,似乎不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理念不先進。為此,講課教師不惜花費一周甚至數周的時間精心制作課件。可結果并不理想,有的課件不過是課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把界面搞得五彩繽紛,以為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果適得其反,學生的注意力被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忘記了聽教師講課,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有的教師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課件而砍掉了本該由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使學生成了觀眾;有的教師因為有了多媒體,干脆不再板書,一節課下來,聽課者大飽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課題沒有其它任何痕跡;有的教師因計算機操作不熟練,課上到中途而無法進行,只好在旁邊配個“助教”;有的課件因制作粗糙,鏈接不好,弄得講課教師手足無措,致使課件只能成為一種點綴,甚至成為累贅。
以上事實說明,計算機輔助教學要用在點子上,要注重實效。使用新技術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學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書;學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師只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有機結合起來,優勢互補,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七:教師不知及時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堂課上,都會有一些非常積極的參與者,也會有一些很被動的參與者,或者根本不參與者。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小組討論的時侯,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干自己的事情。教師應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問題八:對教材的理解出現偏差
一位教師在教學“9加幾”一課時,在得出兩種計算方法后,用了將近3分鐘,非要引導學生說出數數的方法。等到學生做練習時,又硬性規定必須用“湊十法”。理由是數數的方法教材上出現了,而“湊十法”計算起來最簡便。
之所以出現上面的問題,原因有二:一是以為教材提倡算法多樣化,就必須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種方法。二是將算法多樣化等同于一題多解,這說明教師對《標準》的理念尚未真正理解。
問題九:過度追求文化滲透,偏離教學重點
筆者在北京聽過6位教師上《圓的周長》一課,其中有一位教師上了60多分鐘,光介紹數學文化整整用了20分鐘。這樣的課堂值得我們反思,教師們千萬不能為了刻意追去數學文化而“走火入魔”。
問題十:一味沉溺于對學生的表揚、鼓勵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于是有的教師便無論學生表現如何,都一味給予表揚。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你表揚、我鼓勵之風盛行。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教師采取滯后評價的辦法,于是出現了少評價甚至不評價的現象;有的教師提出評價應以鼓勵為主,于是課堂上“好”聲一片,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一概以“好”、“很好”籠統評價,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形成模糊的概念,甚至出現認識偏差。

教師的專業發展,絕不僅僅是方法的更“新”換“代”,而應是教師“整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教師的教育智慧很難像知識、技能那樣傳授,它更多地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感悟和反思,不斷摸索和積淀。
1.把別人的智慧借過來
學習的最佳途徑就是向最棒的人學,站在高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走得更快,才能走得更遠。
讀書是教育者的根。根不朽,教育的干就茁壯,教育的枝葉就繁茂。筆者的讀書感受是,有些書需要讀后進行深入思考,書并不在讀多少,重要的是看讀書人思考的深度和“力透紙背”的感受力。
工作之余看上幾頁書,每天收獲一點,每天就能進步一點,時間長了教師的底氣就足了,看問題的角度也會發生變化,對數學教育的理解就會更加有深度。
2.把看懂的東西做出來
對多數教師而言,當教師是一輩子的事。一輩子干一件事,需要絕對的耐心和勇氣。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就能促進課堂教學的變革,而教師本人,也一定能夠獲得工作的樂趣,找到成功的感覺。
2012年筆者教五年級一個班的數學,就把自己多來年始終關注的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作為一個研究課題,在班上實行“對話——比較——研討”式動感課堂,甚至連班上的學生上課,也采用的是筆者的這種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種“邊教學、邊研究、邊改進”的研究方式非常適合一線教師,而且這樣研究出來的成果也非常具有生命力和移植力。
3.把困惑的問題擺出來
教師的成長在課堂,但制約教師成長的主要因素往往是課堂教學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后,最突出的變化是:由“雙基”到“四基”,由“兩能”到“四能”,提出了10個核心概念。那么相應的問題就出來了,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如何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如何以10個核心概念為抓手搞好數學教學?如何借助幾何直觀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在課程改革再出發之后,教師們要重點思考的熱點問題。
4.把研究的成果寫出來
一位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通過研究不斷提升教學的品質、水平、境界,這是教師教學應有的追求。每天進步一點點,是成功的開始;每天創新一點點,是領先的開始。教師在研究一段時間后,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和體會,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
5.把成功的經驗傳出去
把自己的經驗傳出來有很多種渠道:一是學校內搞“教學沙龍”活動,教師可以介紹自己的經驗;二是走出學校,到兄弟學校開展教學交流,兩校之間開展“手拉手”活動,彼此分享改革成果;三是參加一些學術會議,把自己的經驗通過匯編材料或大會發言傳出去,讓更多的教師從中受到啟發;四是向報刊雜志投稿,通過這些教育教學刊物把自己的觀點傳出去。
筆者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八大核心競爭力:有正氣、有志氣、有勇氣、有骨氣、有底氣、有靈氣、有才氣、有人氣。而要具備這八大核心競爭力,就需要在教育過程中相應地關注八個方面:德性品格、理想信念、膽識魄力、人格節操、知識積累、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氣質情懷。作為具有社會擔當和職業良心的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努力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關注這些方面。也希望筆者的24個策略能夠讓教師們愛上數學教學,愛上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