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有企業擴張、信貸扭曲與產能過剩——基于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2016-06-01 10:49:25賀京同何蕾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071
當代經濟科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國有企業

賀京同,何蕾(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071)

國有企業擴張、信貸扭曲與產能過剩——基于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賀京同,何蕾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071)

摘要:本文對國有企業產能擴張與產能過剩之間的機制進行了理論探索和經驗檢驗。國有企業性質使其具有產能過度擴張的內部激勵;而基于所有制的信貸扭曲為其擴張提供了外部激勵;經濟危機之后,政府主導的經濟刺激政策同時從內外兩方面激勵了國有企業的產能擴張,加重了產能過剩問題。本文利用2000-2011年間我國36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模型對國有企業、信貸扭曲與產能利用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經驗驗證。實證結果表明:行業的國有控股比例以及國有企業信貸規模對行業產能利用率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且負面效應在2008年之后被進一步強化。

關鍵詞: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國有企業;信貸扭曲;行業面板

一、引言

從上個世紀末以來,產能過剩問題便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宏觀經濟現象之一。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進一步強化了產能過剩的現象。2009年、2010年與2013年,國務院連續發布了3個關于治理產能過剩的重要文件。過剩行業不僅涉及到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焦炭等傳統行業,甚至波及到太陽能、多晶硅、造船業等新興行業。產能過剩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比如,擴大行業虧損面、增加社會失業率、引發銀行業系統性風險、降低投資效率和資本回報率,以及加劇經濟結構失衡等等。然而,盡管產能過剩問題引起了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中央乃至各級政府治理產能過剩的決心與力度也顯得空前強大,但是產能過剩問題卻呈現出“越治理、越過剩”的怪相。產能過剩嚴重性、持續性與復雜性引起了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眾多經濟學者對中國的產能過剩的成因機制進行了深入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最初的“過度競爭”理論[1]、潮涌現象理論[2]、體制扭曲下地方政府補貼性競爭理論[3]以及政府干預失敗理論等[4-5]。

在分析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的成因機制的研究中,國有企業性質及其擴張行為被認為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目前尚未出現專門論述國有企業行為與產能過剩的研究,但是,在已有的過度競爭論、體制扭曲論和政府失敗論等研究成果中,關于國有企業擴張與產能過剩相關聯的觀點屢見不鮮。首先,國有企業性質及其無效率擴張行為被認為是“過度競爭”的關鍵。過度競爭論者最初普遍認為,市場開放下,民營資本集中涌入棉紡織等競爭性行業,造成過度競爭和產能過剩[6]。然而,更多學者卻認為國有企業才是所謂“過度競爭”的主體。國有企業具有“公共性”與“企業性”的二重性,自負盈虧、利潤最大化法則對多數國有企業并不適用,導致國有企業集中行業出現不計成本的“惡性競爭”,造成產能過剩[7]。其次,國有企業利益機制是造成產能過剩問題的體制扭曲因素之一。中央為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資金陷阱以及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買單,使得國有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有銀行的預算約束軟化,促使三者共謀土地和貸款,造成國有企業信貸擴張以及低成本過度投資[8]。集中于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的廉價信貸供給,激勵其為“富余資金”尋找投資出路,致使粗放式經營和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對中小民營企業的信貸歧視,使其陷入生存困境。這種信貸扭曲破壞了中小企業消化大企業產能的企業共生機制,強化了產能過剩問題[9]。時磊(2013)[10]還利用世界銀行2003年的投資環境調查微觀數據,對我國的所有制歧視以及規模歧視造成的產能過剩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國有企業存在是產能過剩出現的重要因素。最后,國有企業利益機制的存在是政府治理產能過剩失敗的重要原因。有關部門嚴控投資的治理對策,以及通過行政力量兼并重組等行為往往有利于鞏固在位國有企業地位,反向激化產能過剩[4]。而且,國有企業肩負社會責任、面臨更高的退出壁壘,使得產能過剩問題難以得到有效治理[5]。

然后,盡管上述文獻都涉及到國有企業與產能過剩的關系,仍有兩方面不足:其一,對國有企業性質及其投資行為與中國當前產能過剩之間的內在機制缺乏專門論述;其二,上述觀點大多僅局限于假說和推理,對國有企業與產能過剩的關系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和實證檢驗。時磊(2013)[10]利用微觀企業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其數據停留在1999-2002年,缺乏時效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對國有企業擴張與產能過剩的內在邏輯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國有企業內部與外部擴張激勵對產能過剩的影響,并總結出與之相關的三個假設;其次,本文利用2000-2011年間的中國工業行業面板數據建立了計量模型,對此進行了經驗檢驗;最后,根據本文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理論與假設

(一)國有企業產權性質及其產能擴張的內部激勵

國有企業的產權性質決定其具有規模擴張的內在沖動。這種產能擴張的內在沖動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導致企業經營者出現“規模偏好”,并因此引發道德風險。首先,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導致國有企業內部缺乏相應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國有企業的擴張行為是否有利于公司自身本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委托人具備更大的信息優勢,二者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而且,作為國有企業最初委托人的國家和全體公民本身卻是一個虛化的概念,遠不能很好地行駛所有者權利,以至于對國有企業無效率的擴張行為缺乏有效監督。其次,國有企業內部缺乏合理控制經營規模的激勵相容機制。國有企業經營者本身都不能合法的獲得國有企業經營的剩余索取權,因此,國有企業經營者最優先考慮的并不是企業的利益最大化,而是經營者自身的私利最大化——通過擴張企業規模,國有企業經營者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配置權利,從而為尋租行為提供更加有力的條件;而且,現有的國有企業薪酬體制決定經營者難以獲得與國有企業經濟利潤績效相對應的薪酬水平,從而使得國有企業經營者通過擴張企業規模得以補償[11]。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與政府的天然聯系,使國有企業存在擴張規模的內在激勵。首先,國有企業的“政治晉升錦標賽”邏輯激發其規模擴張行為。國有企業的主要經營者往往來自于政府部門,具有國有企業管理者和政府官員的雙重省份。政治晉升的邏輯在作用于國有企業,促使國有企業管理者把企業規模做大以獲取政治資本。其次,國有企業被政府利益捆綁,經營目標多重化。國有企業除了利潤這一企業經營目標之外,還承擔著吸收就業、增加稅收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等多重社會、政治職能,使其規模不斷擴張[12]。國有企業的多重經營目標不僅擴張了國有企業規模,還在無形中提高了其退出壁壘,導致國有企業的規模出現“棘輪效應”,只會擴張,難以縮減。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產權性質下的治理結構問題及其與政府的天然關聯,使得國有企業的各級代理人都存在產能擴張的內在沖動。在缺乏合理監督和激勵相容機制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投資沖動可以順利轉化為過度投資行為,從而對其所在行業造成沖擊。因此,國有企業集中的行業和經營領域出現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的風險就越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一) :假定其他條件不變,行業中的國有企業比例越高,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概率越大。

(二)基于所有制的信貸扭曲與國有企業擴張的外部激勵

產能擴張的內在激勵并不足以完全解釋國有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國有企業性質使其享受到各種政策優惠以及資源支持,特別是信貸資源的支持,為其產能擴張提供了有效的外部激勵。過去十幾年里,對中國GDP的貢獻超過了70%的非國有部門獲得的銀行正式貸款不到20%,其余貸款則都流向了國有部門[13]。眾多學者也紛紛對中國當前存在金融資源錯配現象進行了論證:雖然國有企業當前的經濟效率、資本回報率都遠遠低于非國有企業,但是,國有企業無論是融資成本還是相對融資規模都遠比非國有企業具有優勢[14]。本文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融資狀況進行比較,發現國有企業在融資成本上相比非國有企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圖1所示) ;在融資規模上,國有企業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并不具有明顯優勢,但是在經濟衰退時期,國有企業的相對融資規模卻顯著的高于私營企業(圖2所示)。

國有企業的產權性質優勢及其與政府的天然聯系正是導致銀行信貸扭曲,保證國有企業獲取過量信貸資源的最重要原因。國有企業在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獲得大量廉價信貸資源,固然有其相對于私營企業的規模優勢帶來的抵押物、規模、信譽、信息等綜合優勢,但是,政府干預才是造成這種扭曲的關鍵。一方面,政府對銀行信貸決策的直接干預使得銀行信貸出現所有制差異,導致國有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信用貸款。一些實證研究亦為此提供了證明[15]。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國有企業的貸款提供隱性擔保,使得國有企業可以通過低成本獲取過量信貸資源。比如,在中國銀行業,國有企業不償還貸款被認為是政治上可以接受的,這無疑降低了行業貸款給國有企業的風險,為國有企業提供隱性擔保[16];與此同時,國有銀行、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存在的軟預算約束,三者共謀,進一步造成了國有企業的信貸擴張[8]。

綜上所述,所有制差異的存在扭曲了信貸資源的配置,使得過量的信貸資源集中于國有企業,為國有企業的低成本產能擴張提供了外部激勵和必要支持,進一步提高了產能過剩風險。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二) :假定其他條件,行業中國有企業的相對信貸規模越大,產能過剩發生的概率越大。

(三)經濟危機、國有企業擴張與產能過剩的內在邏輯

經濟危機背景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從刺激了國有企業的產能擴張,強化了產能過剩風險。國有企業與政府的天然聯系使其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媒介,其投資行為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明顯。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國際經濟形勢惡化,中國經濟面臨投資、出口增速嚴重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的困境。為了穩定經濟增長,中國政府驟然加大了調控力度,繼2008年11月出臺“四萬億”投資計劃之后,2009年-2010年間,再次推出了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國有企業成為政府刺激經濟的最大政策受益者,其產能擴張的沖動同時被進一步放大。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內在擴張沖動在政府宏觀經濟調控中被放大,在承擔刺激投資、穩定經濟增長、吸收就業等政策任務的刺激下,國有企業的擴張步伐明顯加快;另一方面,信貸扭曲對國有企業的擴張的外部激勵被強化。在流動性緊張、經濟形勢相對悲觀的環境下,政府對于銀行信貸的干預,以及基于所有制的信貸資源扭曲被放大。危機之后,國有企業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大規模的信貸支持(如圖1、圖2所示),其低成本擴張行為得到進一步的激勵和保障。有實證研究表明: 2008年之后,政府刺激計劃中的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了國有企業[17];危機之后銀行業普遍“惜貸”的局面下,國有企業依然取得了銀行的超額信貸支持[18]。

因此,本文認為,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政府為穩定經濟增長而出臺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從內部和外部激勵兩個方面激化了國有企業在特定行業的產能擴張,成為中國經濟產能過剩問題“越治理、越過剩”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三) : 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加劇了國有企業的產能擴張以及信貸扭曲程度,進而強化了二者對產能過剩的影響。

圖1 不同所有制企業相對名義負債成本比較:財務費用/負債總計數據來源:《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來,下同。

圖2 不同所有制企業相對融資規模比較:資產負債率(2000-2011)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根據上文的理論與假設,本文構建一個計量模型,對國有企業性質及其帶來的信貸扭曲現象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進行經驗驗證。通過控制影響產能過剩的其他行業因素,考察行業國有經濟比重以及行業國有企業的信貸規模對行業產能過剩的影響。基礎模型如下:

CUit=α0+α1gkrit+α2gdebtit+α3gkrit×dummy +α4gdebtit×dummy +α5Xit+μit

其中,CUit為行業i在t時期的產能過剩程度,用產能利用率水平,產能利用率是表示產能過剩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變量,產能利用率越低,表示行業的產能過剩程度越高。gkrit表示行業的國有經濟比重,本文主要使用國有控股公司數目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數目的比例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國有控股公司比例出現了顯著的上升趨勢。gdebtit為國有企業的相對信貸資金規模,用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表示。企業的資金來源于兩個部分,一是通過權益資本籌集,二是通過負債金融外部融資,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可以表示行業在同等資產規模下獲得金融資源的相對規模。從上文的圖2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來,國有企業獲得了大量的信貸資源,其資產負債率出現了顯著的上升,而私營企業卻因為信貸歧視而融資困難,信貸規模顯著減小,資產負債率明顯下降。此外,本文將2008年作為一個分界點,考察2008年以來政府的刺激政策對國有企業規模擴張和傾向于國有企業的信貸扭曲二者對于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的影響。因此,設虛擬變量dummy,具體形式為:

最后,Xit表示影響行業產能利用率的其他控制變量,包括相應文獻提到的影響行業產能利用率以及產能過剩的其他因素。本文考察的對象為36個二位數工業行業(剔除了存在數值缺失以及統計口徑前后不一致問題的其他采礦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以及工藝品制造業三個行業),考察年份為2000-2011年。其中,主要數據都可以從相關統計年鑒直接獲得,但是作為模型中最為關鍵的變量——被解釋變量的產能利用率,目前卻沒有合適的數據來源。由于當前官方沒有公布連續和系統的行業產能利用率調查數據,本文首先對36個工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水平進行了測度。

(二)產能利用率測度

1.方法及其理論基礎

產能利用率是指實際產出與產能的比例,是衡量產能過剩程度的最重要指標。韓國高、高鐵梅(2011)[19]利用成本函數法測度并公布了中國28個工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但是,該文獻測度數據僅持續到了2008年,無法滿足本文對經濟危機之后產能利用率變化的考察。考慮到成本函數法測度產能利用率需要大量的高質量行業數據,且對成本函數的顯著性檢驗要求較高,本文借鑒Shaikh and Moudud(2004)[20]提出的協整方法,對中國36個工業行業2000-2011年的產能利用率進行測度。

協整方法測度產能的理論來源是產能與固定資本存量的關系。由于一個企業或者行業的產能,短期內是由其擬固定投入要素(quasi-fixed inputs)所決定的,而固定資本存量則通常被認為是唯一的擬固定投入要素[21]。如果產出與固定資本存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說明二者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關系。可以理解為產出存在著一種由固定資本存量所確定的長期趨勢,使得實際產出則圍繞這一長期趨勢上下波動。根據產能的概念,由固定資本存量所確定的長期性產出趨勢,便可定義為產能。理想情況下,協整方法求得的產能與經濟學理論上的產能概念一致——在完美市場環境下,企業在固定資本存量確定的條件下的長期性平均產出必然是其理論最優產出。協整方法的具體理論推導如下:

對于任何一個經濟體,存在恒等式:

Y*= (Y/Y*)×(Y*/K*)×K(1)

其中,Y為產出,Y*為產能產出,K為資本存量。根據方程(1),我們可以定義產能利用率為u = Y/Y*;同時定義資本產能比為v = K/Y*。對方程(1)兩邊取對數,可得:

logY(t) = logK-logv + logu(2)

產出以及資本存量都是可以直接觀察或者測量的變量,為了明確方程(2),必須確定產能利用率u,以及資本產能比v。假定一個企業的實際產出長期來看圍繞在其潛在產出(產能)附近波動,即現實的產能利用率應該在長期性平均產能利用率(u*= 1.0)左右波動。將產能利用率的波動logu(t)設為一個隨機誤差項,即令eu(t) = logu(t)。同時,資本產能比也隨著時間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源于行業的自主技術進步(非資本體現式,系數為下文a),另一方面源于資本體現式的技術進步(系數β)。令gv表示資本產能比的增長率,gK表示資本存量的增長率,有gv =α+βgK。再加入技術進步v(t)的隨機誤差項ev(t)。可得如下方程:

方程(1)-(3)構成了一個在面臨技術變化以及產能利用率波動情況下,產出與資本對應關系的一般模型。模型可以進一步整理為:

其中,a =-λ,b =-α,c = 1-β,誤差項e(t) = eu(t)-ev(t)。

方程(4)意味著:如果logY與logK存在協整關系,那么logY與logK便存在著長期的穩定關系。根據方程(2),實際產出Y(t)的長期趨勢值被視為產能Y*(t)。通過對方程(4)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剔除殘差項,便可以估算出作為產出長期性趨勢的產能Y*(t),進而求得產能利用率序列u(t),以及代表技術變化的資本產能比序列v(t)。

在實證檢驗方面,Shaikh and Moudud(2004)[20]用協整方法對美國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制造業產能利用率進行了測度,并與統計調查方法獲得的產能利用率數據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二者趨勢高度吻合,從而論證了協整方法在實證方面的有效性。需要強調的是,協整定義的產能概念與官方公布的產能概念具有差別。官方統計使用的是工程法產能概念,是指企業合理條件下生產能力的上限,即企業正常運轉情況下(不考慮非正常的加班加點,且考慮了正常的休假與機器維修等)滿負荷生產所達到的最大產出。協整定義的產能概念則是指一個企業或者行業在正常情況下的長期性平均產出水平。根據美國經濟的統計調查經驗,正常情況下的工業平均產出長期維持在滿負荷產能的80%左右,那么協整定義的產能即以滿負荷產能的80%作為基準,即本文概念中100%的產能利用率,大致相當于官方公布的80%的產能利用率。

2.中國36個工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測度

協整方法測算產能僅需要產出與固定資本存量兩個序列的變量。本文以規模以上工業作為樣本,固定資本存量數據用年初的固定資產凈值表示,產出數據用工業增加值表示。固定資產凈值利用行業的固定資產合計減去累積折舊,所需數據可以從《中國工業統計年鑒》獲得。《中國工業統計年鑒》還公布了2008年之前的工業行業增加值數據,卻無2009年之后的數據。但是,中國統計局數據庫公布的各個行業歷年12月份的實際增加值累積增長率與統計公報所公布的年度實際增長率一致。由此可以獲得各行業2009年-2011年的增加值數據。本文選取的樣本年份為2000-2011年,所有數據都平減為2000年不變價格。經單位根檢驗,logK和logY都是I(0)平穩序列;且面板協整Fisher檢驗都拒絕二者“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假設,即證明二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在此基礎上,對上文的回歸方程(4)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得到代表產出與固定資本存量之間具體關系的系數,進而可以估算出各個行業的產能。再將各個行業歷年的實際產出除以產能便可以計算出36個行業2000-2011年產能利用率CUit(見表1)。

表1 36個工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2000-2011)

根據協整方法的思想,產出圍繞在產能附近波動,意味著產能利用率的長期均值為1.0。本文所測度出來的中國分行業工業產能利用率平均值為1.01,合理地接近于1.0,進一步論證了測度結果的有效性。根據協整方法的理論基礎,本文對測度的產能過剩程度進行劃分:產能利用率1.0表示產能利用正常,既不過剩也無不足;偏差0.05左右,表示輕度過剩或者不足,但是仍然處于正常狀態,即0.95-1.0區間的產能利用率表示輕度過剩; 0.85 -0.95區間則表示中度過剩;低于0.85則表示嚴重過剩。按照此標準,2011年,中國工業的整體產能利用率為0.863,位于中度過剩區間,但是已經十分接近嚴重過剩;從細分行業看,2011年,36個工業行業中的13個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其中石油、電力、煤炭等能源部門以及金屬冶煉、化學原料等工業原料部門過剩最為嚴重;此外還有10個行業處于中度過剩區間,其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

圖3 工業及其分類的產能利用率(2000-2011)。數據來源:根據細分行業產能利用數據的加權平均計算而來。

(三)模型變量選擇與處理

行業產能利用率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考察已有的研究產能利用率與產能過剩的文獻,選擇以下三類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其一,行業的技術特征變量:代表行業能耗水平的行業單位產出能耗(E)和代表行業技術水平的資本產能比(KY*)。中國的要素市場存在扭曲,資源價格機制不完善,資源價格被低估,被認為是中國某些地區和行業出現低成本擴張和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3]。在資源價格被低估的情況下,單位產出能耗高的行業等于獲得了資源價格補貼,降低了企業投資成本,使得行業出現低成本產能擴張的激勵,進而提高了產能過剩的概率。因此,本文預期(E)的回歸符號為負。行業技術與產能利用率在理論上并無確定的關系,因此(KY*)的回歸符號不確定。

其二,行業的市場結構變量:代表行業競爭性程度的行業單位企業平均規模(Size)與代表行業開放性程度的行業產品出口率(Out)。“過度競爭”理論認為原子型市場結構中,市場上企業數目過多可能造成“過度競爭”狀態,使得行業長期處于產能利用不足狀況[22]。當前形勢下,眾多學者則認為:通過行業兼并適當擴大行業中單位企業的經營規模有利于治理產能過剩。因此,本文預期行業單位企業規模擴大有利于提高行業的產能利用率,Size的回歸符號預期為正。開放性的程度也是影響行業產能利用率的重要變量,一個開放性的行業面臨的需求市場往往不僅僅局限于國內。行業的開放程度提高,其產品需求市場的潛力將增大,產能過剩的概率應該有所降低。因此,Out的預期回歸符號為正。

其三,行業的要素價格變化:行業平均工資(W)以及行業的資本價格(Pk)。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投資行為對于要素的價格變化比較敏感。資本價格與產能利用率成正相關關系,因為資本價格高,意味著企業擴張產能的成本高,因此企業寧愿選擇多雇傭勞動力,提高現有產能的利用率;相反,工資則與產能擴張成的負相關關系,勞動力價格高的時候,企業傾向于選擇用資本替代人工,擴張產能,相對會降低產能利用率。但是,中國的要素市場機制不成熟,企業投資缺乏要素價格的敏感性。一方面,人口紅利的存在,使得中國的工資水平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企業生產對于工資并不算敏感;另一方面,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程度較低,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投資行為僅對融資規模敏感,而對融資成本并不敏感;甚至利率水平越高,借貸量越大[14,23]。因此,勞動力價格(LogW)與資本價格(Pk)回歸的預期方向不確定。

以上數據除了行業工資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其余數據都是來源于《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所有涉及價格變量的數據都平減為2000年價格水平。相關變量的統計特征如下:

(四)回歸結果分析

下文對影響2000-2011年中國36個工業行業產能利用率的相關因素進行了面板數據回歸。由于行業之間的差異明顯,經Hausman檢驗發現,適合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模型A未加入控制變量;模型B則加入了控制變量,但是未加入虛擬變量;模型C既加入了控制變量,又加入了虛擬變量。模型的回歸結果總結如下:

表2 相關變量的統計特征

表3 產能利用率的面板模型回歸結果匯總

面板模型的回歸結果理想,主要變量基本都符合上文預期,加入了控制變量之后的模型B和C整體顯著,且擬合優度分別為0.34和0.37,可以較好地解釋行業產能利用率的變化。通過模型B可見,在控制了行業的技術特征、市場結構特征以及要素價格變化等因素之后,行業的國有企業比例對于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國有企業的信貸規模對于產能利用率同樣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其系數分別為-0.56和-0.58。通過模型C還可知,2008年之后,政府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強化了國有企業及其信貸規模對于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的影響。模型C中,國有企業比例以及國有信貸規模在2008年之后對于產能利用率的負面效應分別強化了0.24和0.10。此外,模型中其他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基本穩定且符合預期。行業的技術特征變量中,行業的單位產出能耗對于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說明要素市場不完善,能源價格被低估,是造成當前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行業資本產能比對于產能利用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資本產能比的提高,有助于緩解產能過剩。行業的市場結構變量中,行業的平均企業規模對于產能利用率具有正向作用,說明一定程度上的企業兼并和產能集中對于緩解產能過剩具有正向效果;行業出口率對于產能利用率具有顯著的正效應,說明行業開放有利于提高潛在市場需求、緩解產能過剩。代表行業要素價格變化的變量回歸結果都不具有顯著性,側面論證了中國企業的產能投資對于成本缺乏敏感性的結論。

(五)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還對模型回歸做了多項穩健性檢驗。一方面,本文通過調整行業數目,檢驗回歸結果的穩健性。首先,本文剔除了水電氣三個具有公共性質的工業部門,僅對采掘業與制造業等33個行業進行回歸(模型E)。回歸結果基本沒有大的變化,重要的變量的符號都沒有發生變化,國有企業比例及其信貸規模以及2008年之后的刺激政策對于產能利用率的負面效應顯著。其次,本文進一步剔除了采掘業,僅對制造業的28個行業進行了回歸(模型F)。回歸結果有所變化,制造業的回歸模型中國有企業比例對于產能利用率的影響雖然仍然為負,但是在2008年之后負面效應并未強化;而國有企業的信貸規模對產能利用率的負面影響則僅在2008年之后才顯著。這個結果表明國有企業及其利益機制對于制造業部門產能過剩的負面影響明顯弱于其對整個工業部門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國有企業的比重和相對控制力在制造業部門要顯著小于采礦業和水電氣行業。

表4 穩健性檢驗

另一方面,本文還通過改變所有制變量的度量來檢驗回歸結果的穩定性。為了檢驗國有企業對于產能利用率的影響的穩健性,本文還引用了私營企業的控股比例(MKR )作為自變量(模型G)。回歸結果表明,私營企業的控股比例對產能利用率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即行業私營企業的發展對于抑制產能過剩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而國有信貸規模對于產能利用率的影響效應依然為負,但是2008年之后,這種負面效果并未強化,而是稍有減弱。此外,勞動力價格在10%的顯著水平上通過了檢驗,并對產能利用率造成負面影響;其他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則基本沒有變化。

四、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對國有企業及其信貸規模與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和經驗驗證。國有企業性質使其本身具有產能過度擴張的內在激勵,而傾向于國有企業的信貸扭曲,為其產能擴張提供了有效的外部激勵; 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政府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同時從內外兩方面激勵了國有企業的產能擴張行為,加重了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在此基礎上,本文對2000年-2011年36個工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檢驗,實證結果顯示:控制了行業的技術特征、市場結構特征以及行業要素價格變化等因素之后,行業的國有控股比例以及行業的國有企業信貸規模對于行業產能利用率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 2008年,這種負面效應被進一步強化。本文還利用縮減樣本容量、替換度量指標等方法對模型的實證部分進行了穩健性檢驗,結果顯示本文的結論穩健性良好。基于本文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的結果,本文對控制國有企業過度擴張、遏制產能過剩問題以及打破“越治理越過剩”的局面,提出以下幾點針對性建議。

其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合理控制其產能擴張的內在沖動,重點在于處理好委托代理問題帶來的道德風險,以及削弱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聯。國有企業存在生產效率和創新效率的雙重損失,且創新效率損失大于生產效率損失,其關鍵在于企業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處理[24]。缺乏創新的、無效率的產能擴張其實正是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的表現,因此,提高國有企業效率,遏制國有企業無效率擴張也必須處理好國有企業利益分配機制。具體措施包括: (1)創新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薪酬體系以及分配制度等,解決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帶來的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相容機制。(2)加速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促使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減少政府干預。當前,“混合所有制”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提供了思路。

其二,加強銀行體制改革,減少信貸扭曲對產能過剩的助推。信貸扭曲助推了國有企業的信貸和投資規模的擴張,強化了當前的產能過剩,是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越治理,越嚴重”的內在根源之一。因此,消除傾向于國有企業的信貸集中以及對中小私營私企的信貸歧視、矯正信貸扭曲體制,是破除國有企業無效率擴張的有效手段。更進一步的措施該還包括改革企業的投融資體制,完善資本市場結構,逐步提高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減少企業對于銀行信貸的依賴,從而降低銀行信貸扭曲對于產能過剩的負面效應。

其三,治理產能過剩應該消除政策執行上的所有制歧視,避免國有企業借機進行不合理的產能擴張,導致“越治理,越過剩”。在各地治理產能過剩的實踐中,常常出現國有企業以兼并和技術改造等為借口趁機擴張產能,并反向激化產能過剩的現象。在治理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以國有企業兼并私營企業而結束或者以國有企業擴張產能規模而收場的案例亦時有發生。2013年,西南地區刮起的“種水泥廠”的熱潮,正是這種現象的集中表現。國有企業借助治理產能過剩大肆擴張,正是國有企業性質及其特殊地位造成的,地方政府政府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治理產能過剩應該考慮到國有企業的特殊行為的影響,在政策執行中應該消除所有制歧視,堅持統一標準。如果一味地以行政、國有企業主導兼并,不可避免地為政府和國有企業創造“尋租”空間,激發國有企業的產能擴張沖動,進一步惡化產能過剩。

參考文獻:

[1]Shaikh A M,Moudud J K.Measuring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OECD Countries: A cointegration method[R].Economics Working Paper Archive,2004.

[2]Berndt E R,Morrison C J.Capacity utilization measures: underlying economic theory an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2) : 4852.

[3]白俊,連立帥.信貸資金配置差異、所有制歧視抑或稟賦差異[J].管理世界,2012(6) : 30-34.

[4]曹建海.中國重復建設的形成機理與政策措施[J].中國工業經濟,2002(4) : 26-33.

[5]韓國高,高鐵梅.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測度、波動及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11(12) : 18-31.

[6]何賢杰,朱紅軍,陳信元.政府的多重利益驅動與銀行的信貸行為[J].金融研究2008(6) : 1-20.

[7]江飛濤,耿強,呂大國.地區競爭、體制扭曲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2(6) : 44-52.

[8]江飛濤,曹建海.市場失靈還是體制扭曲:重復建設形成機理研究中的爭論、缺陷與新進展[J].中國工業經濟,2009(1) : 53-64.

[9]江曙霞,羅杰,黃君慈.信貸集中與擴張、軟預算約束競爭和銀行系統性風險[J].金融研究,2006(4) : 40-49.

[10]江偉,李斌.制度環境_國有產權與銀行差別貸款[J].金融研究,2006(11) : 116-126.

[11]江小涓.國有企業的能力過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政策[J].經濟研究,1995(2).

[12]李文洲,冉茂盛,黃俊.所有制、政治關聯與企業超額信貸[J].經濟評論,2014(2) : 77-90.

[13]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經濟研究,2010(10) : 4-19.

[14]劉西順.產能過剩、企業共生與信貸配給[J].金融研究,2006(3) : 166-174.

[15]劉小玄周曉艷.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之間配置關系的檢驗—兼論經濟結構失衡的原因[J].金融研究,2011(2) : 57-70.

[16]盧峰,姚洋.金融壓抑下的法治、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J].中國社會科學,2004(1) : 62-57.

[17]盧鋒.治理產能過剩問題: 1999—2009[J].CCER中國經濟觀察,2011(19) : 21-38.

[18]邵挺.金融錯配、所有制結構與資本回報率[J].金融研究,2010(9) : 51-69.

[19]天則研究所.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R].2010.

[20]辛清泉,林斌,王彥超.政府控制、經理薪酬與資本投資[J].經濟研究,2007,(8) : 110-112.

[21]徐明東,陳學彬.中國工業企業投資的資本成本敏感性分析[J].經濟研究,2012(3) : 40-44.

[22]于立吳緒亮.關于過度競爭的誤區與解疑[J].中國工業經濟,2007(1) : 5-13.

[23]袁淳,荊新,廖冠民.國有公司的信貸優惠—信貸干預還是隱性擔保[J].會計研究,2010(8) : 49-56.

[24]張洪輝,王宗軍.政府干預、政府目標與國有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J].南開管理評論,2010(3) : 101-108.

責任編輯、校對:李再揚

作者簡介:賀京同(1961-),北京市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何蕾(1986-),湖南省郴州市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分析。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濟穩定增長前提下優化投資與消費的動態關系研究”(項目號: 12&ZD08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短視認知偏差、偏好動態不一致與地方政府投資中的沖動或拖延:機制分析與管理建議”(項目號: 71103094)

收稿日期:2015-0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16(01)-0058-10

猜你喜歡
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推進“科改示范行動”的實踐與思考
新時期加強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
國有企業研究型審計思考與探索
國有企業加強預算管理探討
如何做好國有企業意識形態引領工作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32
對新形勢下加強國有企業基層黨支部建設的思考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26
探索國有企業投資新路徑
中國外匯(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8
國有企業改革之路上的“國退民進”
新時期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創新思考
消費導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17
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三级网站| 欧美日韩导航|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国产免费网址|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91精品综合|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国产精品xxx|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91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在线日本|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69精品久久|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jizzjizz视频|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爽妇精品|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四虎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久久无码av三级|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狠狠色综合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色综合激情网|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毛片基地视频|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99一级毛片|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农村1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亚洲男人天堂2020| 精品国产www|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欧美综合成人| 毛片网站观看|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一区毛片| 99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色视频国产|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欧美精品导航|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