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津,余紅心(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200439)
簡政放權、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
李津津,余紅心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200439)
摘要:通過2010-2013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發現,企業的政治關聯產生了兩大效應:創造性生產抑制效應和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創造性生產抑制效應阻礙了企業績效的提升,而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則通過幫助企業獲取關鍵資源促進績效的提升??傮w上看我國企業的政治關聯產生的關系型資源偏袒對于績效的正效應大于創造性生產抑制對于績效的負效應。然而通過簡政放權,不斷減少政府干預,提升政府效率,削減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最終導致政治關聯不利于企業長期績效的提升。
關鍵詞:簡政放權;政治關聯;企業績效;政治干預;政府效率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以上海自貿區為起點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拉開了帷幕,并且將制度創新和政府職能轉化作為了本次改革開放的核心。其中以簡政放權①簡政放權是指精簡政府機構,把經營管理權下放給企業,本文使用減少政府干預和提升政府效率來說明簡政放權程度。為核心的政府職能轉化,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防止政治關聯②企業與擁有政治權力的個人之間的緊密私人關系就叫做政治關聯。如果“企業的大股東、董事會成員或者直接和間接擁有者是國會的成員、部長(包括總理)、州或地區的首領、或者與高層政治人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則表明該企業有政治關聯(Faccio,2006)。等形式產生的權力尋租行為造成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與政府的政治關聯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向來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話題[1]。伴隨著各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發展,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也變得愈發激烈。企業往往會主動與政府官員或部門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能夠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政府也往往希望通過對企業的幫助,從而建立起國家的競爭優勢。政治關聯及其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現象比較普遍,馬來西亞在1998年實施資本管制后,與總統馬哈蒂爾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市值大概增加了32%。在拉脫維亞有政治背景的股東或者董事加入公司一年后,企業的銷售額將增加75%[2]。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轉型中國家,地方政府在資源的配置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企業而言建立政治關聯獲得更多的偏袒和保護作用更明顯,這對于更好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影響更大。為此,研究我國企業的政治關聯作用,以及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簡政放權對于政治關聯作用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關聯能否幫助企業提升績效上,相關學者研究表明政治關聯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融資便利性、稅收優惠、政府補貼和市場準入等好處[3],同時政治關聯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形成了對非正式制度的替代,可以有效的保護企業的產權,因而可以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4];另一方面則認為政治關聯不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首先表現為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往往承擔了更多的政治和社會責任,如為幫助地方政府實現某些政治和社會目標,政治關聯的民營企業比非關聯企業雇傭了更多的勞動力,并支付了更高的薪酬成本[5],同時有政治關聯的企業更可能與企業的盈利性目標相背離[6]。其次,有政治關聯的企業高管,容易忽視權衡建立和維持政治關聯的成本與收益,或者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做出偏離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的決策最終損害企業價值[7]。最后,政治關聯給企業帶來了高額的非生產性支出和尋租成本,如支付高額工資以及進行大量的無效率投資等,從而降低了公司的價值[5]。
已有的研究過多地關注于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最終影響,然而卻忽視了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邏輯關系與傳導機制。更為重要的是以上海自貿區為起點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更多的強調政府職能轉化、簡政放權,而我國企業的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政治關聯對于我國企業績效提升的影響,并深入分析了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影響的兩大效應: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①資源的偏袒效應,相關學者稱為社會偏袒效應,這種效應來源較多,如由于企業的優良績效獲得的資源型偏袒,企業的政治關聯帶來的良好聲譽保障獲得了資源偏袒,而本文的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主要是指由于通過權力尋租行為形成的關系型資源偏袒。和創造性生產抑制效應,探討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其次重點分析了通過政府的簡政放權,將會對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產生的影響,并深入分析了其內在機理。本文的創新點在于:首先是與以往的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研究不同,本文將簡政放權納入到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理論框架中,這為當前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政府職能轉變要求提供了理論支撐。其次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政治關聯作用于企業績效的傳導機制之間的邏輯關系,將以往關于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研究進行了拓展,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長期影響。
基于此,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從政治關聯理論本身出發,對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并提出相關的研究假設;第三部分闡述研究的設計過程,進行相關的經驗研究并對相關結果進行分析;第四部分為研究總結和政策含義。
(一)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
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由于企業生產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企業會追求更多的資源,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從而減少和避免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資源能否成功選擇或者配置,是導致企業間成長差異的主要因素,并且這種差異能否消除,依賴于關鍵資源的獲取、模仿以及替代障礙[8]。如果企業在不能減少對關鍵資源依賴的情況下,會轉而去試圖尋找影響或者掌握資源的有效途徑,而政治關聯成為了企業獲取關鍵資源的重要方式[9]。政治關聯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渠道和特殊的經營權利,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壟斷的市場地位。俘獲地方政府的企業,通過直接影響政府的決策從而能夠獲得巨大的收益[10]。同時,企業在通過政治關聯直接獲取資源好處外,政治關聯作為法律保護制度的替代性非正式制度,緩解了政府行為不確定性的沖擊,政府可以幫助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及時了解政府政策的變化,從而更好的做好應對的準備[11]。
然而政治關聯在給企業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干擾和削弱了企業在核心能力建設方面的努力,企業為了建立和維護特殊的政治關聯,消耗大量的精力和生產性資源,從而對企業創造性生產能力的建設產生了擠出效應,不利于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12]。特別是政府官員往往迫使企業形成特殊的治理結構以維護其利益,本質上是一種政治代理行為,最終導致企業與政府之間形成了關系型資源依賴,降低了企業進行核心能力建設的動機。
假設1:政治關聯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稀缺資源,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并形成了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
假設2:政治關聯本身干擾和削弱了企業的創造性生產,同時關系型依賴更進一步助長了對創造性生產的破壞,從而形成了創造性生產的抑制效應。
(二)簡政放權對于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受到了企業所處的政府治理環境的影響。當企業處于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比較低,市場干預較多的環境下,企業建立政治關聯的動機就越強,建立政治關聯也成為了企業對正式制度失效的一種積極反應[1]。同時當地方政府可以支配資源的分配時,關鍵資源的獲取就越容易受到政治關聯的左右,此時政治關聯越容易發揮出資源優勢[13]。
通過政府職能轉化,進一步簡政放權,首先可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政府通過減少對企業的干預、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更好的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障。其次,通過簡政放權可以減少政治關聯所形成的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當政府簡政放權后,政府對于關鍵資源的控制變少,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因而可以削弱政治關聯帶來的關系型資源依賴,減少政治關聯可以給企業帶來的資源好處,推動市場公平競爭,從長期來看有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第三,政府簡政放權也能夠促進企業的創造性生產活動,通過完善產權等制度,一方面保障私人產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企業的創新成果。
假設3:政府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可以削弱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并且促進了企業的創造性生產,從而最終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一)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2010-2013年間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并且根據以下原則對初始樣本進行剔除: (1)為研究結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由于ST和PT公司的財務狀況處于異常,因此本文分析時剔除該類上市公司; (2)由于研究的需要,剔除研究區間內資料數據缺失嚴重的公司;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政治關聯數據、上市公司的財務和市場績效指標(ROE和勞動生產率)、地方政府的治理機制指標(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包括減少干預和政府效率提升),以及相關企業基本信息(企業規模、壽命、上市年限、企業性質、股權結構、以及所屬行業的特征等等)。上市數據的主要來源有三個:國泰安研究服務中心CSMAR系列數據庫,同花順iFinD金融數據庫。同時本文選用《中國各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進行數據匹配。最后,由于本文的研究涉及到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等涵蓋價格指數的指標,因而本文通過《中國統計年鑒》官方網站,選取各省份的GDP價格平減指數對企業的銷售收入、營業收入進行平減。主要變量統計描述見表1。

表1 主要變量統計描述
(二)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
1.模型的設定
本文從對數化的Cobb-Douglas生產函數出發,通過以下三個基本模型的設計,來驗證本文提出的假設:

其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年份。λi表示企業個體固定效應,δt表示年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Xit為控制變量,主要包括fixassetpc、inputpcit、lifeit、ft1it、ft2it、poscutom。
2.被解釋變量
(1)企業績效:根據以往研究文獻,企業績效的測量一般采用總資產報酬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托賓Q和市場價值作為衡量指標,這主要是由于這些指標能夠很好地反映了一個公司在不同方面的資產贏利能力,比較能夠客觀的體現出企業的績效水平[14-15],大部分學者在進行企業績效分析時,也都采用多種指標給予表示。由此,本文中主要采用了勞動生產率(productivity)、ROE進行檢驗。
(2)中間被解釋變量:由于本文的實證分析中,會考慮到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兩大作用機制之間的關系,因而本文的中間解釋變量包括創造性生產的研發行為和商譽培養,以及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的政府補貼、融資約束和特許權利。其中研發行為本文用研發費用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反映企業的創新行為。商譽的培養主要使用同花順iFinD金融數據庫中的商譽指標。政府補貼使用政府補貼額占營業外收入比重衡量。融資約束使用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比重衡量。而特權則使用企業無形資產中的特許經營權、土地使用權和房屋使用權權衡加總占無形資產的比重衡量。
3.解釋變量
政治關聯:關于政治關聯的衡量,相關學者的研究方法不一。但基本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衡量企業有無政治關聯。即使用企業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是否是人大、政協或曾經當過官員來表示,如果是則設為1,不是則設為0,形成政治關聯的虛擬變量。二是衡量政治關聯的程度,即使用企業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曾經和現在任職的崗位加總,沒有任職則為0,并隨任職崗位多少而累積。本文為了更好的說明政治關聯的影響,采用三年內企業董事長未曾變動的公司進行驗證,主要是由于這些公司的董事長(大部分兼任總經理)與企業的關系時間較長,更能體現出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的影響。并且指標同時采用有無政治關聯和政治關聯豐富度來衡量。
4.調節變量:簡政放權
本文選用《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中的政府減少干預指數和政府行政效率指數來衡量簡政放權程度,同時用政府服務指數這一總指標來刻畫整體政府簡政放權水平。該報告統計截止2012年,萬華林、陳信元[16]是通過選取一年的數據,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治理環境對交易成本的影響。政府治理環境的作用是具有滯后性的,因此本文選用報告中2010和2012年的數據,并且采用滯后一年進行,同時用2010年和2012年的平均值滯后期替代2012年的缺失數據。同時為了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還通過行業和省份平均值作為替代指標。
5.控制變量
根據以往的研究文獻,結合本文的研究主要對以下影響企業績效表現的變量進行了控制: (1)企業年齡:公司成立年限的自然對數(截止統計當年) ; (2)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對數,由于企業層面資本存量難以衡量,因而本文按照以往的研究經驗,用人均固定資產凈值來表示,并結合模型設定取對數; (3)人均中間品投入對數,本文使用數據庫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一項衡量; (4)人均勞動報酬對數,使用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一項衡量; (5)股權集中度,定義為前五大股東和流通股東持股比例的赫芬達爾指數。(6)主要客戶集中度,使用企業主要的銷售客戶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表示。本文還設置了年度虛擬變量來控制年度變化趨勢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同時考慮到行業的差異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本文通過控制行業的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三)經驗檢驗與結果分析
本文實證分析思路如下:首先,對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勞動生產率、ROE)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分析;其次,檢驗政治關聯對其企業績效的傳導機制;第三,分析了政治關聯作用于企業績效的不同傳導機制之間的關系。最后分析了簡政放權對于政治關聯作用于企業績效的影響。
1.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檢驗企業績效代理變量的回歸結果,其中模型(3)以有無政治關聯虛擬變量衡量的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是有幫助的,但是不顯著。但是模型(4)可以看出伴隨著政治關聯程度越高,則對企業績效的提升就越大。由于我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有著天然的政治關聯性,因而政治關聯的作用可能不一樣,因而本文通過模型(5)和(6)進一步驗證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其中模型(5)是私營企業的政治關聯與績效的關系,模型(6)是國有企業與中央企業的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可以發現與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相比,私營企業的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但總體上政治關聯都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
表2匯報了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影響,其中模型(1)和模型(2)采用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對數作為企業績效的代理指標,模型(1)顯示了以有無政治關聯為虛擬變量下的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可以看出具有政治關聯可以顯著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模型(2)顯示了以政治關聯豐富度為政治關聯代理變量下的,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可以看出政府關聯豐富度越高,對于企業績效的提升幫助就越大。模型(3)和模型(4)闡述了以ROE為

表2 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
2.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和創造性生產抑制效應
表3匯報了政治關聯與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的關系,其中模型(1)和模型(2)闡述了政治關聯與政府補貼的關系,模型(1)中以有無政治關聯表示政治關聯的情況下,發現政治關聯確實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模型(2)以政治關聯豐富度衡量政治關聯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發現政治關聯越豐富,對于政府補貼的作用就越大。這表明政治關聯確實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模型(3)和模型(4)闡述了政治關聯與企業融資約束的關系。其中模型(3)的結果發現,政治關聯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貸款,模型(4)表明政治關聯程度越強,企業獲得貸款就越容易,緩解了企業的融資約束。模型(5)和(6)闡述了政治關聯與企業獲取特權的關系,模型(5)可以看出,政治關聯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特權。模型(6)表明這種關聯豐富度越高,對于幫助企業獲得特權的促進作用變得不明顯,這說明特權的獲得,主要存在于是否存在政治關聯,而非政治關聯的豐富程度。這都表明政治關聯確實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通過這些渠道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

表3 政治關聯與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
表4匯報了政治關聯與企業創造性生產的關系。模型(1)和(2)闡述了政治關聯與企業創新行為的關系,模型(1)表明政治關聯的企業更不傾向于創新,具有政治關聯削弱了企業的創新行為。模型(2)進一步驗證了政治關聯對于創新行為的不利影響,可以看出政治關聯豐富度越高,就越阻礙了企業的創新行為。模型(3)和模型(4)闡述了政治關聯與企業商譽培養的關系,通過模型(3)可以看出,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商譽就更低,政治關聯確實是抑制了企業商譽培養動機。模型(4)進一步驗證了政治關聯豐富度越高,越不利于商譽的培養。模型(5)和模型(6)進一步使用面板回歸方法檢驗模型(1)—(4)的結果,發現政治關聯不利于企業創新行為和商譽的培養。這都表明企業的政治關聯在形成關系型依賴的情況下,卻不利于企業的創造性生產,產生了創造性生產的抑制效應。

表4 政治關聯與創造性生產抑制效應
3.簡政放權、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關系型資源偏袒與創造性生產活動轉化
表5匯報了治理環境改善作用于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模型(1)—(6)匯報了政治關聯在簡政放權后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1)和模型(2)表明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一方面可以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提升的促進作用。其中政治關聯豐富度越高的企業,簡政放權削弱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正向作用就越明顯。模型(3)和模型(4)表明政府減少干預也是可以顯著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同時也是可以削弱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模型(5)和模型(6)表明政府效率的提升也是可以顯著促進企業績效提升,同時政府效率的提升對于政治關聯的削弱作用更明顯,顯著的削弱了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
而之所以通過簡政放權后,會削弱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正向作用,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促進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削弱了政治關聯可以給企業帶來的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①此處的簡政放權對于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的削弱,由于篇幅有限,并未列出,感興趣可向作者索要。。另一方面,由于簡政放權前長期的關系型資源偏袒依賴,形成了對于創造性生產的長期抑制,當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不再能夠獲得關系型資源偏袒時,創造性生產活動導致其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更加缺乏市場競爭力。表6匯報了政治關聯下的關系型資源偏袒與創造性生產兩大機制之間的作用關系,模型(1)—(3)報告了關系型資源偏袒與企業創新行為的關系,模型(1)表明政治關聯越強的企業,越多的政府補貼就越不利于企業的創新行為。模型(2)表明政治關聯越強的企業,越多的融資貸款也阻礙了企業的創新行為。模型(3)表明政治關聯越強的企業,越多的特權并沒有帶來更多的創新行為,而是起到了抑制的作用,模型(1)—(3)都說明,當企業的政治關聯越強的情況下,企業通過政治關聯帶來的關系型資源顯著了抑制了企業的創造性生產,從而當政府簡政放權改善后,由于關系型資源偏袒的破裂,企業在得不到更多的資源的情況下,由于前期創新行為長期抑制,導致績效的顯著下滑。
模型(4)—(6)匯報了關系型資源偏袒與企業商譽培養的關系,模型(4)表明政治關聯越強的企業,越多的政府補貼就越不利于企業商譽的培養。模型(5)表明政治關聯越強的企業,更多的融資貸款也阻礙了企業培養商譽的動機。模型(6)表明政治關聯越強的企業,越多的特權并沒有帶來企業商譽的增加,反而削弱了企業的商譽。模型(4)—(6)說明,當企業的政治關聯越強的情況下,企業通過政治關聯帶來的關系型資源偏袒顯著的抑制了企業的創造性生產。當簡政放權后,由于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的破裂,企業在得不到更多資源的情況下,由于前期商譽培養行為的長期抑制,也導致簡政放權削弱了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

表5 簡政放權、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

表6 政治關聯下的關系型依賴與創造性生產
4.穩健性檢驗
表7匯報了穩健性檢驗的結果,本文的每一步實證分析中,都采用多種方法對所得結論進行穩健性檢驗,本部分的穩健性檢驗主要針對治理環境改善下的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并且均采用按年份、省份和行業的平均值作為治理環境的代理變量。通過表7可以發現基本結論與本文上述的實證分析一致。

表7 穩健性檢驗

續表7
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強調制度創新和政府職能轉化為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其中簡政放權作為政府職能轉化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消除政治關聯等形式產生的權力尋租行為,從而保障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本文基于2010—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企業數據,得到以下結論:第一,政治關聯確實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價值的提升,并且這種促進作用又存在個體特征差異??傮w而言,與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相比,私營企業的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但總體上政治關聯都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第二,政治關聯作用于企業績效產生了兩大效應: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和創造性生產抑制效應,其中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顯著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而創造性生產抑制效應則顯著地阻礙了企業績效的提升。當前我國的政治關聯之所以能夠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主要是由于當前階段,創造性生產活動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從創新生產到創新獲利的轉變,因而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對于企業績效的正效應仍然大于創造性生產抑制對于企業績效的負效應。第三,通過簡政放權,可以明顯削弱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正向作用,這主要是由于政治關聯在促使企業形成對關系型資源偏袒的依賴的同時,不利于企業創造性的生產活動。更為嚴重的是企業在通過政治關聯獲得關系型資源偏袒的情況下,所獲得的資源也并沒有用于企業創造性的生產活動,最終導致簡政放權以后,關系型資源偏袒效應削弱情況下,而創造性生產活動長期缺失,削弱了政治關聯對于企業績效的提升作用。
本文在分析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情況下,考察政治關聯能夠給企業帶來的特定收益,并將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簡政放權納入到研究框架中,這對于完善政治關聯理論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同時也給我國當前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現實的指導意義。一方面我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更多的講求政府職能的轉變,試圖通過減少政府干預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等來促進企業發展。而本文研究發現通過政府職能轉變帶來的進一步簡政放權,能夠大大減少企業利用政治關聯形成的關系型資源偏袒,從而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企業績效的增長,以此來印證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發現企業之所以尋求政治關聯最重要的原因是獲取更多關鍵性的資源,當稅收負擔較重、融資約束緊,以及進入壁壘較高的情況下,迫使企業通過政治關聯來突破這些生產性活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這為我國下一步的稅制、金融等領域的全方位改革也提供了理論支撐。為此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是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完善宏觀調控手段。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當財政和金融調控體系容易被權力影響時,企業傾向于通過權力尋租獲得收益。因此要建立計劃、財稅、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這也是優化經濟結構、熨平市場經濟波動、實現經濟穩定的需要。從財稅體制改革上看,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從金融體制改革上看,要鼓勵、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激發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形成公平的市場環境,使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更緊密結合起來,全方位的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二是要創新政府管理制度,掌握政府權力“放”與“管”的平衡。本文研究表明政治關聯為企業提供更多的特殊權利,從而導致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創造性生產活動的缺失,這本質上是一種資源的扭曲。因此應該進一步通過“負面清單”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倒逼政府職能轉變,確實減少審批事項,打破產業藩籬,放開市場準入,將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介入轉變為服務微觀經濟的發展,營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公共重大利益項目外,一律由企業自由決策,真正落實“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基本要求。
三是要進一步推進各地區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事中事后監管水平。本文研究表明我國在金融業為首的第三產業領域的權力尋租現象是比較嚴重的。為此應一方面實現監管主體由“單部門監管”向“多部門綜合監管”轉變。積極探索建立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監管系統和行政管理平臺的對接,實現多部門綜合監管,有效地約束市場不正當行為,規范市場秩序。同時積極引入第三方監管,并合理整合相關監管信息,保證監管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要實現“規則性監管模式”與“原則性監管模式”的統一。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去規制相關市場中的經濟活動,同時合理采用原則性監管模式,減少管制條款和具體指標,增加指導性意見,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
參考文獻:
[1]Faccio 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1) : 369-386.
[2]Johnson S,Mitton T.Cronyism and capital controls: Evidence from Malaysi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7(2) : 351-382.
[3]Faccio M,Masulis R W,Mcconnell J J.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corporate bailou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5,61(6) : 2597-2635.
[4]Li Hongbin,Meng Lingsheng,Zhang Junsen.Why do entrepreneurs enter politics? Evidence from China[J].Economic Inquiry,2006,44(3) : 559-578.
[5]梁萊歆,馮延超.民營企業政治關聯、雇員規模與薪酬成本[J].中國工業經濟,2010 (10) : 127-137.
[6]Fan J P H,Wong T J,Zhang Tianyu.Politically 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4(2) : 330-357.
[7]Fisman R.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J].General Information,2001,91(4) : 1095-1102.
[8]Benson J K,Pfeffer J,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8,23(2).
[9]Khwaja A I,Mian A.Rent seeking and corrup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3(1) : 579-600.
[10]Hellman J S,Jones G,Kaufmann D.Seize the state,seize the day: State capture and influe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4) : 751-773.
[11]Agrawal A,Knoeber C R.Do some outside directors play a political role?[J].Journal of Law&Economics,2001,44(1) : 179-98.
[12]楊其靜.企業成長:政治關聯還是能力建設?[J].經濟研究,2011(10) : 54-66.
[13]余明桂,回雅甫,潘紅波.政治聯系、尋租與地方政府財政補貼有效性[J].經濟研究,2010(3) : 65-77.
[14]Anderson R C,Reeb D M.Founding-family ownership,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and firm leverag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3,46(2) : 653-680.
[15]Finkelstein S,D'Aveni R A.CEO duality as a doubleedged-sword——How boards of directors balance entrenchment avoidance and unity and unity of command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5) : 1079-1108.
[16]萬華林,陳信元.治理環境,企業尋租與交易成本——基于中國上市公司非生產性支出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0(2) : 553-570.
責任編輯、校對:鄭雅妮
作者簡介:李津津(1987-),安徽省滁州市人,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結構調整;余紅心(通訊作者,1990-),安徽省蕪湖市人,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轉型升級研究”(批準號14ZDA021)。
收稿日期:2015-11-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16(01)-00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