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誠成張迎春
倍他司汀與紅花黃色素治療眩暈癥時是否聯用東莨菪堿的療效對比研究
●何誠成1張迎春2
目的:通過對比現察倍他司汀與紅花黃色素治療眩暈癥時是否聯用東莨菪堿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8月~2015年12月中江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輸液留觀治療的眩暈癥患者48例。隨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各24例,甲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20mg與紅花黃色素100mg靜滴,乙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20mg與紅花黃色素100mg及丁溴酸東莨菪堿20mg靜滴,對比兩組治療時間及療效的差異。結果甲乙兩組療對眩暈治療效果無差異性,故一般病人不必聯用丁溴酸東莨菪堿,但考慮到丁溴酸東莨菪堿在拮抗迷走神經興奮所致心率緩慢,面色蒼白,多汗等的作用,合并多汗、心律減慢的眩暈病人可考慮使用。
眩暈癥;東莨菪堿;倍他司汀;紅花黃色素
眩暈癥在急診內科較為常見,發病率高,對比我科觀察室采用倍他司汀與紅花黃色素治療過的眩暈癥病人48例,其中聯用了丁溴酸東莨菪堿的24例,結果顯示是否聯用丁溴酸東莨菪堿對最終結局的影響無差異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5年12月中江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輸液留觀治療的眩暈癥患者48例,患者均有頭暈、運動感、惡心、嘔吐、多汗癥狀,隨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甲組24例,男6例,女18例,發病年齡34~81歲,平均年齡50歲,乙組24例.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5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癥狀及嚴重度等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甲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20mg與紅花黃色素100mg分別加入0.9%生理鹽水注射液250 ml中靜滴,1次/d,并門診給予口服三七通舒膠囊1粒Tid、異丙嗪0.125Bid、氟桂利嗪1粒Qn。乙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20mg與紅花黃色素100mg及丁溴酸東莨菪堿20mg分別加入0.9%生理鹽水注射液250 ml中靜滴,1次/d,并門診給予口服三七通舒膠囊1粒Tid、異丙嗪0.125Bid、氟桂利嗪1粒Qn。
1.3 療效評定標準完全緩解
顯效:經輸液治療1天,同時口服藥物3天以內者,眩暈癥狀其他伴隨癥狀完全消失近期內未再來門診復診者。有效:經輸液治療2天,同時口服藥物3天以內者,眩暈癥狀其他伴隨癥狀完全消失近期內未再來門診復診者。一般:經輸液治療3天,同時口服藥物1周以內者,眩暈癥狀其他伴隨癥狀完全消失近期內未再來門診復診者。無效:經輸液治療3天,同時口服藥物1周以上,患者自覺眩暈癥狀其他伴隨癥狀減輕未達到初診時一半以上者及治療中途轉神經內科住院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采用跌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甲組總有效率83.33%,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7.50%。兩組總有效率相比較,P>0.05,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乙組感口干3例。

表1 兩組治療眩暈癥的療效結果
眩暈癥是急診內科常見病,是機體對于空間關系的定向和平衡感覺障礙。其病理基礎大多是前庭部位的供血障礙,血管痙攣,迷路積水,迷路神經興奮性增高影響前庭功能所致。眩暈發作時有不同程度的頭暈,心悸,視物旋轉,伴有惡心,嘔吐或便意。少數患者伴有耳鳴、耳聾,嚴重者可發生位置性的猝倒。引起眩暈癥的病因達25種之多,但急診病人就診時一般難以迅速明確病因以進行病因治療,故通過血管擴張劑,改善前庭部位血循環、解除腦血管痙攣,改善腦供血,緩解、終止眩暈的對癥治療在急診留觀時尤為重要。在臨床實踐中,人們使用多種藥物對不同病因所致的眩暈癥進行治療。雖然各種藥物的作用原理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使周圍小動脈擴張、緩解血管痙攣、解除迷路動脈痙攣、改善內耳微循環及前庭器官功能,同時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缺血,使眩暈癥狀緩解乃至消失。
我院急診科常用的治療眩暈癥藥物:1、鹽酸倍他司汀注射用其化學名稱為N一甲基一2一吡啶乙胺二鹽酸鹽,為雙胺氧化酶抑制劑,是組胺H1受體的弱激動劑,H3受體的強拮抗劑,對腦血管,心血管特別是對椎一基底動脈系統有明顯的擴張作用,改善血循環,增加耳蝸和前庭血流量,從而消除內耳性眩暈、耳嗚及耳閉感,同時還能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細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內水腫,緩解眩暈癥狀。2、紅花黃色素是從紅花的花瓣中提取出的天然黃色素,為查耳酮類化合物,其藥理作用有抗血栓: 能夠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血液循環;抗自由基、抗氧化,提高紅細胞超氧化物和歧化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抑制脂質過氧化,減少膜磷脂降解,保護組織細胞,促進細胞代謝;降血脂,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粘度;腦保護,防止再灌注損傷,改善神經功能,減輕腦水腫。3、東莨菪堿為一種外周作用較強的抗膽堿藥物,中樞作用以抑制為主,能抑制腺體分泌,解除毛細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在治療眩暈時有協同作用,有效拮抗迷走神經興奮所致心率緩慢,面色蒼白,多汗等表現,是傳統治療眩暈癥的藥物之一。4、異丙嗪為吩噻嗪類抗組胺藥,其藥理作用具有鎮靜、抗組胺、抗膽堿能作用,能阻斷毛細血管內皮、神經等組織上的Hl受體,有效地凋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解除血管痙攣、鎮靜催眠、鎮痛止吐、防治暈動癥。而本實驗結果提示倍他司汀與紅花黃色素治療眩暈癥效果顯著,是否聯用丁溴酸東莨菪堿對治療結局無統計學差異,但有其他研究證實對于伴發多汗、心率減慢等癥狀者聯用對緩解多汗等癥狀起效快,故合并多汗、心律減慢等癥狀的眩暈病人可考慮合并使用丁溴酸東莨菪堿。
(作者單位:1四川省中江縣人民醫院急診科;2四川省中江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1]李惠慶. 紅花黃色素聯合甘露醇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5 年4 月第20 卷第2 期
[2]江華.紅花黃色素藥理作用與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20: 205
何誠成,男,出身年月1986年,2009年6月畢業于瀘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2009年7月至今在四川省中江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從事臨床工作,目前職稱內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