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覺得你不行,或者認為你做的事情不對時,恭喜你,你的方向可能走對了。因為最終改變世界的,是邊緣人,而不是精英。
有一家銀行,開了三個窗口,三個窗口都排滿了人。當第四個窗口打開時,會是誰最先站過去?顯然是那些排在隊伍最后面的人,因為他們足夠機警,總是在觀察周圍的環境。他們不在前排,沒有那么多既得利益的誘惑,也沒有那么多束縛。他們就站在邊緣,隨時可以靈活改變。
所以,創新常常發生在邊緣。
硅谷有很多公司都誕生于車庫,在大多數人看來,車庫里的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都屬于非主流的邊緣人物。雖然他們很聰明,但學業成績并不優異。
現在的硅谷,在車庫誕生一個新公司已經成為了傳統,但在1976年,這一切都不是這樣的。在1976年,所有人包括創立者自己,都看不起在車庫里創立的公司。喬布斯也是如此,在有了一些資金后,他馬上租了一間辦公室,想讓蘋果看上去像一家真正的公司。
很多創業者和喬布斯一樣,即使創造出了能夠改變世界的產品,卻依然會為“沒有漂亮的商務名片,辦公場地看上去很low”這類瑣事焦慮。
偉大的新事物往往來源于“邊緣力量”,而發現他們的人,卻往往低估了這種力量。
選擇任務,還是樂趣?
很多好想法都來源于“邊緣”的原因之一,是外部人員在數量上比內部人員更多。還有一個原因,內部人員有很多弊端,尤其是在有些特殊工作中,更是弊大于利。
比如,政府要讓一個人去寫一本官方版“偉大的美國小說”,會是什么情況?首先在讓誰去寫這個問題上就會發生意識形態的爭執。許多優秀的作家都會被排除,因為他們不是冒犯了這派,就是冒犯了那派。在剩下為數不多的人中,聰明的人會選擇拒絕,最后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接受。
然后,委員會會挑選一個事業正處于巔峰的人,即一個已經擁有出名作品的人。而且還會在交給他任務時,交代無數關于如何在書里用積極詞語,顯示美國人能力和多樣性的各種建議。
最后,為了不把這個公共任務搞砸,這個作家就會把書寫得中規中矩。當這本書完成之后,它就會成為一本市面上暢銷小說的東拼西湊,就像《飄》和《根》的集合版。這樣的小說,你會看嗎?當然,為美國政府埋單的人會去看,因為這是任務。
但這樣的創作往往不會成功。
這個小小的思維試驗就說明了,“內部人”做事情的弊端:首先,選了一個錯誤的人;其次,過泛的范圍;再次,作品看起來要嚴肅正經,作者有過重的期望值,不僅無力承擔風險,還容易受利益群體的影響,而且還要面對一群沒有辨別能力的讀者。最可怕的是,這類工作更可能成為一種責任,而不是樂趣。
這就是內部人和邊緣人的差別,內部人眼里它是責任,是任務,邊緣人把它當成樂趣,去創造。
那該怎么區分這兩種人呢?用做測試的方法嗎?但又有一個問題,大多數挑選“精英”的方法都有一個難題——應該以他們所在領域的出色度為標準,還是以他們完成測驗的出色度為標準?
如果選拔精英的方式腐化,那么多數真正的人才,都將成為大多數人眼中的“邊緣人”。比如,藝術家的一個形象標準是:普遍而且貧窮。但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去解讀,就有可能誤判一個天才。因為普通且貧窮并不能代表所有可能成為偉大藝術家的人物形象。
這樣的測試可能會演變為“反測試”,因為這恰恰是在一群不符合要求的人當中,挑選出合乎要求的人。比如,能在大公司中晉升,你往往需要懂一些和業務沒關系的事情。而真正有想法的人,卻很少有時間花在這些不太相關的事情上。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認為官僚結構的公司都這樣,但你沒有意識到,世界本不是這樣運轉的,官僚結構不代表一切。這也是大公司經常被剛剛成立的小公司打得措手不及的原因之一。大公司的員工根本無法意識到,他們工作的環境,恰好就是一個巨大的、正在運轉中的、有著錯誤標準的測試。這些人就是內部人。
如果你是一個邊緣人,打敗內部人的最佳時機就是,在由腐化測試選拔出無能精英的那些領域做出成績。但這又是一個陷阱,如果這個測驗本身是腐化的,不管你多杰出,你的成功都不會被認可。你有可能會打敗某些內部人,但在更大的范圍里,比如世界范圍,尤其是更公正的領域內,你會因此丟失機會,沒有任何成就感。
脫下西裝的束縛
為什么邊緣人容易創新?因為他們沒什么可以失去的,所以他們可以去冒險,去嘗試。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什么成本。相反,內部人,特別是那些成功的內部人,容易被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拖垮。這就像是穿了一套不怎么樣的西裝,外表看上去還可以,但穿著它的人會感覺受到了束縛。
所以,越是成功的人,心理壓力越大。而他的成功也會讓他成為自身的囚徒。如何去正確看待一個邊緣人,就要先看到內部人的弊端和束縛。
作為邊緣人,他們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大量連續不斷的、不被打擾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而精英人士恰好相反。他們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很忙、沒時間。他們的生活也被嚴格限制住了,根本不利于他們思考和創新。在工作上,精英們普遍會選擇做管理層,來應對沒時間的問題。然后通過給周圍的菜鳥提供幫助,或者實施監督,讓菜鳥工作,來解決自己沒時間的問題。但這個方法沒有培養菜鳥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菜鳥永遠不能代替他們去解決問題。
比如,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奇休利,他已有27年沒吹制過玻璃藝術品了,一直都是助手替他工作。但在視覺藝術中最有價值的創造,往往都不會通過“中介”來實現。所以,這27年以來,他也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藝術品問世。
理論上,你可以借助媒介達到你想要的結果,但媒介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不是你的復制品,也不能取代你。不過你可以試著把那些通常需要多人合作的事,拿過來自己解決,或者找到任務的分割點,把一個任務拆解成幾個任務,然后把不同的部分分給不同的人。這就像掰巧克力一樣,找到整塊巧克力上的凹槽,掰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不能只聚焦專業而忽略小事
不管是工作還是創業,專注固然很重要,但有時候,越是專注于自己專業本身,就越容易忽略領域之外的世界。所以,精英人士的本領也往往會成為他們的軟肋。
邊緣人想要勝過精英人士,可以有兩個選擇:第一,自己什么事都做一些。選擇一條狹窄的路,就意味你的收益可能會很少。但你可以選擇廣泛撒網,從不同領域的相似處獲取更多利益。第二,找到精英們可能忽視的領域,特別是那些新事物。
在大公司里,內部人員除了做固定的工作之外,還有一個既定興趣,就是希望能保持原有的工作模式。這也是許多成功企業的弱點。它們不會想要去打破現有的狀態,而是習慣并安于現狀。然而,許多公司只看到了短期內可能會被犧牲掉的利益,而忽略了另一個選擇。其實,許多創新都只是用一個更廉價的選擇,代替了目前的選擇。
事實上,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新方法,并不是內部人覺得完全沒戲的方法,而是內部人覺得它們還不夠完善,而被忽略的方法。
沃茲尼亞克在設計出蘋果電腦二代后,他先將新產品交給了自己的雇主——惠普。但惠普駁回了他的設計,因為這個設計需要借助電視作為顯示器。惠普認為自己不能生產這么低等的產品。沃茲尼亞克之所以這樣設計,只是因為他在設計期間沒有多余資金用來設計顯示器。
雖然邊緣人在思想上更自由,但他們也不得不受某些因素的限制,因此只能做一些便宜、無足輕重的東西。但這都是進步的希望,便宜、輕便的東西會傳播、發展得更快。而那些精英人士、內部人,幾乎都是被強迫著去工作。他們不會去建造花園里的小花棚,只會去建造那些大型藝術博物館。
一個花園里的小花棚,就算再精致可愛,也很容易被忽略。而對于一座巨大的博物館,即使大家不喜歡,也不會去嘲笑。最后,精英人士手底下就會圍著一些人,還有很多是靠他們吃飯。所以,這些精英們也必須給手底下的人找活干,讓他們有錢吃飯。
邊緣人就完全沒有這種顧慮。他們可以從小東西做起,即便是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因為它足夠小,不容易出問題,也就更容易發揮主觀去創新,周期也會更短。
小心模仿陷阱
責任意識是身處高位的人最容易患的職業病,即使你是個邊緣人,也仍然會被“責任感”牢牢束縛。在真正要緊的事情上,責任感會使你無法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工作中的瑣事,它們會降低你的工作效率,但出于自己的工作職責,你又不得不去做。于是,工作變成了任務。
邊緣人有一個很明顯的痛苦,他們總能意識到自己有拖延癥,但這其實是好事。至少,它能使你努力投入工作。
許多邊緣人都會犯一種錯誤:他們崇拜那些已經成名的人,所以會去模仿他們的成名方式或者路徑,甚至連他們的缺點也一應模仿。雖然模仿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但有一點需要注意,不能全部模仿,名人也會有很多陋習。
成功人士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他們有觀眾。通常,小人物都以為自己缺的是錢和資源。其實,他們缺的是觀眾,那些能真正看到他們創造東西的人。但是,現在這個優勢已經不再是成功人士的專利了,因為互聯網把世界變平了。通過互聯網,邊緣人也能夠培養自己的觀眾。
如果將邊緣化力量濃縮為一句話,最能體現其中意義的應該是“嘗試做出點什么吧”。因為這意味著是自己決定要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執行老板的命令。你的動力,源自于好奇心而非責任感。
這就像是一個在材料不充足的情況下匆忙做出來的產品,即使做出的東西有點用,但也不會好到讓人愿意把自己名字貼上去。而如果是一群人一起試著做出來的東西,即使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甚至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至少也是一種嘗試。
一直到幾年前,寫文章都還是精英人士的專利。只有某個專業領域的作家才能發表他們領域的文章。而現在,這個體制已經完全被推翻了。
有時候,邊緣人或許會擔心自己是否走對了。你可以自我測試一下,當人們覺得你不行,或者認為你做的事情不對時,你就已經走上了一條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