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如三四年前那般傲慢,VC只有創立品牌并與創業者“統一戰線”,才有未來。
我們正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節點。每個人都想做一個公司,這使持有基金者對投資標的的判斷變得異常嚴謹。
三四年前,任何一個資本,面對一個創業者,都是強勢對弱勢的狀態。無論什么層次的資本都比較傲慢,因為他們認為“我非常重要,我是稀缺資源,我才能決定你的命運。”
但這三四年來,面對風起云涌的創業氛圍和千變萬化的商業形態,資本要活下去,就必須進行本質的內部變革。放下你傲慢的面具,和創始人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首先,創業者和資本要雙向挑選。
真格曾說過,我們要成為“創業者的墊腳石”。只有從服務態度上做到這一點,項目源才可能逐漸向你傾斜。隨著市場資本膨脹,總體資金池擴大,創業者獲得理性啟蒙越來越快。
以前的創始人,只要你給錢就允許你進入。而現在的創始人正在走入比較成熟的狀態,他們開始理性分析“誰的錢我才該拿”。雖然你的資本非常大,但最后創始人會非常理性地選擇什么調性、什么價值觀和什么經驗的資本。
機構型VC要有未來,第一個問題就是:市場上盡可能優秀的項目,是否都能被你的雷達發現。所以VC必須成為一個品牌性質的平臺。只有這樣,大量優質的創業項目才會第一時間傾向你,使劣質的能夠優先篩選。VC在現在的創投生態下,如果還只是閉門造車,用傳統的生產方式來尋找項目來源,那么雷達上出現的項目就會越來越少。
其次,要信任創業者,與創業者“統一戰線”,真正在自己投資行為和投資后的管理行為上,展示價值觀。這樣的話,你會從眾多的VC機構和投資者中脫穎而出。
真格基金因此在中國投資市場做了件事,也算必要地“攪了點局”。我們第一次把不利于創始人的條目全都扔掉,把投資協議從幾十頁縮短到兩頁。這也引起華爾街和硅谷同行的敬佩。所有優先清算條款都扔掉了,創始人的心態才會得到釋放,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經營他最應該經營的事情上。
投資者都希望出點錢得到大回報。但如果你投資一個企業,期望企業給你帶來回報,那么這個企業起碼要得到精心的運營以使它活著,從而帶來有效性和提供真實價值,最后市場才會給它一個資本的定價。
企業的生存才是最長遠的回報。對于VC的未來現實商業的方式如何,以及獲取資本或項目源的方式怎樣都不重要。最重要在于你投資以后,與創業者真正就這個企業在市場上的運營,以足夠有質量的時間來交流和分享。
說到底,衡量VC除了看每年賬面的回報,更關鍵是看你投資存續期表現如何,甚至投資存續期結束真正開始退出時,你表現得怎么樣。只有這些數據才體現一個VC的生命特征。如果沒有健康的生命特征,那么VC將會融錢融不到、投資接續不了。
另外,階段性的退出也是一種成功。硅谷浦東銀行的報告發布會,對比了中國、美國、英國三個國家的創業者心態,發現一組非常有意思的數據。中國的創業者80%左右認為,我做企業,IPO上市是我最想追求的目標。20%左右的人認為,我在不同階段被并購,實際上是完成了我創業的一個階段性成果。而正好相反的是,在英美這樣成熟的創業環境里,百分之六七十的創業者認為并購是我應該追求的最佳結果,因為偶然性才能最終使我上市。
如果哪一天中國的創業者能夠進入這樣一個理性的心態,把創業當成實現終極目標不斷嘗試的階段性探索,階段性退出也算是一種成功,中國的創業質量將會大大提高。
這對投資人或機構來說也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假如都盯著上市,最后達不到上市就算是死掉,作為投資人來說這樣的回報風險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