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通知》指出,要通過專項治理,加強法制教育,嚴肅校規校紀,規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此次專項治理覆蓋全國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據了解,這是近年來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校園欺凌進行治理。
國務院出手整治“小孩打架“,這不是一件小事。最近兩年,國內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和2015年兩年間,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有些欺凌事件性質極其惡劣,讓人很難相信會是在校學生所為:浙江慶元一年級男童被煙頭燙;江西永新女生被數名同學扇打;云南富寧女生宿舍內遭凌辱被拍裸照上網;安徽黃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春藥”;重慶少年被同學毆打致死……校園暴力逐漸呈現頻率增加、結果惡化、施暴人低齡化的趨勢。
校園欺凌對學生自身、學生家庭和乃至整個社會的危害不言而喻,校園欺凌一日不禁,學生將一日不能安心學習,家長也將一日不能安心工作。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中小學階段也是學生身體發育和知識增長的黃金時期,種種欺凌,既給原本清朗的校園帶來了暴戾之氣,也助長了問題學生的匪氣,更給受害學生帶來一輩子的心靈創傷和身體傷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校園欺凌和暴力已經不止于學生之間,一些學校甚至開始出現了“打老師”“殺老師”等極端事件:4月20日,安徽一位中學老師在課堂上被幾名中學生用木棍板凳圍毆的視頻令全國嘩然;此前3月3日,陜西兩名學生連番毆打老師最后老師被送往醫院。更讓人震驚的是,2015年12月湖南連續發生兩起在校生殺害老師案件,作案手段十分殘忍。據《法制晚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015年內,至少有13起教師被學生襲擊事件曝光。其中云南、湖南、上海三地均有兩起教師被襲事件發生。而且,這些暴力事件多數沒有得到嚴厲的處理。
3月8日,教育部長袁貴仁在政協教育界別聯組討論會上表示:“如果你們問,教育部現在最大的壓力是什么,我告訴你們,就是安全問題”。教育部最大的壓力不是“教育”而是“安全”,暴露了當前教育工作的一個重大問題,不能不讓人為之心憂。
出現校園暴力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觀念。在孩子成長方面出現重智輕德的價值取向。二是社會引導。極度發達的傳媒不斷渲染情色、暴力、血腥氣氛,容易讓學生身陷其中甚至盲目模仿。三是懲戒手段。在學校中,越來越多的老師“不敢”輕易批評學生,“不敢”指出學生在行為規則上的錯誤,對一般的欺凌事件,學校缺乏有效的懲戒工具,執法部門缺少剛性法規。
不久前,備受關注的美國“中國學生施虐同學案”塵埃落定:根據美國洛杉磯高等法院的宣判,三名肇事少年分別被判6年、10年和13年的監禁。面對同樣的校園暴力事件,究竟是美國法律“太嚴苛”,還是中國制度“心太軟”?這或許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但國外在處置校園暴力事件時的鐵面冷血、毫不留情,算是給我們上了生動而震撼的一課。
集中的專項治理整頓能在短期內迅速形成威懾效應,第一時間激活學校的監管職責,同時也能快速引起全社會尤其是家長的關注和重視,但防止校園暴力,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應該有更多的力量參與到對這一社會畸形現象的治理中來,尤其法律的“零容忍”是遏止校園暴力的重要一環,校園暴力懲戒立法執法工作,必須邁出實質性步伐,才能從根本上讓校園風朗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