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劍森/揚州市邗江區畜牧獸醫站
?
布魯氏菌病的綜合防控措施
達劍森/揚州市邗江區畜牧獸醫站

布魯氏菌病,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耳他熱或波浪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以流產為特征的人獸共患傳染病。該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以及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列為重要人畜共患傳染病,在我國被列為二類疫病。布魯氏菌具有高度感染性,因此被認為是潛在的生物武器。該病自被發現以來,在世界各地流行廣泛,嚴重威脅著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
目前,全世界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人、畜布魯氏菌病的流行,且流行范圍呈不斷上升趨勢,每年都有新的地域發生新的疫情。2014年,我國報告人間布病新發病例數58 515例(發病率4.30/10萬),較2013 年上升30.4%,達歷史新高,在37種法定報告傳染病中,布病已由2001年的第17位升至2013年的第7位,涉及30個省份、1 608個縣(占全國總縣數的56.4%)。該病流行范圍越來越廣,其嚴重危害已引起各國政府及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同時也表明了防控該病迫在眉睫。
布魯氏菌病的發生無明顯季節性,但以產仔季節多發。家畜主要經生殖道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等多種途徑感染,還可以經吸血昆蟲叮咬傳播。在家畜中,母畜較公畜,成年畜較幼年畜易感染。羊、牛布魯氏菌在我國流行較為廣泛,從患病人群中分離出的病原菌90%以上是羊布魯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可以證明山羊和綿羊是人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傳染源。此外,牛布魯氏菌(Brucella Abortus)、豬布魯氏菌(Brucella Suis)和犬布魯氏菌(Brucella Canis)及海洋生物種布魯氏菌(Brucella Ceti)也可以導致人的感染。
人類感染布魯氏菌病一方面是經皮膚、黏膜等接觸患病動物感染,另一方面是接觸或食用各種被病菌污染的動物產品及食品。人類感染布魯氏菌病有明顯的職業性,牧民、獸醫、從事畜產品收購、保管、運輸及加工人員和從事布病防治及生物制品研究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是布魯氏菌病的高危人群。例如,2011 年9月,東北農業大學27名學生和一名實驗課教師實驗課上解剖羊后被查出感染布魯氏菌病。2014年北京三元種業河南分公司被曝有4 000余頭奶牛感染了布病,同時13名職工被查出感染。同時,飲食習慣對于該病傳染也很重要,飲用未經高溫滅菌處理的牛羊奶,食用生肉或未熟的烤肉等,都會增加感染該病的機率。人的感染率與性別無關,主要取決于接觸傳染源和病原的多少。人與人之間的水平傳播很罕見,但有報道稱人與人之間可通過輸血、骨髓移植以及性傳播。
(一)人布病
人感染布魯氏菌后,潛伏期為7~60 d,平均為14 d。臨床癥狀各異,輕重不一,臨床上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該病典型癥狀為波浪熱,24 h體溫變化明顯,一般早晨為37℃,中午升至40℃,寒戰虛弱,夜間盜汗。還伴有肌肉酸痛、關節痛、頭痛等其他癥狀。人感染布病后,根據細菌寄生部位的不同,并發癥的臨床癥狀也不同,主要表現為腦炎、脊柱炎、關節炎、心內膜炎、睪丸炎和前列腺炎等。妊娠期的前3個月,孕婦會發生流產。羊布魯氏菌感染一般呈急性癥狀,而其他布魯氏菌表現為亞急性和慢性。因為布魯氏菌是一種兼性胞內寄生菌,如果在急性期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引起布魯氏菌定居在不同的組織和器官而轉變成亞急性或慢性疾病,后期將很難治愈。
(二)動物布病
家畜感染布魯氏菌后最明顯的臨床癥狀是流產。妊娠母畜主要的癥狀是早產、產死胎和弱胎,在妊娠期的前2個半月內出現胎兒死亡或子宮炎癥。羊布魯氏菌和豬布魯氏菌可通過母畜乳汁進行傳播進而威脅到公共衛生安全。感染布病后,母畜產奶量大幅下降。而布魯氏菌主要寄生在乳前淋巴結及乳腺內,因此病菌會不斷地被分泌到乳汁中。
綿羊布病主要表現為2 種類型,即由羊布魯氏菌引起的常見布病和由非人獸共患的病原體綿羊布魯氏菌引起的公羊附睪炎型布病。除流產癥狀外,患病羊只還會出現睪丸炎、跛行、脊椎炎以及子宮膿腫等臨床癥狀。
犬布病的主要病原體是犬布魯氏菌,被犬布魯氏菌感染的犬會發生犬的繁殖障礙,也可表現出非繁殖障礙的癥狀,如視力缺陷,肌肉、關節或皮膚受損等。同時,人類是犬種布魯氏菌的易感者,有報道發現美洲有人被犬種布魯氏菌感染的病例。
病史調查及病原追溯對于該病的確診非常重要,詳細流行病學調查的同時要進行嚴密的排查。最近利用溶解離心技術可使血液培養物中細菌的檢出率大大提高。布魯氏菌特異性的IgM 出現在感染后的第1周,隨后產生的IgG是血清學檢測的主要抗體。試管凝集試驗(STT)是實驗室診斷布病的標準方法。虎紅平板凝集反應要比其他檢測方法更適用于臨床檢測。
在《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控規劃》的指導下,農業部已會同衛生部制訂了《全國布病防治計劃》(2012—2020),目前,根據《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的要求,飼養場應堅持自繁自養和封閉管理,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加強異地調運動物,特別是種用、乳用動物的檢疫,對控制區和穩定控制區實施監測凈化,疫區實施監測、撲殺和免疫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一)疫情監測
根據各地流行情況開展布病監測工作,流行病學調查與血清學診斷相結合,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確定血清學監測的范圍;在有必要的地區,還要結合病原學診斷進行監測。
(二)徹底撲殺
檢出病畜及時隔離、淘汰、無害化處理。由于布病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為了保證健康牛群,只有對檢出的陽性牛實施撲殺才能真正根除布病,同時應提高補償標準(大部分地區現行補償價標準僅為實際市場價格的1/10~1/3)。
(三)免疫接種
在布病流行的地區,對易感動物進行接種。所用的布病疫苗須是經農業部批準生產的疫苗。種用、乳用牛的免疫程序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免疫結束后,免疫接種人員和保定人員立即對手進行規范清洗消毒,工作服、膠鞋等非一次性用具用消毒水浸泡。
(四)消毒
加強養殖場消毒、無害化處理等防控措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實行封閉飼養,畜舍內定期進行消毒,并將消毒工作常態化、制度化,病畜流產物及死畜須無害化處理,對其污染的環境進行嚴格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須煮沸消毒。
(五)人員防護
經常密切接觸牲畜及其產品的從業人員,應提高個人防護意識,做好防護工作。在助產和診療疾病的過程中,必須佩戴口罩、護目鏡和手套,穿防護衣,應配備消毒液和接產袋,嚴禁光手接觸流產物,皮膚有傷口者避免接觸家畜。高危險人群及相關實驗室工作人員可接種疫苗。養殖場飼養人員每年要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發現該病應調離崗位,并及時治療,防止人畜間相互傳播。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在布病防控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六)宣傳培訓
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宣傳冊等手段宣傳布病防控知識,讓廣大養殖戶及易感人群了解布病的危害性,提高特殊人群對布病的防控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人布魯氏菌病預防依賴于動物布魯氏菌病防控程度,由于尚無有效的人用疫苗,因此各級業務部門應加強對飼養員、擠奶員、獸醫、屠宰工及皮毛加工員等進行布魯氏菌病防控知識技術培訓,提高防控能力和業務水平。
布魯氏菌病作為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正威脅著全球的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布魯氏菌病在動物中的有效控制將會大大降低人的感染機率。以歐美發達國家長期有效的控制牛布病并且極大的降低了人布病的發生率的經驗做法來看,布病的根除是可以實現的,但對于畜主因布病患畜撲殺的損失應當由相應政策來進行適當補償,布病的根除和控制才能確保實現。因此,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畜牧獸醫工作者一起努力,制定一個適合各地實際情況的根除布病的可行措施。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