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簡所及敦煌地區水利建設與管理

2016-06-03 00:48:02孟艷霞
敦煌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敦煌

孟艷霞

內容摘要:漢簡中有多枚關于敦煌地區水利的記載,對復原漢代敦煌地區的水利建設及管理具有重要的價值。漢代為保證敦煌地區屯田的順利開展,興起了一個水利開發的高峰,既包括明渠,又包括井渠的開鑿,既有官渠,又有民渠。與之相應的水利管理系統也逐漸形成。簡文中出現的“主水史”、“水長”、“東都水官”、“東道平水史”等水利職官,為研究漢代地方水利管理提供了寶貴的史料。敦煌地區在漢代就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水利管理系統,反映出水利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

關鍵詞:敦煌;漢簡;水利建設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2-0073-06

Abstract: A plurality of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record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Dunhuang area, making them of significant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Dunhuang at the time.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wastelands in the Dunhuang area,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two channels, various wells, and both official and civilian canals. Correspondingly, a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was gradually formed:“main water officer,”“long water officer,”“Eastern water officer,”“Dongdaoping water officer,”and other water conservancy officer titles have been found in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These records provide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studying local water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se records, a complete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had already formed in the Dunhuang area in the Han Dynasty that was both scientific and normative.

Keywords: Dunhuang;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河西地區自歸漢以后,即開始了大規模的屯田活動,據《史記》卷30《平準書》記載:“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除了軍屯外,還遷中原大量的刑徒于河西屯田。元鼎六年(前111),漢朝于河西設置酒泉、張掖二郡,天漢三年(前98),又于酒泉郡分置敦煌郡,敦煌成為漢對西域的最前沿,也為河西重要的屯田區。漢簡中就有多枚關于敦煌屯田的簡文,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時所獲一枚漢簡記載:“令玉門屯田吏高年,墾田七頃,□□弛刑十七人。”(《疏簡》947)[1]這枚簡詳細記載了馳刑人員屯田于玉門的授田情況。此處“玉門”當為玉門關,非酒泉郡之玉門縣。另,出土于敦煌懸泉置的一枚漢簡記載:“史馮貴之,始元二年正月假一封傳信,迎罷戍田辛,溺死,亡傳信。外第十五。”(《懸簡》Ⅱ0113:4)[2]該簡中提到的“戍田辛”就是即將前往敦煌屯田。隨著屯田的順利開展,水利建設也相應發展起來,并出現了河西地區水利建設的第一個高峰期,敦煌地區水利簡的存在,為我們考察基層水利建設與管理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因此對其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漢代敦煌地區的水利狀況是怎樣的呢?除了官修水利工程,民間自行開渠的現象是否存在?除了渠,還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嗎?對水利的管理又是怎樣的呢?這都需要做細致全面的考證。

屯田的開發需要水利灌溉的支撐,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在河西迅速開展起來,《漢書》卷29《溝洫志》記載:“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地區則充分利用冥安縣之南籍端水和龍勒縣之氐置水水源,從事農田灌溉,發展屯田。《漢書》卷28《地理志》敦煌郡冥安縣條記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溉民田。”同書同卷敦煌郡龍勒縣條記載:“氐置水出南羌中,東北入澤,溉民田。”可見南籍端水和氐置水是當時兩條主要的灌溉水源。敦煌文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就詳細記載了氐置水上修建的一處名為馬圈口的水堰,“其堰南北一百五十步,闊廿步,高二丈,總開五門,分水以灌田園。”并記載,是堰“漢元鼎六年造,依馬圈山造,因山名焉。”[3]漢元鼎六年(前111)修建的這處水堰一直沿用至唐代,足見其在水利灌溉中發揮的作用。又元鼎六年(前111)于河西初置酒泉、張掖二郡,就已開始修建如此大的水利工程,說明大規模的屯田已經展開。除此之外,漢簡中亦留有關于敦煌水利興建的記載,以此更能全面復原漢代敦煌地區的水利建設狀況。

一 水利建設

漢代敦煌地區的水利設施主要有明渠和井渠兩種,依據開鑿主體劃分,明渠又有官鑿和民鑿兩種。

明渠為鑿渠引他河之水以灌田,為當時主要的灌田方法。漢簡中有多處治渠卒穿渠于敦煌郡的記載。

(1)甘露四年六月丁丑朔壬午所移軍司馬仁

□龍起里王信以詔書穿渠敦煌郡軍

(《金關(壹)》73EJT9:322A)[4]

此簡出自肩水金關,是一枚移書簡。簡文中有明確紀年,為甘露四年(前50)六月,移書軍司馬仁,要求龍起里人王信遵照詔書穿渠于敦煌郡。“移書”,發送公文、布告,致書。王充《論衡·謝短篇》:“兩郡移書,曰:‘敢告卒人。”此處“移書”即為兩郡之間發送文書。此簡出土于肩水金關,說明甘露四年(前50)六月要求王信穿渠敦煌郡的詔書經張掖郡,而后再由張掖郡移書敦煌郡。發往敦煌郡的這枚移書簡則經由肩水金關發往敦煌郡。簡文中雖未提及穿渠的地點及規模,但朝廷專門下詔書穿渠于敦煌郡,則說明這是一次政府組織的穿渠活動,規模當不會太小。

除了官修明渠外,還有民間自發組織鑿渠的記載,這在漢簡中也有體現。

(2)民自穿渠,第二左渠、第二右內渠水門廣六尺,袤十二里,上廣……

(《懸簡》Ⅱ0213:4)

此簡出土于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記載了民間自發組織穿渠的情況。從簡文內容看,這次穿渠活動由民間自發組織,渠名為“第二左渠”、“第二右內渠”,這顯然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渠名,如此則推斷當有“第一左渠”、“第一右內渠”、“第一右渠”、“第二右渠”,甚至“第三”、“第四”亦皆有可能。高榮先生依據居延漢簡中“第五渠” (《新簡》E.P.T52:363)[5]的記載,認為以“第一”、“第二”……“第五”命名的渠道為主干渠,而以“左”、“右”、“內”、“外”命名的渠道為主渠道之支渠[6],這樣的推斷是有一定道理的。依此可推斷,民間自發組織的這次穿渠是引主干渠之水,修建支渠,而“第二右內渠”則是于支渠又引一支,如此則規模當不會太大。簡文中提到了“水門”,此為漢代水利灌溉的一項重要工程。“水門,但用木與土耳”,亦有以“據堅地作石堤”[7]為水門。《漢書》卷89《循吏傳》記載南陽太守蔡信臣躬勸耕農,“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増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畜積有余。”可見“水門”是建于水渠上用于灌溉的一項重要工程,具有調節水量的作用,多建于分水口。簡文中提到的“水門”當建于“第二左渠”、“第二右內渠”與主渠分水口的位置,這也印證了“第二左渠”、“第二右內渠”為支渠的說法。簡文中的“水門廣六尺”,即寬六尺,“袤十二里”,可灌溉方圓十二里的田地。

除了明渠,井渠也是敦煌地區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敦煌地區的鑿井技術自中原傳來,當為來自中原的戍卒帶來。漢武帝時期,發萬卒引洛水至臨晉(今大荔縣),中經商顏山,因土質疏松,渠岸善崩,乃鑿井,使水由地下而行,始成龍首渠。《史記》卷29《河渠書》記載:“發卒萬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徃徃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余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這是最早鑿井為渠的記載。這樣的井渠技術也傳到了河西的敦煌地區,《漢書》卷96《西域傳》就記載烏孫翁歸靡胡婦子烏就屠“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漢朝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面(西),欲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孟康注曰:“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大井六通渠”實為“井渠”,其鑿井技術與中原同,當自中原傳至。關于敦煌開鑿井渠的情況,漢簡中多有記載。

(3) □七丈

□百□□□沙□,井深七丈,茭積三,其一穢

□□積三□□

(《敦簡》1017B)[8]

該簡殘,但簡文中“井深七丈”的記載清晰可辨,說明此處有井,深有七丈。

(4)傅天田道里簿一。

煎都塞,三里,亭以東皆沙石,井深十丈五尺。

明,天田五里,其二里。

(《敦簡》1035B)

此簡出自馬圈灣烽燧遺址,簡文記載內容為天田道里。在記載“煎都塞”天田時,曰:“亭以東皆沙石,井深十丈五尺”,“亭”當為建于煎都塞址的一處亭臺,其東皆沙石地,但有一井,井深十丈五尺。關于是井的用途,未有記載,但除了供給煎都塞的戍卒日常飲用外,當有灌溉的功用。

(5) □人,穿井。

人,作桐。

(《敦簡》2161)

此為一枚日作簡,簡文中未載年月,具體年月已不可考,但從簡文中“人,穿井”的記載可看出,有戍卒此日的勞作任務是穿井。

漢簡中除了有專門穿井的記載外,敦煌的地名亦能反映出井渠的分布。漢簡中留有多處與井有關的地名,說明此處當有井。

(6)效谷甘井騎置一所,弟(第)二,馬三匹,吏一人,小未傅三人。

(《懸簡》Ⅱ0115:32)

該簡出自懸泉置遺址,簡文中提到效谷縣有甘井騎置,并詳細記載了這所騎置的人員及馬匹配置。與“甘井騎置”的命名相同,漢簡中還記載有“甘井里”、“甘井亭”。此三處都以“井”命名,且皆為“甘井”,可以推斷當處于同一區域。該地區有井,且井水甘甜,“甘井”的命名即因此而得。

二 水利管理

對于郡縣水利官員,兩漢皆設有都水官。《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時:“大司農屬官有……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都水雖為郡官,但隸屬于大司農。《后漢書》卷38《百官五》記載:“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次皆如縣、道,無分士,給均本吏。”《后漢書》卷36《百官三》又記:“都水屬郡國”,可知到東漢時,都水官已經從西漢隸屬于中央大司農改屬于郡國。可見郡縣是有一套專門負責水利的管理系統的。

敦煌地區處于干旱區,水資源本就匱乏,又是屯田的主要區域,因此對水資源的管理相當嚴格,除了設置專門的水利官員負責管理外,對違禁用水的懲罰也相當嚴苛。吳礽驤先生根據懸泉漢簡推斷“敦煌郡府設有主水史,下領東都水官、西都水官,置都水長、丞,率都水卒、徒、官奴,整治水利;又有渠官長、丞,下領東道平水史,率案渠卒、徒、官奴,管理官渠,‘各作水衡,分配渠水。又設穿水督郵,專職督察水利。”[9]現就漢簡中所涉及的水利管理的簡文做細致分析,以對當時敦煌郡基層水利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7)建昭二年二月甲子朔辛卯,敦煌太守疆,守部候修仁行丞事,告督郵史眾√欣、主羌史江曽、主水史眾遷,謂縣,聞往者府掾史書佐往來案事,公與賓客所知善飲酒,傳舍請寄長丞食或數……

(《懸簡》Ⅱ0216②:246)

此簡采于敦煌懸泉置遺址。簡文中有確切紀年,為建昭二年二月,即公元前37年,記載了敦煌太守接待西域來使的情況。簡文中出現了“主水史”,此“主水史”即為“都水官”。從簡文看,此人當為敦煌太守招待西域來使的陪客,與“督郵史”、“主羌史”地位相同。初世賓先生認為,漢制郡府郡守副職分別為掾和史[10],那么“主水史”就應為郡守府僚中專司水利的官員,負責一郡的水利事務。實則不然,上引《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郡國之“都水官”隸屬于大司農,該簡記載時間為建昭二年(前37)二月,為西漢時期,則此處的“主水史”非為郡守府僚中的副職官吏,而是隸屬于大司農專職一郡水利事務的主水官。

(8) 出東書八封,板檄四,楊檄三。四封太守章:一封詣左馮翊,一封詣右扶風,一封詣河東太守府,一封詣酒泉府。一封敦煌長印,詣魚澤候。二封水長印,詣東部(都)水。一封楊建私印,詣冥安。板檄四,太守章:一檄詣宜禾都尉,一檄詣益廣候,一檄詣廣校候,一檄詣屋蘭候。一楊檄敦煌長印,詣都史張卿。一楊檄郭尊印,詣廣至。[一]楊檄龍勒長印,詣都史張卿。九月丁亥日下時,臨泉禁付石靡卒辟非。

(《懸簡》Ⅴ1611:308)

此簡出土于敦煌懸泉置遺址,是一枚郵書簡,其中有兩封是寄往“東部水”的文書,封泥上蓋有“水長印”,說明是由“水長”發往“東部(都)水”的。上引《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及《后漢書》卷38《百官五》中關于“都水官”及“長”、“丞”的記載可知,“都水長”、“都水丞”為“都水官”的屬官。此簡文中的“水長”即為“都水長”。另外,簡文中還提到“東部(都)水”,既有“東部(都)水”,則亦當有“西都水”,此為按方位劃分的主水區域。仔細分析簡文,經由懸泉置發往各處的“書八封、板檄四、楊檄三”應是由敦煌郡府發出的,因為有“太守章”、“敦煌長印”的封泥。由此可知,“水長”的駐所應位于郡府,而“東都水官”則為具體負責東部區域水利的職官,其駐所當位于東部的某縣級官府。

(9)出東書四封,敦煌太守章:一詣勸農掾、一詣勸農史、一詣廣至、一詣冥安、一詣淵泉。合檄一,鮑彭印,詣東道平水史杜卿。府記四,鮑彭印,一詣廣至、一詣淵泉、一詣冥安、一詣宜禾都尉。元始五年四月丁未日失中時,縣(懸)泉置佐忠受廣至廏佐車成輔。 ●即時遣車成輔持東。

(《懸簡》Ⅱ0114:294)

該簡采自敦煌懸泉置遺址,為一枚郵書簡,其中有一“合檄”,是鮑彭發給“東道平水史”杜卿的。“合檄”,《中國簡牘集成》第十集:“合是封攏、封口之意。合檄是把文書寫在大小相等的兩片木板上,把有字的一面相向重合,再纏上繩子,印上封泥。上面的一片木板上必然要寫上收件人的地址、姓名,起到封簡的作用。合檄只能由收件人拆封,不同于內容公開的板檄。”[11]簡文中出現了“平水史”的官吏名稱,高榮先生認為:“寄給‘東道平水史的文書是由敦煌郡名為鮑彭的屬吏發出的,故該‘平水史應是郡府‘主平水事務的屬吏。”[6]筆者并不認同“平水史”為郡府“主平水”事務屬吏的觀點。與上簡相同,這枚郵書簡所記之文書當自敦煌郡經懸泉置發往各處,時間為元始五年(5)四月。既由敦煌郡府發出,則鮑彭當為郡府的一名屬吏,那么“平水史”就當為郡府以下縣級管理水利的官吏,負責一縣的水利事務,而非郡府“主平水”事務的屬吏。

(10)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樂官(涫)令充敢言之:詔書以騎馬助傳馬,送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軍吏遠者至敦煌郡,軍吏晨夜行,吏御逐馬前后不相及,馬罷亟,或道棄,逐索未得,謹遣騎士張世等以物色逐各如牒,唯府告部、縣、官、旁郡,有得此馬者以與世等。敢言之。

(《懸簡》Ⅴ1311:82)

該簡采自敦煌懸泉置遺址,記載了甘露二年(前52)四月送烏孫使者馮嫽回烏孫的史實。簡文中提到了“穿渠校尉”,“校尉”為將軍之屬官,位次于將軍,由此簡可知,“穿渠校尉”當為“破羌將軍”屬下校尉。上引《漢書》卷96《西域傳》就記載烏孫翁歸靡胡婦子烏就屠“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漢朝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時就欲穿卑鞮侯井,以“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上簡記載的就是烏孫此次內亂后,馮嫽應宣帝征“自問狀”后,送其回烏孫的情況。馮嫽回烏孫后,圓滿解決了內亂,“破羌將軍不出塞,還”[12]。《漢書·西域傳》與上簡相證,則簡文中破羌將軍為辛武賢,其“穿渠校尉”為屬下負責水利的將官。

(11)甘露二年十一月丙戌,富平侯臣延壽、光祿勛臣顯,承制詔侍御史□,聞治渠軍猥侯丞承萬年漢光王充詣校屬作所,為駕二封軺傳,載從者各一人,軺傳二乘,傳八百卅四。御史大夫定國下扶風廏、承書以次為駕,當舍傳舍,如律令。(A)□□□尉史□□書一封,十一月壬子人定時受遮要……(B)

(《懸簡》Ⅱ0214:73)

(12)□三千四百八十五人敦煌郡

發治渠卒郡國收欲取□

(《新簡》E.P.T65:450)

簡(11)出土于敦煌懸泉置遺址,簡文中提到了“治渠軍”。漢朝軍卒除了軍事任務外,治水、穿渠等的水利任務也多由軍卒為之,如《漢書》卷29《溝洫志》記載: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于是東郡大興卒塞之。”漢武帝時,“發卒萬人穿渠”[12]1681,成龍首渠,亦曾“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12]1682。則上簡中的“治渠軍”為當地穿渠、治渠的軍卒,這也與簡(10)中所記“穿渠校尉”相對應,那么可以推斷“穿渠校尉”當為“治渠軍”之總官,領導“治渠軍”穿渠、治渠等水利活動。簡(12)出土于酒泉郡破城子遺址,據簡文中記載,發三千四百八十五名治渠卒于敦煌郡,此處“治渠卒”與“治渠軍”相同,皆為興建水利的軍卒。

(13)永平七年正月甲申朔十八日辛丑

春秋治渠各一通,出塊糞三百桼

麥十石文華出塊糞少一□以上(一)

畝以上折胡麥十石。文華田六□□

平人功為一石若文華□□□□

沽酒旁二斗。(二)

(《敦簡2418》)

該簡為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簡牘,是簡雖殘損嚴重,但仍能辨出這是一件當地百姓自發組織的管理水渠的處罰文書,其組織應類似于“渠社”。漢代禁止民間自發組織私社,為什么西北地區會存在這樣的組織呢?筆者以為原因有二:一,漢代雖禁止私社,但各地仍有私社存在,《漢書》卷27《五行志》就記載:“建昭五年(前34),兗州刺史浩賞禁民私所自立社。”“張宴注曰:‘民間三月、九月立社,號曰私社,臣瓉曰:‘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為田社,是私社。師古曰:‘瓉,說是。”既禁立私社,則必然存在。上簡中類似于“渠社”的民間組織被記載下來,說明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認可,甚或屬于半官半民性質的組織。當然,這種組織在水渠的管理方面或起到了較大的作用,才被當地政府所認可。二,敦煌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匱乏,對水的有效利用是保證屯田及民間耕地順利墾殖的前提。有學者研究認為,敦煌地區渠社活動開始于唐末五代時期,上簡的記載把敦煌的渠社出現時間提前到了西漢時期,至少出現了“渠社”的雛形。

就上述簡文中記載的水利職官來看,負責一郡水利的主水官為“主水史”,即“都水官”,下轄有“東都水官”和“西都水官”,“水長”則或為“主水史”的副官,“平水史”則為一縣負責水利的主官。另外,又有“穿渠校尉”統領“治渠軍”、“治渠卒”,負責屯田水利。除此,民間亦有類似于“渠社”性質的自發組織,負責水利的分配、違禁用水的懲罰等。如此,敦煌地區在漢代就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完整的水利管理系統,對保證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過對上述簡文的分析研究,結合《史記》、《漢書》、《后漢書》等相關史料,對漢代敦煌地區的水利建設及管理有了更細致全面的認識。漢代敦煌地區不但有明渠的開鑿,更有井渠的分布,不但有官渠,更有民渠,說明治渠分布之廣。在水利管理方面,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系統,說明漢代敦煌地區的水利建設組織之有序性,保證了屯田及民自耕田的墾殖。

參考文獻:

[1]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5,8.

[4]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 肩水金關漢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1.

[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高榮.漢代河西的水利建設與管理[J].敦煌學輯刊,2008(2):74-82.

[7]班固.漢書:卷29:溝洫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95.

[8]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M].北京:中華書局,1991.

[9]吳礽驤.敦煌懸泉遺址簡牘整理簡介[J].敦煌研究,1999(4):98-106.

[10]初世賓.懸泉漢簡羌人資料補述[G]//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6.

[11]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9.

[12]班固.漢書:卷96:西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07.

猜你喜歡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1亚洲精品| 亚洲区欧美区|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91九色最新地址|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精品另类|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www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日韩第九页|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伊人色在线视频| 欧美v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婷婷丁香色|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538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亚洲天堂伊人|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色网站在线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玖玖精品在线| 青草精品视频|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黄色国产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2| 91美女在线| 亚洲成a人片|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中文纯内无码H|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婷婷五月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夜色视频| 国产精品粉嫩|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欧美成人区|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91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