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舟浩
所有的題材都被拍攝過
如何尋找拍攝題材是做好專題攝影的基礎。早在20世紀70年代,蘇珊·桑塔格就曾感嘆:“自1839年攝影術面世,此后幾乎所有東西都被拍攝過,或看起來如此”。這的確是個壞消息,但又讓我們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僅靠題材本身已經難以吸引讀者,真正吸引讀者的在于視覺背后──作品只有達到了文化現象、社會問題的層面,有人文價值和普世精神,才會取得共鳴。
好的攝影題材還應具備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學術價值,三種價值當然是可以疊加的,一組作品的價值越豐富、越有層次,就越可能成功。
選材的首要原則是“就近”。認識世界是從拒絕它的表象開始的,但拒絕事物的表象肯定是從熟悉這個表象開始的。你對一個事物、一個現象越熟悉,你就越有可能深刻認識它。舍近求遠,兵家大忌。“近”有兩重含義:一是相對于遠的物理距離,二是內心的貼近和了解。我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拍自我居住地20公里以內,很多題材我曾幾十次、上百次地來到現場。事實證明,只有“就近”更加適合我往復、深入的拍攝和思考。
正如只有動作的愛情片不是好電影一樣,只有技巧技術的照片也絕不是好作品。作品的情感動機必須發自內心地誠懇,這絕非技巧能替代。《一個人的城市》是我對城市老年人孤獨晚景的惋惜,《我們的民工兄弟》是對進城民工非市民待遇的憐憫,《單位》是對體制弊端的鞭笞,《百年好合》中人和自然、物質的和諧關系,都是打動我的核心內容,只有徹底打動了自己,才可能通過照片將這種情感傳遞和表達。
差異化思維挑選題材,是成功的捷徑。利用自己的經歷、知識積累、思維方式、駕馭圖像的能力的差異選擇題材,是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重要途徑。差異化思維并不排斥題材上與他人重復,關鍵的是建立個人化的視角與獨特的影像闡釋。 同樣一塊牛肉,在川菜廚師手里就是水煮牛肉,在藏族牧民的帳篷外就成了風干肉,如果進了麥當勞就變成了巨無霸漢堡……食客們在意的并非牛肉,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不同的廚師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物產風物和食客們的需要所烹制出的個性鮮明的菜肴和迥異的口味兒。

拍攝前列個“愿望清單”
完成了選材,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確定主題和切入點。成功的攝影專題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一個主題下不遺余力地采集影像,以此作為主題的論據。主題的切入點則一定要小,要具體。按武俠小說的說法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進入到拍攝階段。先別忙著拿相機,拍攝階段的第一個任務是“做功課”、列“愿望清單”。美國攝影家尤金·史密斯就十分重視拍攝的前期準備工作:為了拍攝助產護士,他先去修了助產的課程,并拿到了護士證書。拍攝《夢街匹茲堡》,他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做調查,閱讀這個城市的地理、歷史書籍。因此他會說:“我照片的秘密在于實際體驗之前,我已經擁有理解事物如何運作的能力”。在網絡時代,可獲得的資料更為豐富,方法更加便捷,但翔實的案頭工作和調查,研究話題、理清拍攝思路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步驟。這樣做也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專題攝影進程中常見的“拍攝十年,離題萬里”的尷尬。
“愿望清單”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調整的、包含了概括想法甚至是故事所設想各種畫面細節的思維導圖。 “愿望清單”能幫助作者把任務“細節化”,便于拍攝任務的開展。
深入是做好攝影專題的必要條件,照片只是攝影師和世界深入交往的副產品。深入的一方面是“縱向挖掘,以深度取勝”,另一方面就是“橫向上不斷開辟,積少成多,以規模取勝”。主題挖掘能力和拍攝思維上的深入則是更高層次的深入。 在一個層面反復拉鋸,攝影手段單一,情感單薄膚淺,拍攝思維上并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入──這是一個優秀攝影專題的大敵。
像病人接受大夫一樣接受你
攝影師總能與被攝者建立起可貴的信任,讓對方了解你為什么拍攝,從不討厭到接受,再到喜歡和習慣與你打交道。在拍攝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對方,發現如突然加快動作、轉身背向鏡頭、低頭等規避相機的身體語言信號時,則一定要中斷拍攝。“偷拍”的思路絕不可能長久 ,只有在相處過程中以誠相待,信守誠信才能讓被攝者放下戒備 “像病人接受大夫一樣接受你” 。
在拍攝過程中,錄音、做好拍攝筆記甚至拍攝日記是積累資料的好習慣。對于攝影器材,我主張有預見性的準備:一個直角取景器可以幫助攝影師在狹小的汽車里安全且舒適地拍攝司機的正面像;一根閃燈連線則可以幫助攝影師從熱靴燈的陰影和反光中解放出來;微距鏡頭會帶來全新的觀察距離和畫面;標準灰板則能幫助應對極端的色溫……
總之,讓自己在拍攝過程中舒服點兒是一門藝術。
后期編輯需要忘掉自己
有了網絡展示平臺,攝影師可以自己做編輯、自己排版,但這意味著必須學習更多的技能和技巧。
首先,學會擺脫攝影師的角色,不帶個人傾向、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的照片。因為在拍攝之后,圖片的外部環境已經完全改變了,它遠離攝影師的記憶,且越來越依賴于展示環境。編輯工作首先要根據既定的主題來選擇相應的照片。選出那些能夠證明主題的照片,果斷地、毫不猶豫地去掉那些干擾性的照片,哪怕它們看起來很漂亮——對于攝影師——這確實是非常困難的。拍攝時面對的是單張照片,而讀者想要的是最終的形態。所有照片都將處于一個序列之中。任何情況下,給照片排序的基本目標是清楚、直接地講述整個故事,這是編輯任務的原點。
幾千年來,講故事的最佳方式一直在被不斷地探索和分析,這種“概要、發展——高潮、結局”三段式的套路深藏在我們的基因中,實際上也是生活本身的結構。在編輯時,“3+1”的基本敘事結構:開篇、主體、結尾+高潮。開篇,開篇很重要,必須吸引讀者注意力,讓人們愿意繼續閱讀。主體,就是要說的故事本身的發展。結尾,讓故事完整。高潮,在圖片故事中就是視覺感染力最強的那張圖片。
同時,編輯還需要掌握主題和視覺表達的關系,也就是韻律和節奏。韻律:是指序列中圖像的多樣化,這種變化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一組照片中,意味著故事的峰谷交替,導致讀者注意力、情緒的峰谷交替。節奏:從攝影專題的角度而言,就是把關鍵的圖片留在正確的位置。這樣做就是要依靠節奏或者說形成了節奏。
一組好的照片要注重兩個脈絡,一是主題上的,二是視覺上的,兩者都要有起伏,形成雙W結構。一個主題脈絡,不僅要形成內在的邏輯性,而且要有內在的意義上的起伏感。有開頭,有高潮,有結尾,這是意義的呈現。如果是一個大專題,那就是N個W, N個起伏。
目前,用洗練的語言把如何拍攝一組攝影報道這件事兒說清楚的論述并不多。《攝影者如何做成一個攝影工程 》(孫京濤)、 《怎樣去做一個攝影專題?》(李楠)、 《一個話題的視覺形態及影像采集方法(提綱)》(劉樹勇) 這三篇文字對我的教益是最大的,希望對所有致力于專題拍攝的人也有所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