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冬梅
文化素質對現代運動成績的影響
文/仁冬梅
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強盛,其根本在于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培養任何方面的人才都離不開文化素質這個基礎,它不僅在科技領域有明顯的體現,而且在體育運動的發展、運動成績的提高等方面也體現出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運動員來說,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是成才的關鍵。身體素質是先天的,它可以在選材中解決,例如,籃球、排球運動員要求身高,跆拳道運動員需要柔韌,這些道理眾所周知。但是,想要使他們成為優秀的運動員,身體素質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唯一因素,更關鍵的因素在于接受能力、應變能力、思維能力的強弱,這一切又取決于文化素質。美國職業運動員都要進入大學深造,或者是在大學生中挑選,這一點證明了業內人士對于文化素質與運動成績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文化素質對于科學訓練、提高運動成績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接受能力的前提為理解。教練員在講解技戰術要領時,都要講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合理性來源于實踐,同時也和人體的結構有關。比如,人體不能反關節發力,發力時力的角度、力的作用點、力的作用方向等不一樣,其產生的效果則不同,等等,這些簡單的問題對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運動員來說很容易理解,而對于一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運動員來講則難以完全理解。
例如,對于以下兩個問題——①起跳時助跑制動的作用,②踢腳靶時快速踢腿的作用,通過對少年體校運動員和大學運動隊的調查,其理解正確率有很大差距。通過此項調查可知,文化素質的高低不同,決定了接受能力的不同,也使運動員對技術動作的理解與把握有差異,它影響了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提高與發揮,因此影響了運動成績。

體育比賽中情勢瞬息萬變,必然涉及一系列相互關聯知識的運用,運動員需要在剎那間立即作出最佳戰術行動的選擇和運用并迅速完成,這就要求運動員有較強的應變能力,甚至其反應的快速性需要達到“自動化”的程度。而要達到這種境界,運動員必須有豐富的“意識庫”,并且要有聯想的意識,靈活運用知識和配合技能,能從更多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去思考戰術應變情況,提高創造力。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以文化素質為基礎。只有文化素質與技能相結合地協調發展,才能達到技戰術運用的頂峰。反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制約了運動水平的提高。
現代思維科學認為,文化素質與個體思維發展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思維主體的主觀意識世界并非先天遺傳,而是靠后天的學習去積累的,人的各種行為活動都要以思維發展為基礎。對于運動員來說,戰術運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科學的完整的認識過程,它是一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行為活動與思維活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是運動員在戰術活動中內化與外化的統一。在戰術實踐中,運動員的領悟能力的高低,就是指運動員對戰術理解的思維活躍程度的高低與內化效果的優劣,思維與技能結合,可以解決傳統戰術中運動員被動參與、機械作用、脫離實踐活動的現象,從而取得良好的運動成績。因此,不同水平的思維必然產生不同水平的運動成績,只有思維與技能完美結合,才能使運動員的戰術領悟能力、實際應變能力、技能掌握能力以及將技能轉化為實際戰術的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是一項科學的運動,是技戰術的基本訓練及實戰經驗的積累,但如果僅僅是1+1=2的累加,那么其成本未免高了些。作為運動員,對于技戰術的學習以及比賽中技戰術的運用效果的認識應該能夠舉一反三,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實戰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學習并靈活多變地運用技戰術,這對運動員的接受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文化素質是運動員接受運動技能,主動有效地實施技戰術,并使技戰術運用達到“自動化”程度的基礎,是達到理想訓練效果的必要條件之一。只提高教練員的水平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提高運動成績,保持較好的運動狀態,達到較高的運動境界,必須提高每一個運動員的文化素質。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