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草
武功的“神話”
文/陸草
關于武功的神話,除了輕功之外還有不少,這里略舉數例以觀之。
越女論劍,是古代武功的一個著名例子。越女對越王說,只要練好了劍法,便可“一人當百,百人當萬”,事見《吳越春秋》。意思是一個人可以打得過一百個人,一百個人可以打得過一萬個人。此話為夸張之詞。常言道“好漢難敵雙拳,雙拳難敵四手”,講的是在實戰中以一敵二、以少勝多的困難。一般地說,一個有幾年武功根底的人,大概可以勉強抵擋住兩三個人的圍攻,一個武功較好的人也許能夠擊敗五六個一擁而上的壯漢。但是必須有個前提,即會武者沒有被對方抱住手腳。倘若被死死抱住手腳,即便是武林高手也難免一敗涂地,這樣的先例不是沒有。如《水滸傳》中的病關索楊雄何等厲害,但被兩個地痞抓住雙臂,竟一點兒本事也施展不出,只有干瞪眼的份兒。
如果敵人多至上百團團圍定,死戰不退,那么即便你武功再高,也有精疲力竭之時,如能及早突圍已屬僥幸,哪有將敵人統統打倒之理?又如以一百精銳之卒,迎戰一萬贏弱之師,其比例也是一比一百。則此一百壯士,無論武技如何高明,若只是一味廝殺,別無他策,也決無生還的可能。因此,以一敵眾、以少勝多是有限度的,絕不是說只要武藝好,敵人再多也盡可抵擋。
不少人都看過銀槍刺喉和大刀砍腹的表演,表演者身上均無傷痕。這是一種硬氣功,但演練時也有訣竅:一是所用兵刃不可鋒利,均不開刃;二是表演者發力要勻,不可使猛勁。銀槍刺喉是用一根雙頭長槍,槍尖分別頂住二人喉下凹處(在兩鎖骨正中),然后二人均勻使勁,使槍桿彎曲,直至折斷。在表演大刀砍腹時,看起來刀舉得很高,但在接觸皮膚的剎那間并未產生加速度。如果是兵器開了刃,又發力猛刺猛砍,那后果就難以設想了。
從前,江湖拳師多喜表演這類功夫。又有所謂“鐵布衫功”,又稱“金鐘罩”,也屬硬功,據說功成后可不怕擊打。這種抗擊打能力其實也有個限度。武林中常有人炫耀其“鐵布衫功”,聲稱不怕擊打,那是因為沒有遇到善擊之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湖南有一個名叫湛四的高手,以不怕擊打名聞全省。當時,長沙人陳雅田精于拳術,湛四就去拜訪陳雅田,堅請他動手。陳雅田被迫無奈,只得揮拳擊之。不料三拳打下,湛四竟暈倒在地,三天后才蘇醒過來,從此成為殘廢。原因在于這種功夫只能抵御一般的直力,如果遇上行家的彈抖之勁,則“雖輕必透,臟腑震動”。
前幾年,有一名青年僧人在某地體育館表演,說別人打他不動,誰知被人一拳打出好幾尺遠,當場羞愧而去。還有一位五十幾歲的拳師在某地表演,說可以讓人擊其腹部,有幾個人上去連擊數下,該拳師果然安然無恙。從架式上看,那幾個人顯然沒有練過武功。該拳師的訣竅在于,當對方出拳的一剎那,他猛然往前一跳,使對方尚未發力而拳頭已抵住他的腹部。該拳師借此斂錢,大概也是沒有遇上善擊之人吧。
“隔山打牛”又名“劈空掌”,據說距對方很遠即可將對方擊倒,而并不接觸對方身體?!渡倭秩g秘訣》中說,一位名叫智圓的少林高僧能在百步之外,運掌力將人擊倒,人稱“神掌”,又說少林高僧澄遠也會此技。十幾年前,一家雜志刊文說,民國時期,某高手曾在三步以外擊倒一人。以上說法均無從對證。即使距對手僅一步,若僅憑掌風將對方擊倒,這樣的事實也無人親見?,F在,武林中宣傳“劈空掌”的人已經絕跡了,因為事實證明根本就不存在這種掌法。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關于武功的神話流傳。《中州先哲傳》記載,清乾隆時期河南著名拳師萇乃周(萇家拳創始人,1724年—1783年)到親戚家做客,上堂時一連踏斷五級石階。某武士在宴席上偷襲,“以右拳猛擊其鼻”,萇乃周“鼻端一聳”,該武士的胳膊竟然斷為兩截。有瘋牛觸人,萇乃周伸出一個食指,竟洞穿了牛的前額。
《清稗類鈔》說,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有某僧武功最好,“持大鐵杖重三四百斤,運動如飛”;清初江陰有煎海僧,“所用鐵刀重八十斤”;捕役王老虎,“力能舉數千斤”;閩縣南禪寺某僧,足踏丈余長凳,八根凳腿“均深陷人土,盡沒”。
以上種種武功,均非血肉之軀所能為。僅以兵器而論,其重量能達到二十余斤的已屬罕見,非具巨力者不能使,哪有重達八十斤乃至數百斤者?1996年7月1日,俄羅斯選手切梅爾金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的最重量級挺舉比賽中,以260公斤的成績名列第一。這個成績是迄今為止,人類在正式比賽中所能舉起的最大重量。這樣一比,就可以知道“持大鐵杖重三四百斤,運動如飛”和“力能舉數千斤”之類是真是假了。
近些年,武林中仍有人在制造新的神話。
例子之一:有文章說,近代少林寺某僧“能飛澗越崖,縱身上房”,該僧在“去世前一個月”表演繩鞭時,竟“縱身飛上了方丈殿脊”。到過少林寺的人都知道,寺內最低的殿宇,其殿脊距地面至少也有五米來高,讀者自會判斷這一說法的真偽。
例子之二:有本書說,1943年9月,國民黨軍某部與少林寺僧比武,一下子上來一個排,少林寺武術總教頭貞緒(1893年—1955年)獨自一人,“先施個鷂子翻身,接著又來個風掃殘云,一個排全倒了”。一個排至少也有30人,只用一個“鷂子翻身”,再用一個“風掃殘云”,便將30個人全部打倒,似乎也太過于玄乎了。即便這30個人都直立不動,不躲不閃,任他打去,倘若要全部擊倒,也還需要一點時間,哪有眨眼間便使“一個排全倒”的道理?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貞緒的俗家弟子和徒孫輩,其生年也晚,“鷂子翻身”、“風掃殘云”云云,當是聽人傳說。
例子之三:有文章說,我軍某將軍早年在少林寺出家,曾嚴懲一武林惡棍,竟以五指插入該人頭骨,名曰“金雕手”。這使人想起了金庸作品中的“九陰白骨爪”,但沒有聽說少林寺中有此種陰毒武功,當今武林中也沒有這種“金雕手”,而且,也沒有聽說這位將軍曾在少林寺出家。
例子之四:有文章說,抗日戰爭初期,某形意拳名師曾任武工隊隊長,“率領一支百余人的武工隊,出人在日寇營地,他和隊員們就曾運用這種‘以神擊神,以形擊形,以氣擊氣’的犀利無比的拳術,神出鬼沒地擊斃了數以千計的敵人,使敵頑聞風喪膽”。
這種說法更加離譜。眾所周知,1937年的平型關大戰,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傾全師數千兵力,居高臨下,預先設伏,使用現代化武器,激戰數日,才斃傷日軍千余人,我軍也付出了傷亡500人的沉重代價。然而這位武工隊長只率領百余人,僅靠拳術就“擊斃了數以千計的敵人”,而且我武工隊竟沒有聽說有什么傷亡。人們不禁要問,難道這支武工隊沒有配備武器?難道日軍也統統沒有配備武器?形意拳固然厲害,但要一下子找來百余位形意高手組成一支隊伍,恐怕也非易事。倘若形意拳果然有如此人的威力,當年上百萬中國士兵光練拳術就足可盡殲強敵,又用得著什么槍炮?這樣隨意夸大拳術威力的宣傳,讓人想起了義和團時代的“刀槍不入”之說。這是極不科學的,缺乏起碼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此外,關于點穴術,武林中也有許多夸張的說法,與事實相去甚遠。有些拳書動輒就談點穴,大有奇貨可居之態,殊不知在實戰中并非如此。請聽聽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的看法:
點穴之說世人都以為奇,有云點穴道者,有云時間者,其種種紛論不已,聞之令人生厭嘔吐,所論皆非也?!魺o拳術之根本能力,縱使其任意戳點亦無所施其技,即幸而點中,亦無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實理力,則無論兩肋前腳之某一部位,一被擊中立能致死。非有意點穴,而所至之處則無不非穴。若僅學某處是穴、某時可點,其道不愈疏遠乎?
王薌齋先生是一代武學大師,名揚海內外,他的評論具有某種權威性,比那些洋洋灑灑數萬言的“點穴專著”要實在多了。
最后,讓我們再引用王薌齋先生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當。要知身長八尺,力逾千斤,只可謂得天獨厚,不得以代表拳學也。又云某一拳擊斷巨磨石,單掌劈碎八塊磚及前縱一丈,后躍八尺,果能如此,僅不過愚人局部功夫耳,則必將走入廢人途徑,此且不談,然都不得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談,世人都以為特殊奇士,若與通家遇,則毫無能為。至論飛檐走壁、劍俠之說,此皆小說家夢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開石頭,過刀槍,乃江湖中所謂吃托(行騙)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