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民
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王學民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具體探討了加強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對策措施。
農業產業化使得農業逐漸擺脫其他經濟企業的附屬地位,加快提高其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的發展。但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該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農民的科技知識缺乏,積極性不夠,這些都會妨礙農業的發展,然而農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的發展又是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組織者、帶動者和市場開拓者,在帶領農民走向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國際化和標準化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的生活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因此龍頭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將會阻礙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此,我們應針對各方面的問題制定相應的對策。
地區發展差異大,整體水平較低。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農村產業化也出現較大不同。東南沿海的很多農村,已經具備精細加工農產品條件,而很多西部欠發達地區僅僅表現為直接出售。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平均水平較低,由于小農經濟的影響,沒有很好的發展農業產業鏈,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盡管國家戰略發展新型農業,但是由于農村的生產方式以及農民的意識導致發展效果不太理想。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水平直接決定其市場占有率和世界影響力。意識決定一切,之前分散的小型生產和經營模式正在逐步轉變為農業合作社形式,提高農民意識的同時,更好的集中土地生產管理,改變現有的狀況,提高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市場競爭力。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夠成熟。農村實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現的新生事物,以及群眾自發成立的從事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形式,有些地方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權模糊,管理混亂,顯得不夠成熟,成為游離于農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組織形態,有的甚至成為農民家庭產權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級向農民伸手要錢要工的鋪路石。
可持續發展意識薄弱。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資源相對不足,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尤其顯得十分重要。但是當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在經濟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導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和技術。而一些有利于保護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卻難以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不注重生態保護,片面追求農業生產量。用單一的糧食生產結構模式去代替多層次和復雜結構的農業系統,盲目提高復種指數,推廣高產品種及栽培技術,濫用農藥和化肥,對農業進行掠奪性的經營,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再加上我國農副產品加工業落后,深加工層級不夠,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廢棄多,消耗大、利用率低,農產品價值無法充分實現。農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發展現代農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集約、高效、節約資源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勢在必行。
農業信息的傳播渠道不暢?農業信息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場信息和災害性氣候與病蟲害預報等方面。這對產業化的實施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例如,產業化的科學決策首先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市場信息不靈,則往往導致項目選擇的失誤。但目前我國農村信息市場仍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各部門、各行業各自為政,甚至部分分割,地區封鎖,缺乏整體設計與相應的法律政策協調,影響了信息市場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數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網絡化信息市場,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仍處于原始階段,農業信息不能及時、快速、準確的傳遞到農民手中,農業信息難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目前國內已明顯出現的蔬菜產業過熱、過剩現象,即使最好的證明。至于因為農戶不能及時把握市場信息而導致盲目生產乃至遭受損失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必須強調的是,以農戶或村社為單位的失誤造成的損失畢竟是有限的;但如果是專業化、規模化和區域化的生產因信息導致失誤而造成損失那將是災難性的。
提高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狠抓農民的教育培訓。要通過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農業廣播電視教育、農科教中心、專業協會、科技示范戶等各種形式,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要進一步發揮農技推廣站、農業廣播校、農業院校的作用,特別是要加強農科教結合,辦好縣市、鄉鎮農科教中心;要與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相結合,重點加快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新方法、新產品;要有組織、有計劃、持久地抓好“綠色證書工程”,為農村培養大批懂技術、能操作、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要建立擇優扶持的培訓激勵機制,開展科技能人比學趕幫超活動,提高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
合理集中土地管理經營。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年輕的農民不愿意種地,這樣可以將這部分土地轉包給村委會或者其他愿意種地的農民,劃分區域,便于機械化生產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鼓勵農民創業,這樣可以將部分農民與耕地分開,使得土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組織技術專家,針對集中種植的農民進行專業指導,讓有限的土地更高效的產出,讓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形成品牌。能否很好的對土地進行集中管理經營,將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益,當然隨著我國對農業土地政策的不斷調整,將會更加有利于合理集中土地管理經營。除此之外,企業以購買和契約的方式,獲得農業資源的長期使用權,實行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也是規模經營的重要形式。
加強農業信息市場建設。首先,農業信息人員要不斷增強信息的商品意識和樹立市場經濟的觀念,將過去由國家撥款,根據行政指令對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加工和收藏,無償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方式, 轉變為以獲取效益為目標, 以農民的需求為導向,根據農業信息市場的特點生產適銷對路的信息產品以獲取效益的運作方式。其次,在產品開發上除保持原有的傳統產品外,還要對信息產品進行二次、三次深加工,開發出具有農業特色的數據庫、實物信息產品和使用配套產品,及時向各類農村用戶提供適合于農村市場經濟需要的新信息。其三,各地要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建立適合于本地特點的農業信息市場,充分發揮科技集市、科技大篷車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科技信息、成果轉換。同時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業信息市場,對各地的信息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建立和健全信息市場法規,將零星、分散、無序的信息交易加以規范,以保護信息生產者與農民的合法權益。
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鞏固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首先,要堅持“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原則。合作經濟組織的財產歸社員所有,其中應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體財產,利潤應按參與額進行分配,嚴格限制股金的紅利率。其次,要修訂和完善章程。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章程都應以經濟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經濟法規為根本依據,對于入社各方的權利、義務包括違約責任要平等設置、公正合理,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其三,國家要盡早為其立法。明確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保護其經濟利益,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促進農業科技企業的建立和發展。農業科技企業集科技、生產和經營于一體,資金雄厚,技術先進,機制靈活,營銷手段有力,市場反應迅速,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強大推進器。我們常提及美國農民只占人口的2%,但忽略了還有17%的人口近2000 萬人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公司,為農戶提供農業科技產品和服務。農業科技企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發達國家實現高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鑒于我國農業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正在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現實狀況,因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企業將是我國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戰略步驟之一。我國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應該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高科技戰略緊密結合,當前應著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貿工農一體化企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民營科技企業。
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可以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我國各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各地區需要開動腦筋,積極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發展新思路,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促進鄉鎮地區以及整個農村地區的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