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許億欣 2.徐玲 秦夢月
探究“互聯網+ 農業”的規模經濟效益
——基于C-D 函數的實證分析
◎1.許億欣 2.徐玲 秦夢月
本文通過對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谷豐源農業企業有限公司的農業發展進行三方面的研究:種植、生產、銷售,得出谷豐源企業在推進“互聯網+農業”后的規模經濟效益的變化情況。同時基于谷豐源應用 “互聯網+”技術前后的經濟發展資料,建立了對數線性回歸模型研究“互聯網+農業”規模經濟效益,提出相關改進建議和可借鑒的經驗。
自2015年國務院開始高度重視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之后,我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新高峰。陽谷縣實施“互聯網+農業”以來充分利用線上銷售平臺,結合大棚智能控制系統與線上專家管理系統,以及廣泛征集農戶加入合作部并與與科研機構展開合作。但也存在著專業人才匱乏、農戶技能素質較低 ,缺乏品牌競爭力的問題。
建立指標體系。本模型建立過程中選取了四個指標來建立回歸模型,指標選取情況如下:平均產量:平均產量越高表示產出效果越好,互聯網+對推動規模經濟的效果越好;農資投入平均成本:土地集約化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種植成本大幅下降;運輸成本使用互聯網+技術后,可以集中處理訂單,降低運輸成本;是否使用“互聯網+”:這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故設置虛擬變量D,D=1時表示使用“互聯網+”,D=0時表示不使用。
以上變量可以通過代數形式表示為:

模型建立
模型搭建和回歸分析。規模經濟的實現程度通常被解釋為在一個正則擬凹的齊次生產函數中,本模型主要分析投入——產出效率分析:

其中,Y表示產量,xi表示第i個要素的投入量,表示與第i種資源投入量相關的產出彈性且i常數。為了為了降低變量的波動性,便于模型參數估計計算,需對C-D生產函數進行對數變換如下:LnY=0+1LnX1+2LnX2 +?+iLnXi+
本文模型可表示為:LnY=0+1LnI+2D+3LnT+
利用E- views 對上述基本模型進行OLS參數估計,可得如下統計結果:

R-squared=0.944214 Adjusted
R-squared=0.93724
F-statistic=135.4043
綜上,得到Y的回歸方程如下:
Y = 19.46466165 + 4.116374269*I + 8.17335004*D1 + 1.089724311*T
F檢驗分析:由回歸方程可知,本模型中F估計值為135.4043,整個模型的回歸效果較好,整體上實現了規模效應,也就是產出增長確實和采用“互聯網+”有正相關關系。
“互聯網+使用情況”指標分析:由于是否采用“互聯網+”示虛擬變量,故當D取值為0或1時,本模型的方程表達式也有所不同:
?D=1 Y = 27.63795 + 4.116374269*I + 1.089724311*T
?D=0 Y = 19.46466 + 4.116374269*I + 1.089724311*T
根據以上方程可知,二者截距相差8左右,可看出引入“互聯網+”對農業平均產出有著較大的提高效應,且這種提升是在生產成本降低的情況下實現的。
模型整體分析
根據上文F檢驗分析可知,整個模型的線性關系較強,能夠很好地解釋農資投入平均成本、互聯網+使用情況、運輸成本三個變量對平均產出的影響。在模型中可以表現為引入“互聯網+”技術后,模型截距變大。
各統計變量分析
農資投入成本:農資投入成本的t統計量數值為10.92811,檢驗效果顯著。
當農資投入成本增加1個百分點時,平均產出增加對4.12個百分點。這說明陽谷豐源的農業生產正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農資投入成本的少量增加就可引起產出較大幅度增加。
運輸成本:運輸成本的t統計量數值為4.799308,檢驗效果也非常顯著,
當運輸成本增加1個百分點時,平均產出增加對1.09個百分點。這說明運輸成本投入的增加對產量的提高僅有少許促進作用,規模經濟效益不是特別明顯。
陽谷縣“互聯網+農業”企業發展的優化方案和發展前景展望
降低種植環節成本。繼續優化農資采購平臺,通過保證質量提高信譽,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種植合作部。加強生長環節管理。繼續優化大棚智能控制系統和線上專家管理系統,利用與科研機構合作的優勢,根據最新技術及時更新系統。注重銷售環節改善。企業應多組織電商經營方面的培訓、學習,適當運用一些營銷方式。
當地政府連續出臺支持“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聊城在全市積極推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并且整合資源,建立起縣區級追溯平臺;公司自身不斷改進、積極探索。公司創新經營,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加強引導和服務;為其他地區農業改革發展提供借鑒。公司通過實施“互聯網+農業”實現規模經濟的成功經驗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對于其他地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編號:BEIJ201611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