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蔣曉靜
領導重視 財政支持 精準施策 多措并舉 禮泉縣精準脫貧成績斐然
文/本刊記者 蔣曉靜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特別是貧困山區的老鄉。按照現行2950元的標準,禮泉縣仍有2.7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這些鄉黨們能否如期脫貧,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禮泉縣委書記和縣長公開承諾,一定要把脫貧攻堅作為政府頭等大事和一號民生工程,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大力實施“兩年脫貧、三年鞏固提升”的精準脫貧計劃,確保不少一戶、不落一人,2016年實現穩定脫貧2.2萬人。在我國第三個扶貧日之際,走村上戶看脫貧成效,曬一曬禮泉扶貧工作者創出的富民新路子。
禮泉縣地處渭北平原腹地,總人口50萬(其中農業人口37萬),是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是“全國果業強縣”、“全國生態示范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食品工業強縣”、 “國家級衛生縣城”、“ 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縣”和“ 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百強縣”……這么多美麗的光環下,仍有不少貧困人口。
該縣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塬,南部多為平原灌區;北部地區丘陵溝壑較多,干旱少雨,土地貧瘠,自然環境艱苦,是該縣貧困人口的主要聚集區。面對2.7萬的貧困人口艱巨扶貧任務,縣委、縣政府加強領導,及早部署,夯實責任,竭全縣之力努力打響扶貧攻堅戰!
為了認真貫徹中省市精準脫貧攻堅戰略,禮泉縣委、縣政府提出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把脫貧攻堅工作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中來認識,放到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來謀劃,放到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難題中來推進,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動,舉全縣之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為此,縣委縣政府及時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成立了以縣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鎮(辦)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縣上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深入貧困一線扎實開展調研。縣委常委會專題聽取匯報,研究制定了《禮泉縣精準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意見》、《禮泉縣精準脫貧攻堅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分工方案》、《禮泉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考核暫行辦法》等相關文件,為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確保全面完成10372戶32316人脫貧任務,禮泉縣深入推進黨員群眾“一幫一”活動,進一步夯實了扶貧責任。據了解,禮泉縣7032名黨員和10372戶貧困群眾結對子,實行結對幫扶,縣級領導每人包抓5戶,科級領導每人包抓4戶,普通黨員每人包抓1戶。
禮泉縣通過加強領導,夯實責任,形成了黨員干部人人為貧困戶出謀劃策,個個替貧困村找發展路子的實干風氣。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通過精準識別、分類幫扶、精準發力,禮泉縣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禮泉縣扶貧辦裴主任在昭陵社區前山村驗收石榴產業基地(右)
摸窮底首先要摸清楚縣情,再進一步摸清楚每一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準扶貧。禮泉縣北部旱腰帶片區由于自然條件較差,產業發展受到制約,傳統種、養植效益不高,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禮泉縣依托地緣特點和資源稟賦,大力扶持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自根砧蘋果、御石榴、紅提葡萄以及生態養殖、鄉村旅游等產業,促進一產與二產融合、向三產延伸,引導農民通過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物流中介、交通運輸等非農產業增加收入。對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的5278戶有勞動能力、有耕地等生產資源的貧困人口,禮泉采取逐戶制定產業扶貧計劃,抽調懂技術的干部、科技特派員,定期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指導和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
據調查,昭陵社區前山村,是禮泉縣典型的旱腰帶地區貧困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700元,在精準脫貧開發中,種植了御石榴和紅提葡萄雜果產業,發展了特色旅游產業,走出了一條適合當地特點的脫貧路子。目前,該村已發展御石榴2000畝、紅提葡萄500畝,生豬存欄6000余頭,發展農家樂40余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前山村的脫貧實例并非孤例,事實說明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一定能實現穩定脫貧,讓旱腰帶變成綠腰帶,最終成為群眾致富的金腰帶。全縣產業脫貧共涉及5127戶18308人。截止目前,禮泉縣共發放產業扶持資金2039萬元,其中縣財政拿出153萬元,發展產業2581戶,其中種植梨、桃、葡萄、石榴等雜果1335戶;養牛、養羊、養豬等1114戶,其他132戶。目前,該縣已形成了北部特色水果,南部中早熟果品及設施栽培,依托袁家村關中印象品牌,開發鄉村旅游的扶貧產業新布局。
一個良性持久發展的產業,就是一條持續而穩定的扶貧路徑,也是擺脫群眾返貧的重要措施。但是,資金短缺一直是發展扶貧產業的瓶頸,禮泉縣是如何破解這道難題的呢?
據了解,禮泉縣本著“政府主導、部門協調、銀行運作”的原則,把金融助力脫貧作為重中之重,通過“金融+互助資金協會+貧困戶”、“合作社+農戶”、貧困戶財政補助資金入股、貧困戶貸款入股、委托養殖、散戶自營等組織運營形式,依托郵政銀行、信用聯社、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幫助貧困戶實現產業脫貧。該縣扶貧工作著積極和郵儲銀行加強聯系,多次深入互助協會、小微企業、貧困戶進行實地調研,共同探討研究切合禮泉縣實際的財政基金擔保、扶貧互助資金擔保、扶貧貼息等金融扶貧創新三種模式。縣上及時出臺了《禮泉縣精準扶貧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和《禮泉縣精準扶貧小額擔保貸款扶持產業發展促進貧困戶增收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禮泉縣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按照不低于一般預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專項扶持資金,確保每年增長不低于20%。縣財政拿出6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作為風險抵押金,通過財政的杠桿放大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按照不超過1∶10的比例給貧困戶發放貸款,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郵政銀行、信用聯社、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貧困戶貼息貸款4712.2萬元,扶持1143戶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
實施扶貧開發“雨露計劃”培訓項目是提高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項目質量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有效途徑。禮泉縣通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補貼,對接收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及貧困農民就業創業培訓進行補助,引導和鼓勵貧困戶子女接受職業教育、中長期技能培訓以及適應就業的短期培訓,努力提高就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實現轉移增收、脫貧致富。
面對勞動力過剩的現象,特別是貧困家庭勞動力無業可守、無力創業的家庭,禮泉縣各級領導干部認識到幫助其外出打工、提供工作崗位,才是長久有效的脫貧之法。縣委、縣政府把就業脫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措施和辦法,全縣共計劃安排1700多個公益崗位和愛心崗,解決貧困家庭勞動者就業問題,使其獲得一份穩定收入,實現脫貧夢想。據了解,目前已經安排了879人就業,帶動全縣其他2300名貧困者外出打工脫貧。創出禮泉扶貧特色路。
易地搬遷是國家對于生活在惡劣環境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項重要移民政策,禮泉縣把政策用活用足,盡量照顧到貧困戶,努力使貧困戶“挪窮窩”。 禮泉縣通過易地搬遷,讓貧困戶換一個活法,結合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堅持90%以上集中安置原則,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人口搬遷到鎮區、中心村或社區;全縣易地移民搬遷共涉及1459戶4813人,其中2016年實施搬遷600戶,2017年計劃搬遷859戶。據了解,截至目前存量房安置縣城7個小區和儒雅居小區已簽訂協議的1017戶,占年度計劃的169.5%;白村社區計劃安置127戶,目前正在建設中;叱干鎮相家社區計劃安置161戶,目前選址已完成,年內可開工建設。2016年度,易地移民搬遷任務可望超額完成,并為2017年完成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
堅持扶貧先扶智,全縣教育脫貧共涉及1053戶3709人。截至目前,禮泉縣共為747名貧困學生發放生活補助金74.0125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275人,發放補助資金97.5萬元。
退耕還林和生態補償是我國生態建設方面的大政方針,該縣把此項政策和群眾脫貧工作結合起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生態脫貧”。全縣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項目區總數63個,總面積1307.83畝,主要分布在叱干、昭陵、南坊等鄉鎮。截至目前,已安排25度坡耕地退耕還林面積1307畝,安排貧困群眾護林員30人,發展林業經濟脫貧11戶36人。
社會兜底,脫貧不漏一人。禮泉縣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共3446戶8270人。符合“兩線合一”政策救助3032戶7278人。截止目前,貧困戶中享受農村低保6626戶17196人,共發放低保金2447.639萬元,享受農村五保449戶456人,發放五保金196.16萬元,開展臨時救助6600戶,12批次,共計735.99萬元,開展大病救助1243戶,共計421.07萬元。
今后,禮泉縣在精準扶貧還在摸索探路,還將努力推進!一方面,采取靈活多樣的金融扶貧方式,實現金融脫貧。根據貧困戶發展產業的類型、規模等,在貸款、貼息、種苗補助、綜合獎補等方面,整合農業、人社、林業、果業、扶貧、金融項目和資金,采取“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家庭農場+貧困戶”、“專業大戶+貧困戶”、“電商平臺+貧困戶”、“金融+互助資金協會+貧困戶”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實現產業脫貧。另一方面,繼續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實現產業就業脫貧。堅持發展生產脫貧一批,依托相關部門業務職能,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扶持建設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大力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全縣計劃再努力抓好公益性崗位就業和外出務工,力爭50%以上貧困戶實現一人就業或務工。加快電商、光伏、風電等脫貧項目招引和推進力度。 (供圖 中共禮泉縣委宣傳部 禮泉縣扶貧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