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國志,顧麗莉**,明大增,李志祥
(1.昆明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三環分公司,云南 昆明 650113)
聚磷酸銨是一種含N和P的聚磷酸鹽,按其聚合度可分為低聚、中聚以及高聚3種,其聚合度越高水溶性越小,反之則水溶性越大。按其結構可以分為結晶形和無定形,結晶態聚磷酸銨為長鏈狀水不溶性鹽。聚磷酸銨的分子通式為(NH4)(n+2)PnO(3n+1),當n>20時為難溶性,聚磷酸銨是一種含氮磷的聚磷酸鹽,當n<20時具有水溶性和螯合作用,符合當前復合肥料高效化、液體化、緩效化和多功能化等發展趨勢,農用水溶性聚磷酸銨的聚合度5~18[1]。國外對聚磷酸銨的研究比較成熟且其在農業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國內的研究起步晚還沒有大規模生產應用。目前中國市場上所出售的水溶性聚磷酸銨廠家較少,價格也比較昂貴且產品性能也不是很穩定。
磷酸尿素縮合法的反應原理方程式[2]如下。


它是將一定質量配比的磷酸和尿素加入到反應釜中混合溶解,通常n(磷酸)∶n(尿素)=1∶1.5~2,然后置于沸騰床進行沸騰聚合,在物料發泡后,調節排氨量,保持沸騰床內氨壓在(9.3 ~46.6)kPa,反應溫度在140~200 ℃。隨著溫度的上升,物料聚合固化,繼續控制溫度、壓力和保溫,最后冷卻出料得到松脆的白色產物,將該產物粉碎至需要的粒度后即得到產品。在反應中尿素既是氨源又起到縮聚劑的作用,保持反應物在氣相中有足夠的氨濃度和促進聚磷酸銨的脫水縮聚。該法是目前中小企業普遍采用的生產方法[3],此法工藝簡便易行,過程參數要求容易實現,投資少操作安全。但所得產品聚合度不高,只能用作肥料和防火涂料,不能用作塑料的阻燃劑,此外采用尿素作縮合劑在高溫下尿素會迅速分解,短時間內排出大量的氣體,會使反應過程中大量發泡從而極易溢料,導致反應器的單體體積產量過低,還需要設置較大型的廢氣回收裝置,既增加了設備投資,又給生產帶來許多麻煩,此外大量的廢氣對長期在這樣環境下的一線工作人員的呼吸道會有慢性損傷。
磷酸銨鹽尿素縮合法的反應方程原理[4]如下。



它采用的磷酸銨鹽可以是磷酸二氫銨,也可以是磷酸氫二銨,或者是2者的混合物,它與磷酸尿素縮合法相比,除初始原料不同外,后期生產工藝基本相同。按n(磷酸二氫銨)∶n(尿素)=1∶2進行混合,放入箱式聚合爐內在約220 ℃的高溫下縮合反應1 h,通常在聚合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劑,如液體石蠟。 在合成過程中通入流動的氨氣,磷酸銨鹽和尿素在濕氨條件下進行聚合,反應較為完全。經過冷卻和粉碎即得到聚磷酸銨產品。該法反應過程中的氨環境密閉較好,反應溫度比磷酸尿素縮合法高,產品質量和聚合度都較好,但是實際生產中需要能耗大,且反應結束后還要進行脫除液體石蠟的工作,相對增加了生產步驟,提高了生產成本和技術要求。
磷酸銨五氧化二磷聚合法的反應方程原理如下。

它采用正磷酸銨或磷酸氫二銨與五氧化二磷聚合,在氨氣環境中加熱到280~300 ℃,反應時間為 1.5~2 h。采用單一反應器,適當改變溫度和時間,可以得到平均聚合度不同的產品且產品的晶型也發生了改變。采用五氧化二磷作縮合劑,工藝路線短步驟簡易,無大量廢氣排出。所得產品質量較好,但五氧化二磷有很強的吸濕性和反應活性,在高溫反應過程不穩定,會有一定的危險。此外,它還要求反應容器為完全密封的,且能耐高溫高壓,為防止合成過程中黏稠的中間產物形成聚磷酸,需要有攪拌,捏合功能的裝置,因此設備投入費用較高。
這些常用傳統的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以氨氣為環境,且高耗能,對氨氣分壓都有要求,整個過程都要求有良好的尾氣回收裝置,所以想要連續化大規模生產設備投資會很大,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難度也會很高。
磷酸脲法的反應原理[5-7]如下。


在水溶性聚磷酸銨制備方法中磷酸尿素法具有成本低、工藝簡便易行和操作安全等優勢,是制備水溶性短鏈聚磷酸銨的主要方法。磷酸脲是磷酸尿素法制備聚磷酸銨的中間過程產物,以磷酸脲和尿素為原料制備水溶性且聚合度高的聚磷酸銨。鄭州大學馬賽、劉詠[8]等人自制得的磷酸脲和尿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研磨后放入馬弗爐中,在一定溫度下反應一段時間,冷卻后粉碎制得水溶性聚磷酸銨產品。他們通過對反應溫度、反應時間和反應物物質的量比對產品的聚合度和溶解度的影響分析,再通過單因素和正交實驗得到制取水溶性聚磷酸銨的最優方案。各因素對產品的聚合度和溶解度的影響順序為物質的量比>反應溫度>反應時間,磷酸脲和尿素的物質的量比對產物的聚合度影響最為顯著度。以磷酸脲和尿素為原料制備水溶性聚磷酸銨,當反應時間設為50 min,反應溫215 ℃,n(磷酸脲)∶n(尿素)=2.2∶1時,得到聚合度為14.56,水溶解度為1.83 g/100 gH2O的水溶性聚磷酸銨產品。此法能得到純度和聚合度較好的水溶性聚磷酸銨,且比傳統的加氨氣縮合法更加安全環保,整個環節步驟簡練容易操作。但是磷酸脲不易制得,且對條件要求嚴格,該法主要是通過物質的量比來控制聚磷酸銨合成的聚合度,所以對濃度比要求也高,成本也相應增加。
防城港博森化工有限公司林明、印華亮[9]采用以磷酸銨鹽、五氧化二磷、尿素、水為主要原料混合加熱來制取水溶性好的低聚合度聚磷酸銨固體產品,按m(磷酸銨鹽)∶m(五氧化二磷)∶m(碳酸氫銨)=1∶0.2~0.8∶0.2~1.9加入攪拌加熱反應器,邊攪拌邊逐步對反應器加熱升溫,在加熱到150 ~300 ℃溫度下,混合物不斷發生縮合反應,放出二氧化碳氣體,制得水溶性好的低聚合度聚磷酸銨固體產品。該方法所生產的低聚合度聚磷酸銨固體產品所含水不溶物質量分數<0.15%,適合制作優質液體肥料,能用于飛機噴施森林滅火和液體肥料飛機噴施及其它液肥配制等。但是此法需要大量熱能,反應結束后有大量廢氣,且五氧化二磷和碳酸氫銨在受熱情況下性質不穩定且吸濕性比較強,安全穩定性不高。
用濕法磷酸制取全水溶性聚磷酸銨水溶液的方法,防城港博森化工有限公司林明、印華亮[10]采用質量分數在30%~80%的濕法磷酸與氨氣在加熱到150~300 ℃溫度下,反應來制取全水溶性低聚合度聚磷酸銨水溶液,并達到聚磷酸銨水溶液產品中水不溶物質量分數<0.18%。其主要工藝步驟如下:第一步,把濕法磷酸泵入管式反應器,同時實現了將氨氣從液氨貯罐吸收進來并在管式反應器中混合;第二步,濕法磷酸與氨氣在管式反應器中形成的混合物進入到填料塔底部,填料塔底部安裝帶有加熱裝置,填料塔底部是濕法磷酸、氨氣、磷酸銨、聚磷酸銨、水混合組成的液體環境,在加熱到150~300 ℃溫度下,混合液體不斷發生縮合反應,初步制成聚磷酸銨水溶液;第三步,填料塔底部混合液體發生縮合反應后,未反應完全的氨氣向上經填料塔上部填料層,與填料塔頂部補充噴淋的濕法磷酸相遇而反應生成磷酸銨,落入填料塔底部成為混合液體的一個部分,氨氣得到回收;第四步,填料塔底部混合液體經縮合反應所初步制成的聚磷酸銨水溶液進入到調理槽,在這里加水調成合適濃度的全水溶性聚磷酸銨水溶液,再用泵送入到產品貯存罐。該法生產的水溶性聚磷酸銨能用于飛機噴施森林滅火和液體肥料飛機噴施及其它液肥配制等用途,具有實現低成本大規模連續化生產的應用前景。但是由于此法所得為水溶性聚磷酸銨溶液,產品的運輸條件要求高,關鍵是得到的產品會溶解少量氨氣和不溶性聚磷酸銨,水溶性聚磷酸銨聚合度不穩定,除了作為農業液體肥料外,想要進一步擴展應用還要繼續改進研究并提純和濃縮。
由于國內對水溶性聚磷酸銨合成研發較晚,因技術、成本及專利保護等原因,目前國內水溶性聚磷酸水溶肥還沒有大規模的推廣應用。今后的研究重點就是要研發有效的環保、低成本的新技術,確實能把以水溶肥為目標的水溶性聚磷酸真正應用到農業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實驗室。
參 考 文 獻:
[1] 張亨.聚磷酸銨的性質及合成研究[J].杭州化工,2012,42(1):22-26.
[2] 張世偉,解田,等.水難溶性聚磷酸銨合成技術研究進展[J].貴州化工,2006,31(4):12-14.
[3] 汪家銘.新型肥料聚磷酸銨的發展與應用[J].瀘天化科技,2010(1):6-10.
[4] 黃祖狄,趙光琪.長鏈聚磷酸銨的合成[J].化學世界,1986,27( 11):483-484.
[5] STAENDEKE HORST,SCHARF DANIEL.Flame-retardant poly-mer compositions:4957950[P].1990-07-04.
[6] IWATA MASUO,SEKI MIKA,INOUE KOUJI,et al.Flame-retar-dant thermosetting resin composition,water-insolubleammonium polyphosphate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particles:5945467[P].1999-09-28.
[7] KETELSON HOWARD A.Urea phoshate cleaning formulationand method of cleaning a surface:6635613[P].2003-01-17.
[8] 馬賽,劉詠,等.水溶性聚磷酸銨的合成工藝研究[J].化工礦物與加工,2010(10):14-18.
[9] 林明,印華亮.一種用磷酸銨鹽制取低聚合度水溶性聚磷酸銨的方法:104724688A[P].2015-06-24.
[10] 林明,印華亮.一種用濕法磷酸制取全水溶性聚磷酸銨水溶液的方法:104528682A[P].2015-04-22.
[11] 王連祥.農用肥料聚磷酸銨的制備與應用[J].磷肥與復肥,2008,23(2):49-51.
[12] 王連祥.新型肥料聚磷酸銨生產技術與應用初探[J].化肥工業,2008,35(4):17-22.
[13] 汪家銘.新型肥料聚磷酸銨的發展與應用[J].杭州化工,2009,3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