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文
合作化之路激發泰國農業活力
張志文

泰國羅勇府果園推出的“舌尖上的果園”活動
農業在泰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農業面臨的一個不利條件是農田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面對這樣的基本國情,泰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財政投入、發揮農業合作社作用、進行集約化生產……筆者近日在泰國北部農村走訪,感受到走合作化農業之路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和效益。
去年9月,泰國政府推出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提出將投入1360億泰銖(1泰銖約合0.18元人民幣)財政資金,刺激泰國農業及鄉村經濟發展。泰國銀行(中央銀行)泰北分行行長辛哈差介紹,在此次1360億泰銖的經濟刺激方案中,600億泰銖將被用于支持鄉村基金建設,以改善民生;360億泰銖將被用于實施能夠創造就業及提高購買力的項目;其余400億泰銖將被用于發放政府小額貸款。同時,泰國政府通過國有金融機構為農村小微企業和去年旱災受災農戶提供低息貸款。此外,泰國金融機構還啟動了名為“一村一百萬”的金融項目,為全國5.9萬個鄉村基金提供600億泰銖無息貸款,以支持農村最低收入群體脫貧。
位于南奔府的龍眼果農奎沙達就是政府金融支持的直接受益者。雖然已過龍眼收獲旺季,筆者仍在奎沙達的14萊(1萊約合1600平方米)的果園內,看到顆顆龍眼掛滿枝頭。奎沙達介紹說,國有銀行發放的無息貸款為他的龍眼種植提供了巨大幫助。他說,貸款手續非常簡單,在一年內還清后,還可繼續享受貸款優惠。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政府的金融支持,去年奎沙達的果園銷售了價值90萬泰銖的龍眼,凈利潤達到了20多萬泰銖。
在泰國農村,隨處可見合作社的身影。20世紀20年代合作化運動以來,泰國已擁有約3800個農業合作社。去年泰國農業合作社的總產值也實現了2300億泰銖,并覆蓋約600萬名社員,有接近一半的泰國農民已經走上了農業合作化的發展道路。
清邁府農業與合作社廳廳長斯提蓬介紹說,泰國農業合作社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農民通過合作社可以直接與市場對接,有效增加了農民銷售收入,同時統一采購生產資料也減少了成本;另一方面,合作社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采取科學管理種植方式,并為上市產品提供可追溯系統打下基礎,提高了農產品安全程度,市場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同時,部分合作社還為農戶發放小額貸款,提供資金支持。
泰北山區草場資源豐富,氣候溫潤,十分適宜發展畜牧業。在清邁奶牛合作社,筆者見到了現代化的牛奶生產流水線。據合作社經理帕尼介紹,該合作社已有41年歷史,鮮奶日最高生產量可達38噸。同時,由于產品質量可靠,該合作社被政府指定為學生牛奶供應商,銷售范圍覆蓋泰北6個府。此外,合作社還精心打造多元化乳制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通過共同努力,去年社員依靠生產牛奶,平均收入達到10萬泰銖。
“泰國農業發展的一個不利條件是農田過于分散,不利于發展大面積生產,同時農民缺少技術和資金支持,生產技術進步較為艱難。”清邁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披斯特這樣評價泰國農業發展的瓶頸。而泰國農民創造的集約化耕種模式,正在收獲成效。
據清邁府帕勞農業合作社主任尼孔介紹說,該合作社推廣水稻耕種集約化項目已有10年的時間,這是合作社社員共同探索出來的新路。以合作社為紐帶,走集約化發展道路,不僅為農民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降低成本,而且通過發展訂單農業,他們生產的優質泰國香米擁有了廣闊的銷售渠道,并且遠銷中國等海外市場。
參加合作社30余年的農民尼空,對于集約化項目也有著切身的體會。他說,以前農民并不清楚市場需求和價格動向,往往是豐產不增收。參加了集約化項目之后,合作社會對農民的生產提出具體指導意見,提前預估市場價格,對于穩定農民收入是件好事。
合作社經理素麗拉也介紹說,目前合作社已經通過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等管理規范認證,正在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準備推廣有機大米種植,為客戶提供產品可追溯系統,充分保障食品安全。同時,集約化項目生產的大米將被納入統一的商標下集體銷售,并為跨國食品公司提供代工生產,為大米品質提升和農民增收提供支撐。
帕勞農業合作社的集約化模式正在更大范圍推廣。斯提蓬介紹說,目前清邁府境內有5個建成的土地集約化發展示范區,另有2個正在建設中。通過集約化發展,可以擴大耕種面積,減少耕作成本,特別是便于推廣農業機械化,提高產品質量和農業效益。
泰國國土縱跨亞熱帶和熱帶,地形、土壤、氣候和人文歷史等條件均存在差異,因此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成為了泰國農業發展的又一亮點,而在泰北地區尤為突出。
泰北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曾經是全球罌粟種植的主要地區之一。為了破解毒品泛濫的問題,泰國政府提出了“皇家項目”,鼓勵泰北農民發展替代種植。在清邁府叮咚地區,筆者見到了咖啡等替代種植取得的成果。叮咚地區皇家項目辦公室負責人泰拉介紹說,目前泰北地區共有皇家項目38個,各地根據文化和自然條件選擇種植不同經濟作物。叮咚地區海拔較高,因此他們選擇發展咖啡種植,去年當地農戶咖啡種植的平均收入達到了5萬泰銖,并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了增收。更為重要的是,發展替代種植后,村中基礎設施得到了發展,兒童也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村子里風氣也逐漸好轉。
龍眼產業是清邁因地制宜、引進外來資本和技術的一個縮影。據清邁新龍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薛朝龍介紹,清邁產的龍眼個頭大、味道甜,品質上乘。因此該公司8年前從福建來到清邁投資設廠,專門收購加工銷售龍眼干及龍眼鮮果,目前龍眼干的年銷售量可達60噸,主要銷往中國市場。每逢中國春節到來之前,他們的龍眼干銷量就會激增。
通過走合作化、集約化和特色化道路,泰國農業正在經濟轉型的大潮中不斷探索。而泰國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經濟舉措,也讓農民享受到了實惠。雖然還面臨基礎設施欠佳、農業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但借助中國—東盟自貿區和東盟經濟共同體等外部優勢,泰國農業的發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