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繼寧 TEXT: DONG JINING
文脈繼承 思想超越
——湖北省美術院建院50周年
文:董繼寧 TEXT: DONG JINING
CONTEXT TO INHERIT, THOUGHT TO TRANSCEND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HU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周韶華《目極萬里》 紙本水墨 74cm×100cm 2011年

馮今松《大別山霧蓮的傳說》 紙本水墨 145cm×360cm 2006年

陳立言《 荷香十里》 紙本水墨 96cm×180cm 2004年

董繼寧《崢嶸歲月大別山》 紙本水墨 177cm×144cm 2004年
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的湖北省,連皖、贛,鄰湘、川,接豫、陜,長江橫貫,漢江潤澤,素有“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美稱。又是炎帝故里、楚國故都,物華天寶,人文薈萃,文化積淀豐富深厚。開創“金陵畫派”的孝感程正揆、“江夏畫派”的江夏吳偉,“宋四家”之一的襄陽米芾,在近代享有盛譽的鄂州張裕釗和被尊為“日本現代書法之父”的宜都楊守敬,都是中國書畫史上的杰出人物。在新中國美術史上,湖北又以雄厚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研究實力,被稱為“美術大省”。
1965年10月5日,經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副廳級事業單位湖北美術院,后更名為湖北省美術院,是繼北京(1957年)、廣東(1959年)、上海(1960年)、江蘇(1960年)之后成立的第5所畫院,隸屬湖北省文化局(現為文化廳),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長王太剛任黨委書記、院長。湖北美術院集結了湖北地區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漆畫等方面的專業創作研究人員72人,行政管理人員45人,是當時規模較大的綜合性美術創作研究機構。
建院之初,美術院的辦院宗旨是: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面向群眾,面向基層。主要任務是以宣傳功能較強的連環畫、年畫、宣傳畫和幻燈片的創作為主,工作任務是“一手抓創作,一手抓培訓”。湖北地區的老一輩藝術家師群、楊立光、劉依聞、張振鐸、王霞宙、武石、張祖武、程白舟、李一夫、孫葆昌、梁培裕、錢延康、鄭昌中、阮璞、魏正起、湯麟、馬三和、劉藝海、陳天然、張朗、邵聲朗等先生都曾在這里從事美術創作與研究,為湖北的美術事業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累。第二任院長周韶華的《大河尋源》、第三任院長馮今松的《紅蓮賦》系列、第四任院長陳立言的《歷代文星圖贊》等享有盛譽的作品,也都創作于湖北省美術院。

湯文選《廣闊天地煉紅心》紙本水墨 70cm×115cm 20世紀60年代

魏揚《神農風采》紙本水墨 124cm×245cm 2011年

廖連貴《瑤老庚》紙本水墨 131cm×197cm

劉文諶《山里人》紙本水墨 78cm×72cm 2001年

聶干因《楚韻》紙本水墨 180cm×96cm 2004年

施江城、張軍《高峽平湖圖》紙本水墨 300cm×650cm 2009年
建院后不久,“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湖北美術院一度被更名、撤并,專業創作研究人員多被下放到農村。但是,身處十年浩劫中的藝術家們無怨無悔地堅持創作,為湖北的美術事業默默無言地貢獻著力量,取得了很多成就。由美術院專業輔導創作的《黃陂泥塑》、蒲紡美術訓練班等創作培訓活動,為湖北培養出一大批美術人才。唐小禾和程犁的《在大風大浪中成長》《楚樂》、魏揚的《心向延安》、伍振權(合作)的《地下長城》、湯文選的《秋忙》,以及崔炳良的《高峽頌》、蔡迪安和李宗海的《南下》、廖連貴的《我們的醫生喊得應》、查世銘的《拓荒者》、王福臻的《打銅鑼》《舉槍者》、藍玉田的《高粱紅》等不少美術創作成為共和國美術史上的經典。雷必農、彭述林、徐慧玲、邵勁之、張典、張漢榮、陳君凡、張滿漢、朱達誠、蔡迪安、董立、韋江瓊、麥柏森、白統緒、劉文諶、聶干因、陳人鈺等創作的大量優秀作品,在全國曾產生過重要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后湖北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涌現出的優秀藝術家吳良發、施江城、金忠群、李宗海、蘇笑柏、李默、鐘孺乾、張軍、呂紹福、魏金修、陳育村、李見深、鄭強、嚴善錞、姜小松、石磊、黃雅莉、邵宏、丁竹君、沈偉、胡震、羅瑩、肖傳斌、潘偉超、聞斌、樊暉等創作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1978年11月,經中共湖北省委批準,恢復“湖北省美術院”建制,確立辦院的方針與任務為:美術創作、理論研究、專業培訓、作品收藏、學術交流。自此,湖北省美術院走上了蓬勃發展之路,進入了藝術創作與研究的繁榮時期。

唐小禾、程犁《葛洲壩人》 油畫 140cm×157cm×3 1984年

雷志雄《山松賦》紙本水墨 236cm×53cm×4 2013年

彭太武《葵花地》紙本水墨 180cm×160cm 2015年

謝曉虹《魯迅與史沫特萊》紙本水墨 170cm×210cm 2009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等也隨之呈現嶄新氣象。作為一個專業美術創作研究單位,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創作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和鮮明時代特征、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美術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繁榮美術創作研究,是我們的使命和職責。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中國武漢國際水墨畫節”“中國美術館中國畫館藏作品展”“徐悲鴻藝術大展”“齊白石、張大千作品展”“世界華人畫家三峽刻石紀游”等藝術活動的展開,使中國美術得以面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日本“柳田泰云書法展”“丹麥潮——丹麥現代設計藝術展”“海峽兩岸中國畫展”以及“2001俄羅斯現實主義新生代油畫展暨中俄當代油畫藝術研討會”等的成功舉辦,備受海內外矚目。而從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到湖北省美術院“走進大別山”“情系神農架”“鄂西行”等重大美術創作項目的完成,也進一步確立了湖北省美術院“全省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全省美術創作主力軍”的地位。

錢延康《漢口解放大道的早晨》油畫 24cm×35cm 1959年

伍振權《我為人民鼓與呼》油畫 89cm×124cm 1979年

蔡迪安、李宗海《南下》油畫 193cm×94cm 1979年

王福臻《屈原頭像》雕塑 35cm×35cm×85cm 1984年

李三漢《忙》鑄銅雕塑 40cm×40cm×70cm 1981年

傅中望、李三漢、李江、王升、郭雪、安維秋《京漢鐵路大罷工》雕塑 300cm×540cm×200cm 2009年
近年來,湖北省美術院堅持“主流文化的藝術性”,強調“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既高揚主旋律,又提倡多樣化,使美術院的創作研究走上了欣欣向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國畫創作研究室(施江城、張軍)和雕塑創作研究室(傅中望、李三漢、王昇、郭雪、李江、安維秋)集體創作的《高峽平湖圖》《二七京漢鐵路大罷工》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項目,董繼寧、謝曉虹、魏明、羅彬、周石峰、彭太武、徐曉華、張漫、史金凇、陳勇勁、李鵬程、郝世明、李瑾、雷維、柳秀林、徐昊等中青年藝術家在全國美展中獲獎、入選,充分展示了湖北省美術院的創作實力。

張漢榮《蝶戀花》漆畫 71cm×102cm 2011年

魏明《向宋畫致敬!——童真年代之一》漆畫 122cm×80cm 2010年

郭雪《遠古的舞聲》雕塑(紫銅) 100cm×100cm×60cm 2009年

白統緒《氧吧》水彩 53.5cm×74cm 2009年

張漫《柿子紅了》水彩 110cm×91cm 2011年
經過50年的發展壯大,湖北省美術院已成長為全國畫院中專業力量雄厚,傳統現代兼容并舉,具有理想的人文環境和學術氛圍的美術創作研究機構之一,是許多享譽國內外的藝術家成長的搖籃。他們中既有經歷過舊中國積貧積弱,從革命戰爭的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老一輩藝術家,也有在共和國旗幟下成長的中青年藝術家。盡管他們的人生際遇不同,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將他們聚集在曇華林這座小院子里。小院徹夜不熄的燈光曾伴隨他們篳路藍縷的歲月,祖國的大好河山曾留下他們艱難跋涉的足跡。
湖北省美術院的50年,是扎根人民的50年,是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50年。從“眾志成城,抗擊非典”到“陽光行動,捐贈助學”,從“98抗洪”到“抗震救災”,從“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鄂西文化扶貧”到為西藏山南、新疆博州少數民族兄弟創作捐贈,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感、責任感激勵鼓舞著美術院老中青三代人“為人民服務”的無限熱情。
我們堅信,文脈的繼承、思想的超越,將激勵湖北省美術院一代代藝術家為民族文化的復興再創輝煌。(董繼寧:湖北省美術院院長)

藍玉田《承包的日子別樣紅》 版畫 55cm×42cm 1984年

查世銘《拓荒者》 木刻版畫 58cm×69cm 1981年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