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鋼, 曾婷婷, 田李果, 王京仁, 王文龍, 曾文虎
湖南文理學院動物學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環洞庭湖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研究中心, 湖南常德, 415000
幾種常見觀賞蛇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與繁殖特性比較研究
成鋼, 曾婷婷, 田李果, 王京仁, 王文龍, 曾文虎
湖南文理學院動物學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環洞庭湖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研究中心, 湖南常德, 415000
成鋼, 曾婷婷, 田李果, 等. 幾種常見觀賞蛇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與繁殖特性比較研究[J]. 生態科學, 2016, 35(2): 98-103.
CHENG Gang, ZENG Tingting, TIAN Liguo,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x common ornamental snake in artificial breeding condition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6, 35(2): 98-103.
對幾種常見觀賞蛇的生長及繁殖情況進行比較, 為觀賞蛇人工高效養殖提供科學參考。實驗采用室內溫度控制個體單獨飼養法, 分別對玉米蛇、王蛇、黑眉曙蛇、赤鏈蛇、王錦蛇、白條錦蛇6種常見觀賞蛇進行飼養與觀察, 測量與記錄取食、增重、蛻皮、交配、產卵、孵化、子蛇存活、患病及死亡等相關生物學特性指標, 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 20—32 ℃人工養殖條件下, 大鼠和小鼠的幼鼠是各觀賞蛇的主要食物; 王錦蛇在出生重與 1—4齡重等指標明顯高于其它品種蛇; 進食越多的個體蛻皮次數越多, 3齡前為各蛇種生長高峰期; 3齡蛇可達性成熟, 多數在3—5月份交配; 玉米蛇、王蛇的孵化率、成活率較其他四種觀賞蛇高。人工養殖條件下, 各觀賞蛇生長與繁殖生物學特性不同, 中小規模人工養殖具有可行性。
人工養殖; 觀賞蛇; 生物學特性
觀賞蛇人工養殖在國外已有50多年的歷史, 我國近年來由于對野生蛇類的保護, 以及蛇類寵物化,蛇類人工養殖發展較為迅速, 市場需求潛力較大。玉米蛇(Elaphe guttata), 加州王蛇(Lampropeltis)等品系由于適應能力強、自然分布較廣是目前國外人工養殖觀賞蛇的主要蛇種[1]。國內人工觀賞蛇種大多為野生個體, 無大量穩定的人工養殖種群, 養殖的蛇種一般為王錦蛇(Elaphe carinata), 黑眉曙蛇指名亞種(Orthriophis taeniurus taeniurus), 赤鏈蛇(Dinodon rufozonatum)等。由于野生個體一般性情兇猛、膽小急躁, 常攜帶寄生蟲, 對人工養殖環境不適應等原因, 死亡率遠高于人工繁殖的個體。國內人工養殖環境參差不齊, 技術含量低, 成活率和繁殖率較低[2–3]。本實驗針對以上問題, 采用室內整體溫度控制法, 對國內目前幾種常見觀賞蛇的相關生物學特性進行比較, 并分析中、小規模人工養殖觀賞蛇類的可行性, 為廣大養蛇戶和蛇類愛好者開展觀賞蛇人工健康養殖提供科學的飼養方法和可行的操作依據。
2.1 材料
2.1.1 動物來源
常德市北站市場, 長沙市西長街水產市場, 長沙市馬王堆水產市場購買受精卵人工孵化, 或購買當年孵化幼體, 玉米蛇、王蛇為民間蛇類養殖者繁殖孵化而來, 國產的 4種蛇的受精卵購買和收集月份為6—7月, 玉米蛇、王蛇受精卵采集月份為2—8月。共購買或孵化實驗用玉米蛇192條, 王蛇23條,黒眉曙蛇475條, 赤鏈蛇34, 王錦蛇84條, 白條錦蛇65條。實驗用蛇90%為當年孵化幼體。
2.1.2 飼養工具
塑料飼養箱, 蛇勾, 鑷子, 杉木木屑、紙巾、報紙等墊材, 水盆, 地暖電熱膜, 電暖氣, 電子溫濕度計, 微電腦溫控器(精創ATC-300), 電子稱等。
2.2 方法
2.2.1 蛇的挑選與引入
用兩手執蛇的頭尾自然拉直后, 放在平地上任其爬行, 觀察爬行動作是否靈活、自然和協調, 觀察卷縮能力是否強勁迅速, 檢查蛇有無內傷, 觀察口腔、泄殖腔閉合是否正常。挑選體格健壯、生猛有力、肌肉豐滿、伸縮自如、活潑好動、無病、無內外傷、體表光滑、有光澤及體重適中的蛇種個體進行實驗。
2.2.2 室內溫度控制個體單獨飼養法
根據實驗用蛇的品種、年齡、個體大小, 選擇相應的塑料箱或保鮮盒單條飼養, 在箱或盒的 4個側面用電鉆打1—2排孔徑為0.3—0.7 cm, 間距為5—10 cm的小孔通風, 盒底部根據不同的蛇種、大小放置不同墊料, 用以吸附排泄物和模擬自然棲息地提供躲避處, 定期清理箱內墊料。每個飼養箱外底部放置占其底面積 1/4—1/3的電熱膜, 并連接溫控器, 營造人工溫度梯度熱區和冷區以供蛇類選擇, 熱區溫度設為32 ℃(熱帶品種)和30 ℃(溫帶品種), 放置溫度計于熱區進行實時測量。在冷區放置一個大小合適的水盆供蛇飲用, 根據品種的需要放置躲避穴。本實驗各類觀賞蛇飼養在湖南常德市濱湖公園兩棲動物飼養館內。養殖場地室內實施整體溫度控制, 常年保持 20—32℃, 室溫低于 20 ℃時,開啟電暖氣提高室溫; 室溫高于32 ℃時, 頂棚鋪設遮陽網并用空調控溫。根據蛇類品種及大小飼喂不同日齡及體重人工養殖的不同日齡的大鼠或小鼠。用鑷子夾住提前處死或已解凍大、小幼鼠背部, 緩慢靠近蛇頭部正前方并輕晃食物, 誘其捕食。喂食死食以避免蛇被活體食物咬傷。對于不吃死食的個體先喂食活鼠, 待進食穩定后嘗試喂食死食。水盆大小根據飼養盒內濕度調整, 底面積為飼養盒底面積的1/8—1/4, 高度5—10 cm。水盆里保持充足、干凈飲水, 3—5d換水一次。
2.2.3 相關生物學特性指標測定
玉米蛇、王蛇養殖時間為 4年, 其他蛇種為 3 年, 對不同品種蛇食物的種類、大小; 喂食、飲水方法、頻率進行定期觀察與測定; 記錄不同品種個體每年蛻皮的次數及患病、死亡情況。用電子稱每隔30—90 d定期稱量不同個體的體重, 對每條蛇的交配時間、繁殖率、子蛇成活率、窩卵數, 窩卵重、平均卵重等指標進行詳細記錄。
2.2.4 蛇的交配
母蛇一般達到兩歲半, 體重達到300 g左右; 公蛇年齡達到1歲半—2歲時即可進行交配繁殖。待母蛇蛻皮后, 馬上放入公蛇, 在30 min內公蛇抖動身體并纏繞母蛇進行求偶, 并交配。交配完成后拿出公蛇, 3 d后再次放入公蛇交配, 直至交配成功。
2.2.5 受精卵的孵化
母蛇產卵過程通常在24 h內完成, 卵的重量與大小受基因, 環境, 營養等因素的影響。卵通常相互連接成團, 數量10—20個, 產卵完成12—24 h后,將所產卵轉移至大小合適的保鮮盒內進行孵化。卵放入盒子中心后距離四壁5—10 cm為宜, 盒壁上打2—6個小孔保證通風, 3—5 d打開盒子檢查一次。未受精的卵發黃, 卵殼較薄, 通常一周內壞死, 應及時剔除。用蛭石作為孵化墊材, 將干蛭石與水按重量 1:1混合后, 至蛭石可握成團且擠不出水滴為宜, 將蛭石墊滿孵化盒底部 3—4 cm厚, 將卵放置盒子中央, 卵周圍放置水苔以保持濕度, 蓋上盒蓋,放入恒溫箱內, 將溫度設置為27—29 ℃。孵化58—67 d后, 幼蛇出殼, 采用擠壓泄殖腔法用于幼蛇雌雄的區分。
2.2.6 數據統計學分析
實驗中各種蛇類的體重、攝食量、卵重等指標均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3.1 不同蛇種喂食情況比較結果
實驗發現, 玉米蛇等6種蛇類, 在食物種類、食物大小、喂食、喂水頻率等指標略有不同, 食物大小一般為蛇本身重量的 10%—20%。實驗主要用大鼠和小鼠作為蛇類的主要食物, 不同品種的蛇有更偏好于采食活食的習性。換水的頻率根據溫度而變, 放置松木墊料的飼養箱換水次數較多。詳見表1。
3.2 不同蛇種各年齡階段的體重比較結果
實驗中數據為采集的 4個年齡段的蛇種體重,并非每條都是從出生養到 4齡, 不同蛇種在不同年齡階段體重是不同的, 王錦蛇在出生重與1—4齡重等指標上明顯高于其他品種蛇, 詳見表2。
3.3 不同蛇種的攝入與增重情況比較結果
不同的蛇種其食物轉化率不同。根據日常飼養觀察發現, 食物轉化成體重的轉化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王錦蛇、王蛇、玉米蛇、赤鏈蛇、黑眉曙蛇、白條錦蛇, 詳見表3。

表1 不同蛇種喂食情況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feed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snakes

表2 不同蛇種各年齡階段的體重比較Tab. 2 Comparison of weight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snakes in each age stage

表3 不同蛇種的攝入與增重情況比較Tab. 3 Comparison of intake and weight gain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snakes
3.4 不同蛇種各齡階段蛻皮次數比較結果
蛇種的蛻皮次數反映出蛇的生長速度, 通過對不同蛇的飼養觀察發現, 進食越多的個體蛻皮次數越多, 其中一、二齡蛇蛻皮次數最多, 三、四齡蛇次數較少(詳見表 4), 三齡前為各類蛇生長高峰期, 需要足夠的食物和空間以保證蛇種正常生長發育。
3.5 不同蛇種交配年齡與交配時間比較
單尾養殖是根據蛇類在非休眠期、非交配期為獨居動物, 如何交配見 2.2.4; 交配數量少是由于成體蛇種少, 且人工培育品種需考慮花色、品系選育問題。通過對玉米蛇、王蛇、黑眉曙蛇、赤鏈蛇、王錦蛇、白條錦蛇等幾種常見人工觀賞蛇的飼養與觀察發現, 蛇飼養三年后基本上可達到性成熟, 蛇類交配有一定的季節, 多數在3—5月份交配, 不同蛇種各項繁殖指標詳見表5。
3.6 不同蛇種受精率與孵化率比較結果
大多數蛇類的孵化溫度都是 23—33 ℃之間,根據蛇類孵化所需的溫度, 溫帶蛇種25—30 ℃, 熱帶蛇種 30—32 ℃, 在室內通過人工溫度控制使蛇卵人工孵化, 孵化率較自然條件下高。不同品種蛇的孵化情況見表6及圖1、圖2。
3.7 不同蛇種患病與死亡情況比較結果
通過對玉米蛇等6種觀賞蛇的飼養發現, 王蛇、白條錦蛇等人工孵化個體,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患病率最低, 成活率較高(詳見表 7); 其中黒眉曙蛇、赤鏈蛇為存活率相對較低的蛇種, 原因主要為幼體對環境適應性不高, 對溫、濕度及食物質量等要求較高, 赤鏈蛇幼體進食時易將墊材吞入, 導致消化道阻塞而死亡。

表4 不同蛇種各齡階段蛻皮次數比較Tab. 4 Comparison of molt time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snakes in each age stage

表5 不同蛇種交配年齡與交配時間比較Tab. 5 Comparison of mating age and mating time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snakes

表6 不同蛇種受精率與孵化率比較Tab. 6 Comparison of fertilization rate and hatching rate of different snake species

圖1 玉米蛇產卵Fig. 1 Pantherophis guttatus is spawning

圖2 蛇卵的孵化Fig. 2 Snake is hatching

表7 不同蛇種患病與死亡情況比較Tab. 7 Comparison of illness and death rate of different snake species
目前養蛇業在國內外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開發養殖潛力巨大, 人工養殖蛇類既使野生蛇類得到了有效保護, 又可滿足人們吃蛇或以蛇作為寵物的需求[4–6]。實驗針對國內人工養殖環境參差不齊, 技術含量低, 成活率和繁殖率低的問題[7–15], 采用室內整體溫度控制個體飼養法, 對國內目前幾種常見觀賞蛇的相關生物學特性進行比較。實驗發現, 人工養殖的觀賞蛇喂食量、喂食頻率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喂食量過大、過頻易導致蛇吐食、消化不良, 甚至死亡, 亦可導致個體肥胖; 喂食量過小、喂食頻率過低可導致蛇個體發育緩慢, 體型瘦小, 抗病性、適應性差, 影響正常的發育和繁殖。黑眉曙蛇孵化率相對于玉米蛇略低, 受精卵適應性較差, 受溫度、濕度影響較大, 運輸引起的應激可直接導致卵內胚胎死亡, 孵化失敗。幼體赤鏈蛇個體較小, 性情膽小,易產生應激性導致患病或拒食, 人工養殖需根據其特性改進其飼養條件, 從而提高存活率。結果表明,采用室內整體溫度控制個體飼養法, 養殖的蛇類能良好的生長、繁殖, 成活率較高, 驗證了觀賞蛇類中、小規模人工養殖技術的可行性, 相關實驗數據為廣大養蛇戶和蛇類愛好者開展觀賞蛇人工健康養殖提供科學的飼養技術方法和可行性操作依據。
[1] 王延偉, 顧學玲. 成年種蛇的養殖[J]. 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2011, 27(5): 79–80.
[2] 劉軍, 鐘福生. 我國養蛇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中國林副特長, 2003, 64 (1): 20–21.
[3] 孫傳奇.我國蛇類藥用資源的保護與利用[J]. 中藥研究與信息, 2001, (11): 57.
[4] 黃勇, 王躍招. 海南島兩棲爬行動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J]. 四川動物, 2011, 30 (2): 304–309
[5] 周正彥, 李王鵬, 陸宇燕, 等. 中國特有蛇類資源及保護建議[J]. 四川動物, 2008, 27 (1): 44–47.
[6] Astley HC, Jayne BC. Arboreal habitat structure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and modes of locomotion of corn snak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Part A Ecological Genetics & Physiology. 2009, 311(3): 207–216.
[7] 彭德姣, 孟憲文. 湘西五步蛇的人工養殖利用技術探討[J].湖南農業科學, 2011, (8): 30–31.
[8] 張耀忠, 潘仁華. 王錦蛇的規模化人工生態繁養技術研究[J]. 湖南林業科技. 2010, 37(05): 1–4.
[9] 陶吉興, 劉安興, 楊友金, 等. 浙江重點蛇類資源數量與生態分布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 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03, 29 (5): 563–568.
[10] 羅探基, 陳羽, 陶君, 等.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蛇類多樣性及保護研究[J]. 蛇志, 2010, 22(2): 100–103.
[11] 劉軍, 鐘福生, 黃鶴. 王錦蛇幼蛇的飼養與子一代的繁育實驗[J]. 經濟動物學報, 2005, 9 (1): 39–42.
[12] 戴邦元. 養殖王錦蛇應把好五關[J]. 特種經濟動植物, 2002, 5 (5): 8.
[13] 朱惠平. 王錦蛇的人工養殖方法[J]. 蛇志, 2001, 13 (4): 79–80.
[14] 劉軍, 鐘福生, 何華西, 等. 王錦蛇的高效飼養技術研究[J].蛇志, 2005, 17 (2): 72–75.
[15] 劉鵬, 陳輝, 趙文閣, 賈競波. 中國蛇類的物種多樣性及保護現狀[J]. 野生動物雜志. 2009, 30(01): 44–46.
[16] 黃松, 黃接棠. 尖吻蝮的人工繁育[J]. 動物學報, 2003, 49 (6): 854–857.
Comparative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x common ornamental snake in artificial breeding conditions
CHENG Gang, ZENG Tingting, TIAN Liguo, Wang Jingren, WANG Wenlong, ZENG Wenhu
Zoology Key Laboratory of Hunan 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Center 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Dongting Lake Area,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Hunan415000,China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several common ornamental snake were compared by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individual feeding method in our study which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efficient artificial breeding. Six kinds of common ornamental snakes,Elaphe guttata,Lampropeltis,Orthriophis taeniura mocquardi,Dinodon rufozonatum,Elaphe carinataandElaphe dione, were fed and observed respectively. Sever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exes such as the weight gain, eeding, mating, oviposition, hatching, molt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measured, recorded and analyzed. Result showed that rat and mouse pups are the main food for various ornamental snakes under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condition. The birth weight and 1 to 4 years weight index ofElaphe carinata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snakes; eating more times led to more molting. The time before the age of 3 years was the peak growth stage of each kind of snake, 3 years old was the sexual maturity age of most snakes, and most of them were in march-may mating. The hatch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Elaphe guttataandLampropeltiswere higher than the other four species of ornamental snakes. 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six species of ornamental snake were different under artificial culture conditions. It is more feasible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in small and medium scale.
artificial breeding; ornamental snak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0.14108/j.cnki.1008-8873.2016.02.015
Q95
A
1008-8873(2016)02-098-06
2014-12-07;
2015-01-23
“動物學”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湘教發(2011)76); 湖南常德市科技重大專項(900197060001)
成鋼(1976—), 男, 山西太谷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從事動物健康養殖與疾病分子機理研究, E-mail: chenggang87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