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益鋒++李振龍

摘要:對仔豬腹瀉的病因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其鑒別診斷及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仔豬腹瀉;種類;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3-0018-03
仔豬腹瀉是集約化養豬生產條件下的一種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是目前最嚴重的仔豬疾病群之一,也是引起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仔豬腹瀉在養豬業危害中居首位,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導致飼料報酬率較低、仔豬成活率下降、生長緩慢、生長發育停滯(即所謂的僵豬),甚至死亡。由于引起該病發生的病因復雜,常表現為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臨床診斷與防治困難。根據病因的不同,仔豬腹瀉可分為病原性腹瀉(細菌性腹瀉、螺旋體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寄生蟲性腹瀉)和非病原性腹瀉(消化不良性腹瀉、營養不良性腹瀉、過敏性腹瀉)兩大類[1]。現將其介紹如下,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供參考。
1 病因
1.1 病原性腹瀉
1.1.1 細菌性腹瀉
(1)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是集約化豬場豬只腹瀉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其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1~5日齡的仔豬所占比例較高,從6日齡到斷奶時所占比例較少,根據發病日齡可分為以下兩種:a.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又稱仔豬黃痢):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高度致死性傳染病,以排出黃色水樣或內含凝乳小片的黏液狀糞便和迅速死亡為主要特征。胃腸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嚴重充血、水腫。主要發生于5日齡以內的初生仔豬。b.遲發型大腸桿菌病(又稱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3周齡仔豬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出灰白色、糊狀、有腥臭味稀糞為特征,發病率高。
(2)C型魏氏梭菌(仔豬紅痢、壞死性腸炎):該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病豬排出血紅褐色或含有壞死組織碎片、氣泡的稀糞。主要感染3日齡以內的仔豬。該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發病有一定的規律性,剖檢病變為空腸出血性或壞死性炎癥。
(3)密螺旋體(豬痢疾、血痢):是一種危害嚴重的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以2~3月齡發育的小豬最為嚴重。主要癥狀為劇烈下痢,排出混有血液、血凝塊、黏液及組織碎片的褐、黑紅色血痢。可引起病豬死亡,發育受阻,飼料報酬低。剖檢病變為大腸黏膜發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癥。重者進一步發展為纖維素樣壞死性腸炎。
(4)沙門氏菌(仔豬副傷寒):是由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腹瀉性傳染病。主要感染4月齡以內的仔豬,尤其是剛斷奶仔豬易感。發病率低,死亡率高。急性病例表現為敗血癥,亞急性和慢性病例主要為大腸壞死性腸炎,盲腸、結腸有不同程度的潰瘍,病豬表現為嚴重腹瀉、排出含有血液及壞死組織碎片的的黃綠色、褐色惡臭糞便,在耳、四肢、腹部皮膚還會出現紫斑。
1.1.2 病毒性腹瀉
(1)傳染性胃腸炎:該病是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寒冷月份多發,各齡豬均易感染發病。臨床表現為厭食、口渴、嘔吐和急劇水樣腹瀉,糞便呈黃、淡綠或灰白色。較大的或成年發病豬不易死亡,一般呈良性經過。
(2)輪狀病毒:2月齡內仔豬都可感染輪狀病毒,發病仔豬主要表現厭食、消瘦、精神萎頓、被毛粗亂、出現檸檬黃、奶酪或黑色水樣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年齡較大的仔豬呈隱性感染,腹瀉比較溫和,持續時間也比較短。
(3)流行性腹瀉病毒:俗稱冬季拉稀病,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各階段的豬均易發,有一定的季節性,寒冬季節或氣候突變時節多發。病豬排灰黃色、灰色水樣稀糞,同時伴有精神沉郁、厭食、消瘦及衰竭。發病率高達100%。
1.1.3 寄生蟲性腹瀉
(1)豬球蟲病:主要是由艾美屬和等孢子屬的球蟲寄生于腸上皮細胞造成的上皮細胞損傷而引起的腹瀉性疾病。
(2)線蟲病:寄生于豬消化道內的線蟲,有豬蛔蟲、食道口線蟲、毛尾線蟲、類圓線蟲等,多見于30日齡以上的豬,主要侵害仔豬,表現為被毛粗亂、腹瀉、消瘦、磨牙、異嗜、腹痛、黏液性或血性下痢。
1.2 非病原性腹瀉
1.2.1 消化不良性腹瀉 常見于剛斷奶仔豬,由于飼養方法不當、飼喂次數過少、一次性投料過多、仔豬饑餓暴食造成的。主要癥狀為仔豬精神正常但拉稀,糞便中有沒消化好的飼料。
1.2.2 營養不良性腹瀉 常由于母豬營養不良、奶水少而稀薄,導致仔豬營養不良所致。主要癥狀為瘦弱無力、蒼白、被毛干枯、腹圍收縮、拉水樣或黏稠稀便。
1.2.3 過敏性腹瀉 常見于突然更換飼料的斷奶仔豬。新換的飼料中植物蛋白(如豆粕)含量過高,仔豬胃腸道一時難以適應,引發免疫反應,發生過敏性腹瀉[2]。
2 鑒別診斷
仔豬腹瀉的種類與鑒別診斷具體見表1。
3 綜合防治措施
鑒于仔豬腹瀉病因的多樣性和診斷的復雜性及治療的盲目性,應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
3.1 預防
預防仔豬腹瀉,主要應采取綜合預防措施,如改善飼養、加強管理、血清制劑或疫苗的免疫預防、口服補液鹽等。
3.1.1 保持欄舍清潔衛生 加強消毒滅源工作。分娩母豬進欄前產房要徹底清洗、再用3%的NaOH溶液潑灑消毒;母豬進入分娩欄,再用0.1%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母豬腹部、乳房、后軀、四肢,以除去母豬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欄舍還要定期消毒。
3.1.2 加強免疫接種和驅蟲工作 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查清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使用疫苗。懷孕母豬可于分娩前4周接種1次,接種豬流行性腹瀉疫苗和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輪狀病毒二聯苗,分娩前2周接種大腸桿菌腹瀉三價苗(K88、K99、987P、F41)基因工程滅活苗,使仔豬從母乳中獲得免疫力[4]。
3.1.3 科學飼養保健康,改善母乳品質 母豬泌乳量多少與哺乳仔豬育成率及斷奶仔豬體重關系密切。因此對泌乳母豬應實行高水平飼養,不限量飼喂或自由采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母豬的泌乳量,促進仔豬生長發育,而且能減少母豬泌乳期失重,有利于母豬斷奶后正常發情配種。
3.1.4 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反應 仔豬怕冷,受涼易腹瀉,因此寒冷天氣要保暖防凍,可將250W的紅外線保暖燈掛在保暖箱上;勤換墊草,保持欄舍清潔、干燥。
3.1.5 加強仔豬保健和飼養管理工作 讓初生仔豬盡快吃足初乳。2日齡仔豬要補鐵,可注射右旋糖酐鐵2 mL/頭。7日齡補料,在仔豬料中添加抗生素、有機酸、酶制劑等保健藥品;仔豬要少食多餐,防止過食。最好采用可靠品牌商品仔豬料,效果要比自配料好。
3.1.6 加強管理,減少各種應激反應 仔豬自身神經調節和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完善,對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適應性較差,易造成消化機能的紊亂引起腹瀉[5],因此應加強管理,避免各種應激。
3.2 消毒(四要)
3.2.1 要保持圈舍清潔衛生、舒適干燥 每批母豬、仔豬轉出和轉入前后,要對圈舍的門窗、墻壁、地面、料槽等進行清洗和消毒,盡可能殺死周圍環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3.2.2 要每天清理圈舍內的糞尿 母豬產仔后,應每天清理圈舍內的糞尿,保持圈舍的清潔和干燥。
3.2.3 要經常更換消毒藥品,定期進行消毒 消毒要定期進行,消毒藥品應針對不同的致病微生物經常更換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
3.2.4 要全面清洗消毒 在仔豬吃初乳前應對母豬的乳房和胸腺部進行全面清洗消毒[6]。
3.3 補飼
補飼仔豬生長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可以采取肌肉注射的方法,也可在7日齡仔豬開始補料的時候添加在飼料中。在3~5日齡時開始給仔豬補水,在水中添加人工鹽供仔豬自由飲用。仔豬補料后供水要充足并盡可能保持清潔。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抗菌藥物是十分必要的。多數情況下采用口服補液鹽水輔以抗菌和抗病毒藥物補飼的辦法能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4 小結
仔豬腹瀉病因復雜,需要查清病因,標本兼治,療效才會更好。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則,應采取“預防、消毒、補飼、治療”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如改善飼養、加強管理、血清制劑或疫苗免疫預防、口服補液鹽等。并針對導致仔豬腹瀉的具體原因,采取不同的綜合防治措施。口服灌藥以水劑為好。對癥治療主要是補充體液、電解質、能量,防止豬脫水、酸中毒、休克而死。
對仔豬腹瀉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治療仔豬早期腹瀉方面首選什么抗菌藥品,對控制腹瀉所造成的損害至關重要。對采集的病料進行盲培,同時結合藥敏試驗,能夠快速確定首選抗菌藥物的種類,達到迅速控制病情和繼發感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季春,陶克君.仔豬腹瀉病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1,7(1):114-115.
[2] 付紹祥,滕崇光,駱世媛,等.仔豬腹瀉與防治方法[J]. 畜禽業, 2011(3):65-66.
[3] 張洪讓,丁文衛.畜禽防疫檢疫操作技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4] 牛彥斌,劉紅梅,蘆姣婭. 仔豬腹瀉疾病的類型與防治措施[J].養殖與飼料,2008(5):47-48.
[5] 張紹虎.哺乳仔豬腹瀉原因與綜合防治[J].中國豬業,2010(5):43-44.
[6] 白世萍,劉德旺.保育仔豬疾病防控體會[J].今日畜牧獸醫,2009(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