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興
摘要:對豬鏈球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豬鏈球菌病;流行病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3-0035-02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的致病性鏈球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其特征是急性病例常為敗血癥和腦膜炎,慢性病例則為關節炎、心內膜炎及組織化膿性炎等。該病呈世界性分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給養豬業造成很大的威脅。近幾年來,我國廣大農牧區及許多養豬場出現了來勢猛烈、傳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的敗血型鏈球菌病,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就某區當前豬鏈球菌病流行特點進行了介紹,并探討了相關的防治對策。
1 病原
鏈球菌是一種圓形或卵圓形的球狀細菌。形成不等的鏈狀排列,長的可呈半球狀,該菌無芽孢,無鞭毛,革蘭氏染色陽性,不同癥狀的鏈球菌病是由不同的血清型所引起的。如敗血癥型是由C群和L群所引起,腦膜腦炎型是由R群引起,淋巴結膿腫型是由E群引起。鏈球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一般健康豬帶菌很多。如飼養管理差、機體抵抗力減弱、豬局部有創傷時,病菌即由皮膚創傷侵入深部而發病。該菌抵抗力不強,常用消毒藥物即可以殺死。
2 流行狀況
豬鏈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病原菌常存在于豬的呼吸道、扁桃體、消化道、乳汁和陰道中,主要通過豬的鼻腔黏膜、生殖道、消化道、皮膚傷口、臍帶等途徑感染。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豬鏈球菌在豬群中的傳播通常是由帶菌豬的引入所致,當一個未受感染的豬群引進了帶菌豬時,豬群中即可能暴發該病。帶菌豬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向外界散播病原,通過污染空氣、飲水、飼料間接傳染給未受感染的豬,帶菌母豬還可在分娩和哺乳過程中將病原傳染給仔豬。
有報道證實蒼蠅攜帶豬鏈球菌2型至少長達5 d,污染食物至少長達4 d,因此,蒼蠅可作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在豬場內和不同的豬場間傳播該病。豬鏈球菌病一旦傳入之后往往在豬群中陸續出現。要想根除該病只能淘汰帶菌豬,引入陰性豬,這似乎是不大可能的。在一個被豬鏈球菌嚴重污染過的豬場,豬的帶菌率幾乎達100%,但該病的發病率不同時期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低于5%。
現有的研究資料對豬2型豬鏈球菌對環境的抵抗力進行了研究,豬2型鏈球菌在4 ℃的水中可存活1~2 周,在22~25 ℃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豬鏈球菌在糞便中可存活8 d,但在灰塵中存活時間在24 h以內。在豬的尸體中,在4 ℃存活的時間為6 周,在22~25 ℃為12 d,這為野鳥、鼠類或犬類的間接傳播提供了傳染源。
豬2型鏈球菌對熱敏感,在50 ℃只存活2 h,在60 ℃ 10 min以上即可殺死。在污染的豬舍環境中,常用的消毒劑能在1 min內殺死2型鏈球菌。但飼養用具粘附污物和有機物質則影響化學消毒劑對細菌的殺滅作用。因此,消毒前做好飼養用具等清潔工作,可充分發揮消毒劑的作用,這在流行病學上有著積極的意義。
3 臨床癥狀
3.1 敗血癥型
最急性型一般無任何癥狀即死亡。稍微晚一點的可見體溫升高至40.5~42.0 ℃,呈稽留熱,眼結膜潮紅、流淚,有漿液性鼻液,呼吸急促,心跳快,大便秘結,尿色黃,有的尿血。
3.2 腦膜腦炎型
多見于哺乳仔豬和斷奶后的小豬,除具有一般癥狀外,還可見神經癥狀,如運動失調,轉圈,站立不穩,四肢麻痹,空嚼,磨牙等。病豬常倒臥于地,四肢做游泳動作,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3.3 關節炎型
一般由前兩型轉來或從發病起就呈關節炎癥狀,表現一肢或兩肢腫脹,疼痛,有跛行,嚴重的頸部、關節等部位出現膿包、破潰。病程較長,約2~3周。
3.4 化膿性淋巴結炎型
多見于頜下淋巴結炎。受害淋巴結觸診堅硬,發炎膿腫,有熱有痛,可影響采食和咀嚼,重者甚至吞咽困難。
4 預防
4.1 環境消毒
減少應激因素,降低豬只飼養密度,加強通風。保持豬舍和場地環境清潔并消毒。清除傳染源,病豬隔離治療,帶菌母豬盡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環境用3%來蘇兒或1∶300的菌毒敵徹底消毒。急宰豬或宰后發現可疑病變的豬屠體經高溫處理后方可食用。消除外傷引起感染的因素,豬圈和飼槽上的尖銳物體如釘頭、鐵片、碎玻璃、尖石頭等能引起外傷的物體一律清除。新生的仔豬應立即無菌結扎臍帶,并用碘酊消毒。
4.2 疫苗預防
(1)鏈球菌氫氧化鋁甲醛滅活菌苗,每頭皮下注射5 mL。
(2)鏈球菌明礬結晶紫滅活菌苗,每頭肌肉注射2 mL。
(3)豬鏈球菌Ft117弱毒菌苗,用25%氫氧化鋁液稀釋,每頭肌肉注射1 mL。
(4)用廣東生物制品廠生產的豬鏈球菌病活疫苗,按瓶簽注明的劑量,每頭份加1 mL鋁胺鹽水稀釋液稀釋,每頭皮下注射1 mL,免疫保護期為6個月。為保證免疫效果,注苗前后10 d不飼喂或注射抗生素類藥物,確因需要使用這些藥物的,在停藥10 d后再免疫1次。
4.3 藥物預防
豬場發生該病后,如果暫時買不到疫苗,可用藥物預防,以控制該病的發生。流行季節,全群預防可用四環素、土霉素、金霉素任選一種,按每噸飼料添加650~750 g,連用7 d。有病例發生時每噸飼料添加阿莫西林200 g和磺胺五甲氧嘧啶300~400 g,連用7 d。或“速大素”(11%林可霉素預混劑)每噸飼料添加500~700 g、磺胺嘧啶200~400 g、抗菌增效劑(TMP)40~80 g拌料,連用7~10 d。此法不僅可防治該病,同時對豬密螺旋體所致的結腸炎和細菌感染所致的肺炎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5 治療
5.1 局部膿腫治療
涂魚石脂軟膏,加快成熟變軟,切開排膿。雙氧水沖洗膿腔,并涂紫藥水。
5.2 藥物治療
對關節炎幼豬可按每千克體重用青霉素20萬U+慶大霉素1萬U+適量氨基比林稀釋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2次。也可用林可霉素每千克體重10萬U+地塞米松2 mg肌肉注射,每天2次。體溫升高者:肌肉注射安乃近或安痛定5~10 mL,每天2次,至體溫正常為止。肌肉注射復方磺胺五甲氧嘧啶10~20 mL,每天2次,連用5 d。同時肌注樟腦磺酸鈉、安乃近、維生素C。青霉素每千克體重2萬U,鏈霉素每千克體重20 mg,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 d。2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10~20 kg豬5~10 mL,成年豬20~30 mL,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2~3 d。對高熱的重癥豬可用較大劑量阿莫西林+氨基比林稀釋后一側注射,另側注射復方磺胺五甲氧嘧啶,首次劑量加倍,每天2次,至癥狀消失。
5.3 中藥拌料
金銀花20 g,連翹10 g,蒲公英10 g,地丁10 g,大黃10 g,豆根10 g,射干50 g,麥冬20 g,甘草等,共為末,加適量水煎開冷涼,1%拌料喂服,連用5 d。
6 小結
該病因發病突然,病程急,病豬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再采取藥物治療,常常未等藥物發揮作用病豬已呈急性敗血癥死亡。因此,養殖戶應根據該病流行特點,在氣候多變天氣制定綜合防治措施。認真執行“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同時對全場豬進行豬鏈球菌病活疫苗免疫,切實加強豬場飼養管理,做好一切應對措施,減少該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