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天龍 徐長青 魯 杰 彭 楠
?
消防產品假冒偽劣成因及對策分析
浦天龍1徐長青2魯杰3彭楠4
消防產品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守護神,也是各類企業良性發展的重要砝碼,然而,現如今,有關消防產品制假、售假、用假現象層出不窮,使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消防安全環境陷入了社會風險,嚴重影響著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對此,本文試對消防產品存在假冒偽劣原因進行分析與梳理,并提出嚴控此類現象的新思路。
消防產品;假冒偽劣;社會風險;正回饋效應
近年來,有關部門對消防產品質量問題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并采取了一系列整治行動,使得消防產品市場更加健康、有序、規范。雖然,社會化消防產品抽檢合格率較過去有了明顯提升,然而,由于一些制造廠家、經銷商為謀取暴利,忽視社會公德、企業責任,心存僥幸心理,制假、售假現象時有發生。
那么,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消防產品假冒偽劣為何屢禁不止,制假、售假現象為何如此猖獗,對此,本文試對消防產品存在假冒偽劣原因進行分析與梳理,并提出嚴控此類現象的新思路。
(一)違法成本低
《消防法》等現行法律法規雖然對制假售假有著明文的制裁措施,但制假售假者在守法與違法的利益博弈過程中,由于違法成本低,制假成本低,處罰力度較小,利潤空間大,故而,在功利屬性的市場經濟中,制假、售假者毫不猶豫選擇了違法,可是,違法受到的處罰對于牟取的暴利來說簡直是微乎其微。
(二)信息不對稱
市場經濟條件下,“準入”的消防產品多種多樣,由于消防素質不高,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當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橫行肆虐”的時候,往往不能做到理性拒絕而跟風從眾,還有一部分消費者總會認識火災的距離很遙遠。因此,價格低廉的就成了他們的首選,進一步加速了假冒偽劣的流通。
(三)維權成本高
通過家庭火災、娛樂場所火災等大量的案例,廣大消費者為了自身安危,肯定對于假冒偽劣消防產品有著“切膚之痛”,因而,如果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肯定會想到維護自身權益。然而,據相關調查問卷分析,大多數消費者會因為維權成本高而有苦難言,即便是因之導致火災事故的損失,也會由于產品鑒定與檢測成本高、時間長而無奈作罷。
(四)監管不到位
各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缺乏有效監督管理機制,致使監管過程中失控漏管的現象時有發生。消防產品質量事關多個部門,然而,部分地區呈現出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多部門合力治患的良好態勢。更有甚者,有些地方黨委政府對該現象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必要的高位推動,使得該項工作進展緩慢。
(一)建立高額賠償體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立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不難看出,適用商品范圍更廣、更加嚴厲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將大大增加各類市場主體的違法成本。就消防產品來說,假冒偽劣違法成本遠高于守法成本,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想要從根源上阻斷,就必須提高違法成本。面臨天價罰單,從自身出發,商家也“不得不”選擇守法,這樣才能“強迫向善”。這既是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需要,也是市場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二)建立信息對稱體系
對于消防產品領域,特別是滅火器,廣大人民群眾對該領域獲知甚少,因之,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讓他們能正確識別真偽已成為當務之急。各級消防等職能部門要結合地方實際深化落實《全民消防安全宣傳教育綱要》等文件精神,通過網絡專欄、電視欄目、廣播互動等形式向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普及正確識別消防產品,并大力普及消防安全常識,建立信息對稱,使得人民群眾對消防產品有更加理性、全面的認識。
(三)建立消費維權體系
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對于該問題的處罰上,不盡如人意。為了進一步捍衛廣大消費者權益,必須要盡快建立并完善維權體系制度。有關部門要大力推廣“96119”有獎舉報熱線的知曉率工作,多舉措強化“網絡問政”的實際效用,切實在第一時間體民情、知民意。同時,如遇因為消防產品假冒偽劣引發火災事故并造成損失的,各法律援助中心要給予維權消費者相關的法律援助,有關鑒定部門可以采取跨區檢測的方式并提高工作效率縮短鑒定周期,從而大幅降低他們的各項維權成本。
(四)建立合力整治體系
對于消防產品制造、銷售、使用等方面的違法行為,各級公安、消防、工商、質監等部門提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并要深入開展本地區、跨地區專項整治行動,采取“部門聯動、分工負責、協同作戰”的鐵腕式執法模式,以正回饋效應的高壓態勢大力打擊各類消防產品違法行為。另外,為震懾違法行為,要實行上限處罰,還要盡快加強政策立法、規章條例將提高經濟處罰作為抵制假冒偽劣的重要手段,才是杜絕此類現象發生的必由之路。同時,邀請社會各界對各參與消防產品整治工作的有關職能部門在工作成效、權力行使、重大火災事故責任認定和懲罰等問題進行全方位監督。
綜上所述,消防產品假冒偽劣現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職能部門要著力在高額賠償、信息對稱、消費維權、合力整治等方面下功夫,使得消防產品假冒偽劣整治工作呈現多線出擊、高壓態勢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地遏制此類現象的滋生。(作者單位:1.中國政法大學;2.安徽省合肥市消防支隊;3.安徽省滁州市消防支隊;4.公安部消防局)
[1]呂金純《假冒偽劣商品為什么屢禁不止——打假措施的經濟學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4年4期
[2]汪禮苗《消防產品監督管理新機制的創建》[J],《消防科學與產品信息》,2010年2期
[3]余威 王鵬翔《我國消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對策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2年6期
[4]田武全《制假售假的危害與綜合治理》[J],《唐山學院學報》,2010年2期
[5]張恒瑞《淺談當前形勢下如何加強社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年24期
[6]桑洪峰《假冒偽劣現象治理的經濟博弈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09
[7]譚軍輝《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范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
浦天龍(1989-),男,中國政法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南京大學文學學士,曾獲全國“119消防獎章”、第二屆全國“119消防獎”先進個人、“安徽好人”、“政法之光”、“中國MBA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社會兼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當代社會責任感、企業消防安全管理課程主講嘉賓等。
徐長青(1979-),男,安徽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安徽大學法學學士,現任安徽省合肥市消防支隊作戰指揮中心主任,武警中校警銜。曾獲“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消防部隊訓練標兵”等榮譽稱號,安徽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
魯杰(1979-),男,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工學學士,現任安徽省滁州市消防支隊后勤處處長,武警中校警銜。
彭楠(1982-),女,云南大學文學學士,現任公安部消防局宣傳處助理編輯,專業技術十級,武警少校警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