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柔
?
對豪車“天價賠償”的分析與立法思考
李佳柔
近兩年來,擦碰豪車引發“天價賠償”的案件頻頻發生,再度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不小心撞了豪車,現有的賠償制度就有可能是平民肇事者傾家蕩產。對此有不少的爭議。本文就現行的賠償制度進行分析和價值考量,從而對日后立法和改進提出一些建議。
“天價賠償”;保險;價值考量;立法建議
豪車被撞引發“天價賠償”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豪車受損天價賠償、貧富懸殊之間按價賠償,不僅讓平民肇事者傾家蕩產,也讓社會大眾感覺驚恐,已成為誘發社會仇富心理和社會焦慮的因子。我們不禁要想,按照現行法律制度賠償究竟合不合理,可不可行?
2015年9月,在鄭州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面包車和一輛勞斯萊斯相撞,面包車車主負全責,被撞勞斯萊斯的維修費大概80萬左右,面包車車主沒有賠償能力。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受損的勞斯萊斯車主表示,考慮到面包車主的賠償能力,超過保險賠付額度部分,由他自負,無需面包車車主賠償。還有,2014年一輛雅閣汽車撞上了1200多萬元的勞斯萊斯,致使豪車輪轂些許破損,右車門剮蹭,對方車主獅子大開口地開出了200萬元的賠單。當然,雅閣車車主負擔不起。經過雙方協商,雅閣車主仍需承擔35萬元的維修費。2013年12月28日,廣西一輛貨車在超越前方同向行駛的車輛時,與一輛勞斯萊斯幻影加長版剮碰,造成兩車不同程度損壞,貨車司機承擔全部責任。勞斯萊斯所屬公司索賠車輛損失費共計137.9萬元。法院判決保險公司在保險理賠范圍內賠償原告損失20.2萬元,其余105.05萬元則需由陳某賠償,運輸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在以上的案例中都反映了撞壞豪車的“天價賠償”讓平民肇事者無能為力的情景。其實,在本篇文章中所說的“天價賠償”不是賠償金額真的天價,而是貧富懸殊之間按價賠償,我們說的“天價”是指對平民肇事者的承擔能力來說。
對于撞壞豪車的“天價賠償”我國現行的法律是支持按事故責任大小承擔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8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同時,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七十四到七十六條都是關于交通損害賠償的規定。而且按照相關司法解釋,在事故中負全部或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將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有60萬元以上賠不起,則將判處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這些規定看起來并不公平,所以產生了一些質疑和反對的聲音。
每一個賠償制度背后都要有價值考量的內容。既然用價值考量的方法看問題,我們為了討論問題,將情景設定的稍微極端一點兒。一輛1000萬元的蘭博基尼和一輛10萬元的普通車相撞,若豪車車主負全責賠償10萬元也是力之所及,可普通車主賠償1000萬可能會影響這個人以及他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這嚴重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豪車上路帶來的高額賠償風險,由消費不起豪車的平民車主買單,背離了誰消費誰買單的原則。這樣的法律制度設計,明顯背離了公平原則。
我們應該先理清一個概念,交通事故賠償,應該只對損害的作為交通出行工具的那部分的價值進行賠償,而對于作為奢侈品那部分的損害風險和消費風險,應該由豪車車主自行承擔。豪車不僅有交通功能,也有奢侈品的消費功能,豪車的價格中,不但包含了其作為正常交通工具的價值,也包含了其作為奢侈品的價值,這部分作為奢侈品可以炫耀的價值,并不應該當作合理的交通工具的價值來保護。《物權法》和《侵權責任法》調整的是一般情況下的損害賠償。法律所指的一般情況下,奢侈品也應該得到同等保護。但是“道路交通”是個特殊情況,道路具有公共屬性,其功能是秩序化,規范化地去承載交通運行。道路本身是一個具有相對高風險的場所,不適和高價格的奢侈品。所以,道交法所保護的財產,其金額應限于交通功能的合理范圍之內,而不應覆蓋作為交通工具之外的奢侈品部分。因為把奢侈品投放到高度危險的道路交通中,道路交通法規沒有對其保護的義務,其他車主也沒有對其特別注意的義務。豪車車主自己應承擔保護奢侈品的全部注意義務。這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從保險賠償的角度來看,中國的保險制度還不太完善。“交強險”只對車主“強制”,卻對保險公司缺乏“強制”,而事實上作為交通主險種的商業三責險,同樣設立了理賠上限。據了解,交強險的保額過低,機動車主每年強制繳納保費1050元,造成他人損失后,由保險公司在財產損失最高賠付2000元,醫療費最高賠付10000元,傷殘死亡最高賠償110000元的限度內賠付。有限的交強險賠付與巨大的賠償數額相比可謂杯水車薪。車險的第三者責任險保額一般為20萬元、30萬元和50萬元,現在隨著道路風險的出現又出現了100萬,200萬的檔,但相應的保費也會越來越高額。而且還有三者險不計免賠這種保險機制也是造成“賠不起”的重要原因。
法律的權威不能遷就貧弱,但法律最終還是要保障社會大多數人的生存利益。面對“天價賠償”,賠償的一方生活將陷入貧困,甚至傾家蕩產,這也不是法律維護社會公平的本意。在窮富懸殊之間按價賠償符合現行的法律條文,但不符合整個社會公平和諧的善治理念。立法司法應該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俱進。
首先,在下一步立法中應該確定一個交通工具功能所需的合理價值范圍,超出這個合理價值范圍是具有奢侈品意義的部分。把一般駕駛人的道路行駛的合理注意義務限制在交通功能所需的合理價值范圍以內,在非故意和重過失的主觀狀態下造成豪車損失,僅定性為道路上的一般過錯、違法行為,只承擔作為交通工具價值范圍內的損失。對于超過這個數額的損失,為了社會利益均衡,考慮到公平原則,肇事者可按很小比例負擔,其余部分則由車主自己承擔或通過保險分擔。
其次,要通過法律制度設計讓豪車車主承擔更多義務。比如強制要求豪車購買某種附加險,或者設定豪車的最高獲賠金額,超過這一金額的,責任人不需賠付。或者當豪車上牌照取得路權的時候,可強制購買一份針對奢侈品的無過錯責任險,一旦發生事故可由保險公司理賠。同時,保監會應盡早完善我國的保險制度。在制度完成較大調整前,應盡快出臺專門針對豪車保險的險種。《保險法》的修改應該考慮這一方面。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法律制度并不協調,需要完善和修改的制度很多。綜上所述,關于豪車的賠償制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第一,在《道路交通管理法》中給交通事故的經濟損害賠償規定一個上限。不論是豪車還是普通轎車,事故車的賠償不超過這個上限。第二,法律應該有強制規定,行車上路,駕駛員都應該購買人身安全險。考慮經濟狀況,可以按保金不同分為不同的強制人身險險種。這是預防人身傷害導致的“天價賠償”。第三,《保險法》中險種細分,保護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功能價值部分為一個險種。超出工具價值的豪車作為奢侈品的部分由另外的險種來保護。另外,貨車運輸的貨物,客車載運的乘客這些超出部分都應該由另外的險種來承擔風險,若未購買保險自負其責。第四,保險公司應該實行無過錯汽車保險規定。在事故車承擔的賠償責任上限以內,保險公司應無條件賠付。第五,《保險法》可以嘗試通過立法建立一個統一的保險系統。保險信息聯網,如果損害通過其他途徑,或其他保險,已經得到賠償,則實際上損害事實已經抹平,不能申請多重賠償。如幾家保險公司都有賠償責任,一家賠償之后,其他有賠償責任的保險公司應分攤責任。
以上是從價值考量的角度看豪車“天價賠償”制度的一些想法,希望從立法方面改善這一制度造成的正義缺失現象。(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1]陳宇康.對勞斯萊斯被撞引起的天價索賠的思考[J].理論觀察,2012.02
[2]郭宇.交通事故天價賠償案件分析.商品與質量[J]·理論研究,2014.10
李佳柔(1993—),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法學碩士在讀,河北經貿大學,研究方向:民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