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
新常態下安徽省的經濟增長質量研究
張婷婷
基于經濟新常態的背景,本文界定了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因素。論述安徽省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探索提質路徑,為中部崛起做出貢獻。
經濟新常態;安徽省;經濟增長質量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經濟新常態的概念,中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時期。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甚至平均增長率達到兩位數,是一種強調總量經濟的狀態。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質量效益,地方各省市都主動降低經濟增速的預期。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勞動力要素對經濟的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要更多地依靠“人才紅利”和科學技術,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抓手、新引擎。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積極尋求經濟結構的對稱、要素驅動的轉化、市場活力的釋放,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性、包容性增長。
經濟增長質量是相對于經濟增長的數量而言的,比經濟增長數量有著更豐富的外延。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大都從要素的角度闡釋經濟數量上的增長,很少關注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從哲學上來說,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只有數量擴張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目前學者們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具體內涵和外延還未形成統一明晰的研判,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還局限于經濟數量上的增長。經濟增長質量屬于一種廣義的經濟增長,以數量增長為基礎,是量與質的統一體。經濟增長質量作為一個系統性工程,應該涵蓋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可持續性、穩定性和生產效益、經濟結構、生存環境質量、社會福利水平,指一個經濟體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以符合經濟科學發展的規律、滿足人民精神物質的需求。
經濟增長質量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要想分析影響安徽省經濟增長質量的基本因素,可以從勞動力生產效率、經濟增長結構、居民消費水平、收入福利分配、環境代價五個維度考慮。
(一)勞動力生產效率
勞動力生產效率決定了經濟效益,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保證經濟增長速度,進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快,青年勞動力的比重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喪失,急需開發人力資本。集知識、管理才能、技術于一體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是企業的戰略資源,有利于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生產效率,因此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效用,讓人才洪流在產業鏈中充分涌流。
(二)經濟增長結構
經濟結構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產業結構、需求供給結構、消費投資結構、城鄉結構等。第一、二產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現代服務業興起,是經濟質量提升的表現。“十三五”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舉措,以鋼鐵為代表的行業出現產能嚴重過剩,居民的有效需求與生產之間存在脫節,資源配置效率極其低下,供給端結構調整成為重中之重。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在拉動經濟增長時過分依賴對外出口和投資,內需不足。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地區差異大,不利于推動城鎮化的進程,打破二元結構是經濟增長的長足動力。
(三)居民消費水平
居民消費水平和質量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反過來也作用于經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主要來自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個變量的貢獻,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5%,大于投資與出口。消費是生產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邊際消費傾向對經濟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在經濟蕭條時防止經濟過快滑坡,在經濟過熱時抑制經濟過快增長。當前國內內需不足,為刺激居民消費,需要培育新的消費點,把我國主要依靠投資出口的經濟增長轉為主要依靠居民消費上來,優化經濟結構。
(四)收入福利分配
收入福利分配狀況通過需求、投資、社會環境等中間變量影響經濟增長質量。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了貧富差距過大,窮人的購買力有限,有效需求不足,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富人的需求,這種模式的經濟增長質量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收入不平等會使窮人減少投資,富人投資水平有限,進而限制了經濟增長。收入分配不合理導致社會問題滋生,國內經濟政治環境惡劣,阻礙了經濟增長。
(五)環境代價
中國長期實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是一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經濟效益的增長方式,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念。這種方式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難以為繼。有資料顯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濕地受工、農業污染,藍藻暴增,濕地銳減,已無法發揮自我恢復水質功能。長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水質進一步惡化,已經開始影響沿江城市的飲用水安全。高質量的經濟增長迫切需要轉變成集約型增長方式,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走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之路。
安徽省應立足于經濟新常態提供的新的契機,切實謀劃自身經濟發展。為促進經濟增長提質增效,安徽省還需要朝著以下方面努力:
(一)調整產業結構
安徽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目前工業以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重工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因此要重視提升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水平,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綠色GDP。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快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式發展,引領經濟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型,引導傳統工業向高附加值、深加工方向發展。淮南、淮北、馬鞍山、銅陵等資源型城市出現發展瓶頸,面對經濟下行和削減過剩產能的壓力,安徽要打響“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攻堅戰,做優盤活存量,加快轉型步伐。
(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新常態經濟更加重視創新能力,安徽省政府要營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良好氛圍,激發創新活力,讓市場去配置創新資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倡導科學技術創新。安徽要以合肥、蕪湖、蚌埠地區為依托,加快建設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形成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有效抓手。要重視培養創新型人才,合蕪蚌地區高校密集,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科研能力很強,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安徽擁有一批創新平臺,一批處于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出現機器人、智能語音、新型顯示等新興產業,要加快推動創新優勢轉為經濟優勢。
(三)加快建設基礎設施
安徽省要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中,推進公路、鐵路、水運、民航等重大交通工程項目的實施,規劃區域軌道環線,構建省內各區域互聯互通。要著重農村和復雜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建立城鄉長效發展機制。打通合福高鐵、寧安城際鐵路,借助“高鐵+”模式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通過立體交通網絡,打通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大動脈,促進資源更好地優化配置,使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充分流動,加強地區交流合作。
(四)優化區域發展布局
皖南、皖中、皖北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皖北地區相對薄弱,要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深入挖掘各區域發展潛力,因地制宜地發展優勢產業,促進各區域資源優勢互補。
不同區域合理進行定位,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創新開發模式。要充分利用“合蕪蚌”這條經濟大動脈,輻射帶動全省經濟協動發展。優化全省行政空間布局,進而優化生產力布局,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
(五)貫徹生態文明理念
安徽省應該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境也是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加強長江、淮河、巢湖等水域綜合治理,保護飲用水源,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切實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針對皖北地區嚴重的小麥秸稈焚燒問題,政府要完善法律懲戒政策,同時引導農民綜合利用秸稈,變廢為寶。(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1]郭立宏.對經濟增長質量理論邏輯的系統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
[2]葉初升,李慧.增長質量是經濟新常態的新向度[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
[3]胡家勇.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發展動力的轉換[J].區域經濟評論.2014(06)
[4]任保平,魏婕.追求質量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題[J].經濟縱橫.2012(04)
[5]惠康,鈔小靜.經濟增長質量研究:一個文獻述評[J].求索.2010(02)
[6]馮剛.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張婷婷(1993-),女,安徽蕪湖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為20151037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