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坭興陶制作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的一個古老的文化藝術,它歷史悠久,原材料資源豐富、純凈、環保,產品功能獨特。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它的傳承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將對廣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坭興陶;廣西欽州;文化;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類文化中“活的記憶”,它具有獨特、唯一、稀缺等特質,通常以文字符號技藝等形式存在并逐漸形成文化產業。已經有不少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市場進行產業化營銷,帶動一方經濟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既能夠解決我國當前文化遺產開發和利用中的問題,同時將理論研究更加深入,滿足進一步開展實踐的需要。近幾年已經有不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開發并產業化發展的案例。
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說,盡管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有不少扶持政策,但仍然存在人力、財力等不足的困難。隨著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項目的不斷完善,部分產業化經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條件。本文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坭興陶的研究,從它的起源、特點以及傳承和發展幾個方面加以論述,使人們更多的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為它的傳承和發展奉獻力量。
1.坭興陶的起源
坭興陶產于廣西欽州,據廣西美術研究所考證,廣西欽州坭興陶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屬傳統民間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欽州史記記載,坭興陶發明于唐朝,在清朝咸豐年間達到鼎盛。
早在清朝時期,坭興陶產品如煙斗、茶壺、花瓶等已馳名于各省。廣西坭興陶與江蘇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和四川榮昌陶并稱“中國四大名陶”,當時欽州坭興陶曾獲得過國際展覽會大獎,名噪一時。各類產品通過陸路和水運等方式遠銷歐美、東南亞,名揚四海。坭興陶在歷代的珍品被數十個國家博物館珍藏。
2.坭興陶的特點
2.1 原材料特點
欽州的坭興陶,是以當地東西兩岸的紫紅色陶土為原材料,此土細膩柔軟,可塑性強,因儲于山腹內部,因此比較純凈,綠色環保,并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鈣、鐵、鍶等金屬元素,除此之外,還含有多種氧化物。生坯強度較高,韌而不粘,硬而不散,可任意揉捏,不易開裂;而爐內支撐度高,可根據需要燒制任意尺寸的陶制品,且耐高溫。當前暢銷產品有茶壺、茶杯、花瓶、茶葉罐等等。坭興陶燒成后,成品色澤柔和,古樸淳厚,無毒無味,耐酸耐堿。其透氣不滲水的結構透氣性好,不易氧化,適合食物長久儲存。
2.2進窯一色,出窯異彩萬千
陶瓷是“火”加工出來的藝術,離開火不成陶器。坭興陶在制作過程中,不用添加任何著色劑,其成分中豐富的金屬和氧化物,使得在燒制過程中,進窯一色,出窯異彩萬千。陶器表面會自然發生顏色變化,這是一種摻雜著物理和化學變化的反應。是人工無法準確預測的。目前坭興陶技藝的進步和燒制條件日趨成熟,使得窯變特色益加普遍,顏色更加變化萬千。
3.坭興陶的傳承與發展
3.1 坭興陶的工藝傳承
二十年前,由于經濟改革,經營不善等原因,坭興陶一度瀕臨失傳。幸運的是,一批有識之士意識到傳承這項文化技藝的重要性,立志振興坭興陶產業的發展,并為之努力。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中,欽州坭興陶和廣西“壯族織錦”一起列入被保護的民族特色工藝品。屬廣西兩件寶之一。
2008年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正式批準授予欽州市“中國坭興陶之都”稱號。
在坭興陶歷史文化傳承方面,欽州博物館的老館長李世川對其情有獨鐘,研究頗深,他長期為坭興陶的傳承發展出謀劃策,在其帶領下,坭興陶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李世川老先生曾為國家領導人解說坭興陶的文化發展史,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研究這門藝術。
3.2 坭興陶的發展前景
現如今,廣西一大批坭興陶的設計、創作和生產的技術骨干人才,已經后繼有人。欽州坭興陶產業不僅與市場接軌,還集聚廣西坭興陶制作工藝一流賢才,并聘請專家親臨顧問。
坭興陶藝術深入到高校中去,及大地促進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喜愛并從事到坭興陶工藝中,坭興陶的繁榮發展帶動了欽州經濟,產生許多大小企業,帶來大量的工作崗位。將當代科技同古老藝術結合起來,對高校和企業來說是雙贏。
在工藝傳承上,坭興陶刻陶工藝也有了新的發展,坭興藝人們以刀代筆,將傳統的繪畫技法融入到坭興雕刻中去,并與國內外藝術家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圖案詩文以線條、浮雕鏤空等各種形式,表現在坭興陶器之上,形成獨特的觀賞藝術,在中國陶類中非常罕有。現如今,完整的坭興陶工藝已經集煉泥工藝、成型工藝、裝飾工藝和雕刻工藝于一體。將這些傳統工藝發揚光大,加以創新,欽州坭興陶工藝產業將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4.結語
欽州坭興陶藝術是廣西自治區特有的財富,也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坭興陶工藝的發展,使之產業化,是民族情感的傳承,是欽州人也是廣西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更多的有志之人投身到坭興陶產業的發展中來,讓這項古老的藝術代代相傳,永不停息!
參考文獻:
[1]劉錫誠.保護民間文化的迫切性[J].西北民族研究,2007,23(2):46—54.
[2]愛川紀子.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保護措施[M].關世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馮藝.千年文化—欽州坭興[M].2007,1.
作者簡介:賴盛瓊(1983-),女,廣西防城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