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超男
摘 要:公共財政支出是政府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支出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公共財政對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所形成的投入缺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質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公共支出對教育投入的現狀,總結了當下我國教育投入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措施。
關鍵詞:公共財政;教育投入;調整優化
一、教育支出現狀分析
(一)財政教育支出規模分析
財政教育支出規模通常用財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和財政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來衡量。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顯示,我國的財政教育支出規模是隨著GDP的增長而不斷增加的,財政教育支出也是一直增加的。這說明我國的財政教育支出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也側面說明我們逐漸注重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一直以來,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很低,直至2009年才首次突破3%,2012年的比重最高為399%,基本上達到4%。我國的財政教育支出比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達國家的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而我國的比重長期徘徊在3%左右,遠遠低于這些比例,與我國經濟發展形成鮮明的反差。
(二)財政教育支出結構分析
1、教育支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間分配的結構分析。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占國家教育支出的比重很低,且增長緩慢。這說明我國的教育支出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負擔的,教育的事權集中于地方政府。
圖1 中央和地方教育支出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2、地區間教育結構分析。本文從3個地區中各抽取一個省份代表本地區教育支出水平來分析教育支出的地區差異。東部地區以江蘇省為例,中部地區以河南省為例,西部地區以青海省為例。從圖1可以看出,三個省份的教育支出都是逐年增加的。江蘇省的教育支出水平最高,河南省次之,青海的教育支出水平最低。
圖1 江蘇、河南和青海教育支出水平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3、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支出分析。據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3年,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情況是全國普通小學支出690177元,全國普通初中支出925837元,全國普通高中支出844814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559172元。這說明在我國教育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高等教育比重偏高,初等教育投入比重偏低。
二、我國教育支出的問題
(一)公共支出對教育投入總量不足,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明顯過低
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達到4%?!币簿褪?000年,這一目標僅僅在2012基本得以實現。這些年來,我國教育支出既沒有實現優于GDP高速增長的勢頭,也沒有實現與之同步增長。
(二)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結構失衡
1、中央政府和省級支出責任不到位。我國的教育支出體制是基礎教育投入以地方為主,高等教育以省為主。自1994分稅以來,財權劃分事權劃分模式是不對稱的。教育支出的事權在地方政府不在中央政府。且在四層級的地方政府也出現了財權上移,事權下移的情況。因為按照事權劃分規則,區域性公共物品由地方相應級次的政府提供,縣、鄉兩級政府就成了義務教育支出承擔者。這說明,我國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的教育支出責任不到位。
2、財政教育支出在三級教育經費投入比例不合理。在我國能夠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人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低的,目前,對教育的要求首先是普及義務教育,其次才是高等教育。但從教育經費的分配來看,明顯高等教育支出偏高,初等和低等教育投入不足,同時體現了教育不公。
3、區域配置差異顯著。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東部地區財力充足,可以給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財力支持,財政教育支出占比相對較高。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落后,財力對教育支出的支持力度比東部地區小很多。
(三)缺乏有效引導民間資本流入的政府激勵機制
在政府投入是高等教育經費主要來源的前提下,能否開辟非政府渠道,關鍵在于政府的政策引導。我國教育經費來源缺乏應有的系統性和針對性,難以適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需求。相比國外私人投資大學,我國大學教育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
三、優化財政教育支出的對策分析
由前文對財政教育支出的現狀及問題的分析,本文給出一些建議。
(一)增加教育的投入,進一步提高教育支出水平
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政府應在教育財政的投入中占發揮主體作用,確保教育經費的來源和途徑。因此,政府要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再使其占GDP的比例達到4%,實現當初的目標。還要強化對教育居于我國戰略地位的認知,明白政府在財政支出中應該優先保證對教育的投入。對教育的投入實行法律層面上的調控,從法律上規范教育投入,把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視作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在有限的財力中確保教育支出的優先增長,確保教育支出的穩定增長。
(二)優化公共教育資金的配置
1、政府應當在基礎教育的投入方面起到主導作用,使基礎教育經費在公共教育經費中的比例更高。鑒于基礎教育特別是初等教育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推動基礎教育的發展能夠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所以,公共教育支出傾斜于基礎教育,不僅能實現教育公平,還能提高公共教育經費使用的效率。目前高等教育中公共教育經費的使用其實存在一些浪費現象,因而,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選擇保持零增長。促使高等教育機構控制自己的成本,從而實現效率的提高,同時也會更有動力采取措施吸引私人資本進入,實現自己的發展壯大。
2、教育作為公共物品有比較強的地方性,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更接近教育消費者,且能提供更合需求的教育服務。要更好地確?;A教育應得到的資源,應該讓財力充足的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基礎教育投入上承擔更多責任,加大專項轉移支付的力度,使各級政府的教育支出責任匹配其財權。一是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使地方財力得以增強,從而保證地方政府對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二是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擔負占據在義務教育經費占最大比例的教師工資的發放;三可以建立基礎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即規定下級政府直接將該項資金用于基礎教育。
3、將教育資源合理配置以縮小區域間差距。關注不同區域在財政撥款、教師配置和學校建設等方面的差距,將這些資源向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適當傾斜。也可以讓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交流辦學經驗,鼓勵發達地區援助欠發達地區。
(三)建立政府教育支出與民間教育支出的新關系
首先根據不同的類型和層次來區別教育的社會獲益程度大小,再相應決定教育的投資方法。對于中小學基礎教育,筆者認為應采取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模式,使各級政府來承擔對義務教育的應盡責任;至于普通高等教育,可以采用“民辦公助”或“公辦民助”興辦模式,把民間力量拉進來,達到政府和民間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目標。對于農村的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可以制定政策保障民間辦學的利益,來吸取社會力量辦學。同時利用現存的教育財政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將更多的民間資本引入到農村基礎教育當中來。(作者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