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映雪
摘 要:科技型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高風險、規模小的特點,科技型企業面臨巨大的融資缺口,特別是科技型中小型企業尤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以科技銀行為主導的科技金融體系。但是必須注意到,科技擔保發展的不足,使得科技型企業的高風險不能有效的分散和轉移,造成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貸公司惜貸嚴重。本文在分析我國科技金融體系現狀的前提下,指出我國科技擔保發展滯后,提出可借鑒韓國、日本發展科技信用擔保體系的經驗,建立全國政策性科技信用擔保體系,有效分擔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高風險,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
關鍵詞:科技金融;科技支行;科技擔保
一、引言
科技型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高風險、規模小的特點。正是由于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的特點,在向傳統商業銀行貸款時難以滿足銀行要求資產抵押的要求,所以借貸困難。特別是處于種子期和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由于不愿意稀釋自身的股權,不愿意接受股權融資,而債務融資又由于無足額抵押的資產,難以滿足傳統商業銀行放貸的要求,因而想要獲得貸款困難重重(趙昌文,2009)。近年來,政府積極探索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的難題,政府逐步建立了以科技銀行為主導的科技金融體系。
二、我國科技金融體系現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者開始呼吁在我國建立科技銀行,并對建立科技銀行的必要性,具體的實施機制做出了很多論述。2009年以來,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多家科技支行,包括成都銀行科技支行、杭州銀行科技支行、漢口銀行科技支行等。由于體制監管的原因,沒有建成具有獨立法人實體的科技銀行,只建成了以商業銀行支行網點形式存在的科技銀行。這種先天的不足,嚴重阻礙了科技支行的發展。目前已經有百余家科技支行掛牌成立,科技支行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一定的快速發展。但是在科技支行的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了瓶頸:科技中小企業以融資為主,存款較少,科技支行存貸約束明顯;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高,而科技支行風險容忍度低,又不能進行股權投資,風險與收益難以匹配;熟悉高新技術企業風險特征的管理人才缺乏,盈利能力不足;科技支行融資規模仍然較小,僅能滿足區域內科技型企業的要求;科技金融體系不健全,沒有實現資源相互融合(張亞欣,2013;杜琰琰,2014)。總體來說,科技支行發展緩慢(朱鴻鳴,2011)。2011年蘇州市融達科技小貸有限公司的成立以來,科技小貸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科技小貸公司一般設立在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地區,其目標客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與科技支行相比,科技小貸公司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受到的金融管制較少,有利于其創新,但是由于其自有資金的不足,資金成本較高,單次貸款規模小,造成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以科技支行為主導,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貸公司并存的科技金融中介的“中國模式”是基于現有制度約束的選擇,在現階段是由效率的(崔兵,2013)。總之,科技支行是商業性的銀行(朱鴻鳴,2012),科技小貸公司也是商業性的企業,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科技型企業的高風險讓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貸公司在開展業務時顯得尤為謹慎,這不利于科技支行的可持續發展,探索新型的風險分擔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科技擔保是一種分擔科技風險有效的方式。在政府的推動下,我國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科技擔保公司,約200余家。但是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各類科技擔保公司地區分布不均衡、發展狀況參差不齊、資本金不足、發展規模小、銀行議價能力低、外部發展環境有待改善(李希義,2013)。我國科技擔保發展明顯相對滯后,專門服務于科技型企業的擔保機構少,而傳統的擔保機構一般不愿意開展科技型企業的擔保業務。科技擔保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民間資本,由于民間資本逐利性,相關法律監管體系不完善,造成了一些“無序”競爭的市場亂象。雖然政府在這方面也做過一些嘗試,建立了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性擔保機構,但是由于對于市場狀況不了解、手續繁雜等原因,起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科技保險,資本市場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總體來說,目前的科技金融體系發展不健全,特別是科技擔保發展薄弱。僅僅依靠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貸公司難以解決我國科技型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科技型企業比其他企業更難獲得融資,歸根到底是科技型企業的風險遠比一般企業高,科技擔保和科技保險發展的不足,使得這種高風險得不到有效的轉移和分散(趙昌文,2009)。尤其是在科技型企業的種子期和初創期,這時候風險最高,很少一部分科技型企業能得到風險投資,而其自有資金又十分有限,這時傳統的商業銀行一般只能少量的給予政府貼息貸款,不能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而根據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理,這時科技銀行和科技小貸公司面臨的風險大,而不能得到足額的風險溢價補償,所以也都不愿意貸款。由于科技產品效益具有一定的外溢性,所以政府應該承擔科技型企業特殊的高風險。那么政府如何承擔高科技企業的高風險呢?筆者認為可借鑒日本和韓國的經驗,由政府和商業銀行共同出資,建立全國政策性的科技信用擔保體系。
三、國外發展科技擔保的先進經驗
(一)韓國“雙軌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韓國目前已建立起了信用擔保基金和科技信用擔保基金兩個非盈利性的信用擔保機構,緩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極大促進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1961年韓國成立了信用擔保儲備基金系統,1974年頒布《韓國信用擔保基金法》,對基金來源、擔保對象、擔保基金、擔保類型作出了明確的規定。1976年基于《韓國信用擔保基金法》建立了韓國信用擔保基金(KCGF),由中央政府和商業銀行共同出資,主要為缺少抵押和信用記錄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主要是銀行貸款保證。它在全國有6個地區性總部和77個分支機構,有7個研究中心。KCGF對中小企業提供的擔保必須大于全部擔保余額的60%;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是,不要求申請人對擔保品提供反擔保;根據企業的信用狀況、擔保信用的類型來決定擔保費用。1989年發布了《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支持法案》,基于此法案成立了韓國科技信用擔保基金(KOTEC),其重點轉向面臨更大融資困境的中小企業和風險型企業,它是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機制和風險投資服務體系,其主要任務是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技術評估、技術與管理支持、處理違約和索賠事件,以及提供各類信息(胡海波,2007)。另外1987年還成立了地方政府支持的韓國信用擔保基金會聯盟(KFCGF),為各信用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
(二)日本的信用擔保體系
日本為促進中小企業保護和發展而建立的信用擔保體系被稱為世界上最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1952年,日本成立了52家地方信用保證協會。1953年,日本頒布了《信用保證協會法》,明確了信用保證協會的法律地位,明確其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不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公共信用保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職能。1955年,全國信用保證協會聯合會改組成立,負責協調信用保證協會同中央政府之間的關系。1958年,設立了全國性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基本形成了中央與地方公擔風險,保證與再擔保有機結合的信用保證體系(文海興,2011)。中小企業通過信用保證協會的擔保獲得貸款后,就會按一定條件自動加入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的信用保證保險。信用保證協會向保險公庫繳納相當于保證費收入40%的保險費,當保證債務實際代償后,由保險公庫向保險協會支付代償額70%的保險金。如果代償后債權最終收回,信用保證協會將其中70%交還給保險公庫(曹鳳歧,2001)。這種擔保的設立降低了信用保險協會開展信用保證業務的風險,調動了其積極性。
總的來說,韓國與日本都非常重視相關的法律建設,為信用擔保體系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法律保障,使得各項措施有法可依,保障了信用擔保體系的規范運行。并且,在資金來源方面,政府財政的支持力度比較大,同時取得金融機構和各類經濟實體對信用擔保體系的支持。
四、結論
由于科技產品具有一定公共產品的性質。緩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政府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建立全國政策性的科技擔保機構能夠有力的分擔科技型企業帶來的高風險,能調動科技支行等金融機構開展業務、進行金融創新的積極性。政府應通過加快立法,完善建立全國政策性科技信用擔保體系的法律規范,積極探索新型的風險分擔機制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可借鑒日本的經驗,在全國設立專門的信用保證機構為企業辦理信用擔保,也可辦理部分信用貸款,且要積極探索科技保險。(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趙昌文,陳春發,唐英凱.科技金融[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張亞欣.對發展我國科技銀行的思考[J].科學管理研究,2013,01:109-112.
[3] 杜琰琰,束蘭根.從科技支行到科技銀行——基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09:5-10.
[4] 朱鴻鳴,趙昌文,李十六,付劍峰.科技支行與科技小貸公司:誰是較優的“科技銀行”中國化模式?[J].中國軟科學,2011,12:76-83.
[5] 崔兵.科技銀行的“中國模式”——基于科技支行與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的比較[J].上海金融,2013,01:34-37+117.
[6] 朱鴻鳴,趙昌文,肇啟偉.科技銀行是什么?——兼論如何建設科技銀行[J].經濟體制改革,2012,03:163-167.
[7] 李希義,郭戎,沈文京,付劍峰,黃福寧.我國科技擔保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3,09:1-5.
[8] 胡海波.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7.
[9] 文海興,許曉征.日本信用保證業發展的經驗[J].中國金融,2011,08:52-53.
[10] 曹鳳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J].金融研究,2001,05: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