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笑男
摘 要:《慈善法》制定后,為各種形式的慈善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許多便利條件,使得很多公益活動的開展走向規范化,當前活躍于網絡募捐領域的“公益眾籌”也不例外,本文從信息公開、募捐主體、募捐財產等方面闡述了《慈善法》給公益眾籌帶來的幾點問題。
關鍵詞:公益眾籌;慈善法;慈善募捐
2016年3月16日,我國通過《慈善法》,并于9月1日施行。“十年磨一劍”《慈善法》的出臺標志我國依法扶危救困,“善時代”的開啟。《慈善法》第一條就規定了制定本法的目的: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①這一部法律為我國公益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影響到了公益事業的方方面面。近年來,以眾籌模式開展的公益活動風起云涌,《慈善法》出臺以后,也給我國公益眾籌形式的慈善活動帶來了一些有利的影響和規制。
一、《慈善法》誕生過程
我國有關《慈善法》的立法工作早起始于2005年,9月,民政部正式向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提出起草慈善事業促進法的立法建議。2008年,慈善法列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次年,民政部向國務院法制辦提交立法草案,就此進入立法程序。2014年2月,慈善立法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研究了立法時間表和法律案框架,并確立了“開門立法”的總基調。2015年10月,《慈善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過審議后,2016年3月16日,歷經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表決通過。
慈善活動形式多元化發展,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發起的慈善活動也越來越火熱,尤其當前在朋友圈盛行的眾籌形式的慈善活動更是如此。
二、我國眾籌形式的慈善活動發展狀況
(一)眾籌概述
所謂的眾籌是指個人或者組織以互聯網為平臺,發布項目或者企業的基本信息,向瀏覽者介紹其新意和產品,吸引投資人眼球,請求投資者提供發展資金,并在項目完成后或企業受益后給予資金提供者回報或者分紅的一種融資方式。“眾籌”的英文表達是“crowdfunding”②,它最早是由美國學者Michael Sullivan提出。國外眾籌平臺的鼻祖是美國眾籌網站”Kickstarter”。我國眾籌網的典型代表有“點名時間”、“眾籌網”、“輕松籌”等。此類眾籌平臺的運營模式一般是由項目發起人通過眾籌平臺發起,設定一定的時間和資金數額,在此時間內籌足資金即為眾籌成功,所籌項目完成后發起人給予投資者一定的回報,回報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非實物。若眾籌失敗,則資金返還給投資人。眾籌網站作為籌集資金的平臺,不承擔回報發放、項目執行等責任,僅僅承擔項目審核、籌款發放的責任。
以眾籌的目的劃分,眾籌分為債權眾籌、股權眾籌、回報眾籌、公益眾籌這四類。其中債權眾籌的形式是投資者相當于債權人,把資金借給項目或者公司,項目或者公司用以后的收益付給投資人本金和利息,此種眾籌方式也叫作借貸眾籌。股權眾籌主要是來源于早期的私募股權投資,是指投資者通過眾籌平臺對項目或者企業進行投資并獲得一定比例的股權。回報眾籌的形式相當于買賣,投資人以獲得發起人宣傳的服務或者產品為目的,通過眾籌平臺向發起人投資。公益眾籌即指投資人針對發起人的項目進行無償捐贈,發起人不予回報或者以明信片、唱片、紀念品等其他微利形式給予回報的融資方式。
(二)我國公益眾籌概況
2011年7月,我國國內第一家支持公益類項目的眾籌平臺“追夢網”于北京上線。同年11月“追夢網”發起了我國第一個公益眾籌項目《公益活動——無煙騎行》。2013年2月,“眾籌網”上線,7月,我國第一家專業公益眾籌平臺 “創意股”上線,10月“中國夢網”上線,12月,“淘星愿”上線(現在已更名為淘寶眾籌)。2014年,“新公益”、“積善之家”、“京東眾籌”等平臺逐步上線。后來“騰訊樂捐”、“輕松籌”等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我國公益眾籌平臺在綜合類眾籌平臺的影響下發展迅速。
根據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和眾籌網發布的《2015年中國公益眾籌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共有873個公益項目眾籌成功,籌資額達3432.7萬元,獲得約60萬人次支持;較 2014年,項目數量增長192%,籌資額增長170%,支持人次增長68%;平均單筆支持金額約 57元,較2014年上升了61%。中國公益眾籌規模成倍增長。③
以公益眾籌平臺“騰訊公益”為例,“騰訊公益”主要有月捐、樂捐、公益活動、微愛、為村、建筑基金六個部分組成。“月捐”板塊由基金會發起項目,捐助者可以對自己選擇的項目每月捐贈十元,這些項目的捐助對象主要是貧困地區的兒童、殘障孤兒或者老人。“樂捐”板塊的項目主要分為疾病救助、扶貧救災、教育助學、環保動物保護和其他等類型。想要在“樂捐”上發起項目,普通個人用戶需要在線進行實名認證,公募機構和非公募機構都需要在線進行注冊,并經網站審核,但是注冊信息審核不影響發起項目。“公益活動”則分為線上和下兩種,網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行選擇報名。截止2016年4月30日,騰訊公益歷史善款總額達984,542,985元,歷史愛心總人次65,906,412人次。截止4月底,募款中項目有2048個,執行中項目7045個,已結束項目2408個。④
三、慈善法給公益眾籌帶來的幾點思考
當前的“公益眾籌”其實是“一碗燴菜”。它既有關注扶貧、救助、救災等事項,例如,A得了重病,醫藥費巨大難以負擔而在網上求助。也強調創新活動、夢想等,例如,B要向女友浪漫求婚,但是人手和資金不夠,在網上求大家幫忙。前者如“騰訊公益”最為典型,“騰訊公益”利用眾籌這種模式把“慈善”拉入到了普通群眾的生活中,使得參與慈善的條件和門檻變低,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后者如“輕松籌”,“輕松籌”里的“嘗鮮預售”和“實現夢想”兩個板塊都是由熱心網友對自己感興趣的預售項目或者是夢想項目提供支持。所以當前的“公益眾籌”把這兩類活動都納入到了自己的范圍之內。
(一)《慈善法》明確慈善募捐主體,“個人”是否可以發起公開募捐
《慈善法》出臺后,以往“公益眾籌”的概念被打破。對于扶貧、救助、救災類的項目,就被分成了兩種:一種是慈善募捐,一種是社會救助。《慈善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本法所稱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給予慈善宗旨募捐財產的活動。⑤第二十二條規定了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⑥由此可見,慈善募捐是由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發起募捐項目向公眾籌集善款的行為。以往,我國規定只有有公募權的基金會才有向公眾進行公開募捐的資格,筆者在“騰訊樂捐”上也注意到,可以進行捐助的主體分為“個人”、“公募機構”、“非公募機構”。關于“非公募機構”,樂捐網站上規定,“包含但不限于民間公益組織、高校社團、公益企業、國外NPO、⑦基金會下設機構等”。筆者注意到,此網站上無論是個人還是非公募機構發起的救助項目,公開向公眾發起募捐,都有公募基金會的支持,即善款由該基金會接收。由此,雖然發起人或者執行方都是個人或者非公募機構,但實質上都是公募基金會在行使公募權。值得一提的是,《慈善法》以上兩條的規定賦予了慈善組織公募權,擴大了募捐資格的范圍,這為我國慈善事業提供了更寬泛的途徑。同時為了規范網絡募捐,第二十三條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同意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⑧由此,《慈善法》正式施行后,眾籌平臺可能需要改變先前的運營模式,取得上述第二十三條所稱的民政部門同意或者成為“指定信息平臺”,很多不具備公募權條件的慈善組織再想在公益眾籌平臺上發起公開募捐,可以選擇先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并申請取得募捐資格。
那么,個人發起公開募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呢?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執行主任黎穎露表示:如果是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親屬在網絡上發布求助信息,應該認定為個人求助行為,法律草案不禁止。而如果是為了救助本人及近親屬以外的他人在網絡上發起的個人募捐,屬于非法募捐,則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出臺后,無論是不是公眾人物,只要以個人名義發起募捐,都屬于違法行為。⑨那么如果個人或者組織想要公開募捐該怎么辦呢?《慈善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⑩由此可見,公益眾籌平臺上出現的個人求助并不在《慈善法》調整范圍之內。
(二)公益眾籌是否涉嫌“集資詐騙”
無論是慈善募捐還是個人求助,如果發布虛假信息,騙取錢財,都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慈善法》第十一章規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責任,其中第一百零一條規定了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的處以處罰。B11第一百零七條規定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B12第一百零九條規定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B13筆者認為,在公益眾籌平臺上發布虛假信息慈善募捐或者個人求助的可能構成集資詐騙罪,眾籌平臺沒有對項目信息進行核實的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這一點在第一百零在一條也有所體現。
(三)公益眾籌剩余善款該如何處理
慈善捐助的善款往往可以在幾天之內籌齊,甚至多出很多,善款使用過后還會有結余,那么這部分剩余款項該如何處理呢?《慈善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慈善項目終止后捐贈財產有剩余的,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處理;募捐方案未規定的或者捐贈協議未約定的,慈善組織應當將剩余財產用于目的相同或者相信的其他慈善項目,并向社會公開。B14那么個人求助的情況下,如果款項尚有剩余或者獲贈款項超出預計很多該怎么處理呢?這還是法律規定的空白區域,實踐中有的求助者會將剩余款項進行二次捐贈,捐給其他有需要的人群,以“騰訊樂捐”為例,很多項目說明里都在善款用途一欄承諾:善款若有剩余,將用于資助其他貧困患者。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可取的。雖然此處不在法律調整范圍內,但是公益眾籌平臺上發起的個人求助,公益眾籌網站有義務和責任對個人求助的款項進行監管。
(四)公益眾籌應做到哪些信息公開
關于信息公開,公益眾籌網站也做了很多努力,在“騰訊公益”中的“樂捐”板塊上,基金會組織的每個已結束的公開募捐項目都在平臺上公布了項目進展情況、結項報告。以2016年3月22日發起的“九旬老太破碎的家”為例,項目進展情況記錄了基金會幫助孤寡老人的具體日期和事項,并附有照片。在結項報告中,平臺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公布了老太的具體困難和需求,展示了基金會工作人員為老太做的一切,展示了善款的使用事項,并附有收據和物資票據,以上例子表明基金會履行了信息公開的義務。《慈善法》出臺后,明確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制度,第七十一條規定:慈善組織、慈善信托的受托人應當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義務。信息公開應當真實、完整、及時。B15以上單單是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還遠遠不夠,第六十九條和七十條還規定了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每年需要向社會公開的信息,如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的名單、對慈善組織、慈善信托開展檢查、評估的結果等。那么個人求助的信息公開做的怎么樣呢?筆者查詢了近期在朋友圈流行的“輕松籌”。個人在“輕松籌”平臺上發起求助項目并且眾籌成功的,網站并不要求求助者信息公開,求助者是否公開各項信息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愿。《慈善法》出臺后,也沒有將個人求助類項目的信息公開納入法律范圍,因此此類項目的只能參考《民法通則》、《合同法》中與贈與有關的個別條款。
綜上所述,自9月《慈善法》正式實施起,個人發起慈善募捐將違法,但是允許個人與有資格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進行合作;公益眾籌平臺有待獲得公開募捐資格,此類平臺背后的經營者也面臨著資格審查的問題,平臺的運營模式也有可能需要作出相關調整;在公益平臺上發布虛假信息,涉嫌非法集資,有可能構成集資詐騙罪;若籌集的善款有剩余,公益眾籌平臺可用于相關慈善事業,但是個人求助的剩余善款問題只能靠社會輿論、新聞媒體、道德手段來調整;公益眾籌平臺的信息公開問題將更將明朗化和規范化,增加了我國慈善事業的透明度和誠信度。總之,《慈善法》到來之后,公益眾籌的改革勢在必行,未來以眾籌為模式的公益事業將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公眾面前。
四、結語
此次《慈善法》正式施行后,公益眾籌將需要作出很多變革,我國《慈善法》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它的未來發展,必將影響我國慈善事業的前進,公益眾籌事業也將隨之走向規范化。相信在今后《慈善法》的不斷進步中,公益眾籌也會遇到很多的機遇和荊棘,但總體上《慈善法》給公益眾籌帶來的始終是利大于弊,未來的公益眾籌必將迎來更好的前景和期待。(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中國政法大學)
注解:
① 參見《慈善法》第1條。
② Crowdfunding is the practice of funding a project or venture by raising monetary contributions from alargenumber of people,typically via theinternet.http://en.wikipedia.org/wiki/Crowdfunding.
③ 數據來源:四川協同創新中心,眾籌網,《2015年中國公益眾籌發展報告》。
④ 騰訊公益網站。
⑤ 參見《慈善法》第21條。
⑥ 參見《慈善法》第22條。
⑦ 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縮寫,直譯為“非營利組織”。
⑧ 參見《慈善法》第23條。
⑨ 2016年3月9日新華社新聞。
⑩ 參見《慈善法》第26條。
B11 參見《慈善法》第101條。
B12 參見《慈善法》第107條。
B13 參見《慈善法》第109條。
B14 參見《慈善法》第57條。
B15 參見《慈善法》第71條。
參考文獻:
[1] 范家琛.《眾籌商業模式研究》.《企業經濟》.2013(8).73-74.
[2] 李鈺.《眾籌業務法律解讀》.《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11).
[3] 余政.《眾籌與非法集資之分頁探究》.《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5(2).
[4] 王茜.《中國公益眾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