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一掃“二維碼”,選購果蔬的產地、公司、負責人、生產日期、視頻影像等資料立現眼前。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農業物聯網、移動物聯等信息技術以及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逐步推廣,讓農戶足不出戶就能種出放心菜,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
打印二維碼果蔬有了“身份證”
正午時分,暑熱的余威未退,走進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冠志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智能溫室卻能感覺到絲絲清涼,這讓記者很好奇:溫室里為什么這么涼快呢?
“這座智能溫室采用的是智能調控系統,它能根據遠程設置的指標實現溫濕自動調節、自動施肥等操作。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用手機客戶端就能遠程遙控種植。現在這種的彩椒,它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5~28℃,所以我們在這里面感覺很舒服。”公司負責人祝歡介紹說,“我們溫室內的攝像頭、傳感器,能清楚地記錄植株生長情況,這些會自動為植株生成一份‘檔案’,通過一張二維碼,走出園區的果蔬就有了‘身份證’。”
在祝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生產區,一臺打印機正在“噠噠噠”地為即將走出園區的果蔬打印著專屬的“身份證”。“你看我們根據數據庫資料為這些即將走向京津的果蔬打印二維碼。消費者只要手機一掃就能了解選購商品的信息,很透明。”生產區負責人介紹說。
有了物聯網一人能管3個棚
以前農戶種菜全憑經驗、靠感覺,現在通過物聯網高科技實現了精準定量管理,減小勞動強度的同時也讓生產管理更加科學,讓產品更加放心。
“你看,這是一個傳感器。”祝歡指著一個藍色的小盒子說,根據棚室面積在內部安裝數量不等的傳感器就可以實時自動檢測pH值、土壤水分等數據的變化。終端每隔一段時間采集一次數據,通過物聯網傳送到中控系統載入果蔬檔案。

據了解,物聯網的使用極大解放了人力。傳統的棚室管理,一個大棚需要3~4個人管理;而有了物聯網之后,一個人可以管理3個棚室,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由于一些自動化的設備在智能系統操控下可以實現精準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有保證。“智慧果蔬”不僅更有市場,而且價錢一般是普通設施蔬果的3倍,收益更高。
這就是神奇的農業物聯網,它通過傳感器采集信息,構成監控網絡,幫助農戶發現并及時解決問題。農業物聯網通過現代科技,逐步使以人力為中心的傳統農業轉型到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現代農業,以大量自動化、智能化、遠程監控設備替換人力勞動,讓農業生產完全“聽指令”。
據測算,智慧農業種出的蔬菜畝產量能提高3成,畝節水50%,節約肥料成本50%以上,病蟲害防止成本降低40%,畝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李曉陽)
摘自《河北農民報》
“現在,微信購買優質農產品已不是新鮮事兒,但在我們的基地里,消費者不僅可以放心購買,還能通過識別微信二維碼認證,直接鏈接韭菜園的實時生長畫面,看中哪片,咱就給您割哪片!”在山東省章丘市高官寨鎮的柏家韭菜專業合作社的一處基地里,合作社理事長柏東華一邊演示著,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聽了柏東華的介紹,記者趕緊拿出手機,想一探究竟。果然,長按一張二維碼圖片識別后,畫面馬上轉換為“柏家韭菜”基地里的實時監控畫面:一排排翠綠油亮的韭菜在拱棚中健康生長。
據了解,柏家韭菜專業合作社位于高官寨鎮柏家村,成立于2011年12月。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擁有社員81戶,韭菜種植面積410多畝。合作社理事長柏東華形容說:“現在是全村總動員,種出好韭菜!”
今年45歲的柏東華是一名復員軍人,2011年當選為柏家村村黨支部書記。為了改變村里傳統的種植結構,帶領老百姓致富增收,柏東華開始在全村發展韭菜規模化種植。
“眾所周知,韭菜在種植管理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尤其是韭蛆,對韭菜的危害非常大!而采用傳統的種植模式,雖然能殺死病蟲害,但容易導致韭菜藥物殘留過多,影響其品質。”柏東華說。
為了打破現有種植方式,生產出高品質的韭菜,柏東華嚴格規定:基地內杜絕使用高劇毒農藥,拒絕使用不發酵的肥料,全部改為施用高效環保、發酵徹底的有機肥,并配合沼渣沼液的定期沖施。“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基地韭菜無農藥殘留,同時,韭菜的葉片翠綠,品質高,賣相好!”柏東華笑著說。
不僅如此,為了徹底消滅“韭蛆”,柏東華又從青島引進物理殺蟲植保機,通過高壓電解的原理,將水和空氣轉換成臭氧水,直接沖施到土壤中,進而從源頭將韭蛆蟲卵直接殺滅。

嚴格的管理制度,科學的種植方式,在柏東華的帶領下,合作社社員嚴格按照生產標準種植韭菜,打造出遠近聞名的無公害韭菜品牌。在此基礎上,柏東華還成功注冊了商標。一時間,“柏家韭菜”的知名度和身價大幅提高,在韭菜市場價格為每斤3~5元的行情下,“柏家韭菜”最高賣到了每斤10元。
“現在一共管理著23畝地,從2012年開始全部種韭菜,趕上好年景,一畝地純收入12000多元!大家伙兒都感嘆,一年管理一畝韭菜地,趕上忙活10畝田!”合作社社員柏東虎笑著對記者說。
(蘭姬慧)
摘自《農村大眾》
“一瓜一簽,每個西瓜都有自己的二維碼。”一大早,江蘇省響水縣強強家庭農場主許夢寶夫婦就忙活開了,一個挑瓜,一個貼碼,動作嫻熟干練。許夢寶介紹,貼上二維碼的西瓜,在市場上十分搶手,每斤價格比普通西瓜高出3~5角錢,平均每畝地可多收入500元左右。
西瓜貼上二維碼,價格就水漲船高?“貴自有貴的道理。”許夢寶解釋道,今年以來,在該縣農委的技術指導下,農場全部采用綠色有機種植,按照質量、品相、大小,為符合標準的西瓜貼上二維碼標簽,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即可獲取西瓜從種植、管理到施肥、澆水等完整的田間作業信息。

“西瓜有了‘身份證’,人人買得放心,吃得舒心。”該縣農委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響水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和質量監管工作,通過實行產地準出制度,生產信息網上同步錄入和建立質量安全誠信評價機制等舉措,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覆蓋”和質量“可追溯”。既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李相全 歐建嘉)
摘自《農民日報》
“果園雖小但互聯全國,千里雖遠但近在眼前。”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上豆氏村果農吳忠定指著自家果園周邊的物聯網高清探頭介紹說,“你別看咱這小小果園,管理起來可不能馬虎,疏花、疏果、雙套袋等工序一個都不能少,因為咱這是數字化果園,別人在千里之外都能24小時查看果園情況,這里面既有果樹管理專家、合作社社員,又有蘋果樹認領者、定向消費者等。”
老吳今年已50多歲,是個熱愛科學會用科技的莊稼人。他在經營自己的20畝果園中,提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管理理念,帶領社員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現脫貧致富。現在,老吳的果園配套了果園防雹網覆蓋栽培、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兩大設施,采用了果園間伐、果實套袋、果園種草、無公害防治、授粉增產、摘葉轉果、鋪反光膜七大技術集成的果園先進管理技術。“現在是信息時代,咱這果園也要數字化管理。”在果園小型數字氣象站旁,老吳指著旋轉的風輪說,“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我早早地給果園買了‘車票’,讓果園搭乘上了信息時代的快車。”2013年,老吳在有關部門幫助下,給果園配備了傳感器感知技術,建立起基地遠程監控系統平臺,通過物聯網信息監控平臺,可以達到專家遠程指導、生產全程監控、果品訂單銷售的目的。專家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快速監測獲取種植信息和環境信息、了解蘋果的生產過程并進行遠程指導,實現了蘋果種植過程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同時,客戶可以通過物聯網隨時直觀看到蘋果的生產全程,也可根據物聯網下訂單。這可使更多農民通過數字終端了解最直觀、最有用的信息服務,讓更多客商關注老吳果園,更有一些企業老板、愛好農業的朋友通過網絡對老吳的蘋果樹進行認領。

“去年咱4萬斤的蘋果銷售全部走的是定向網絡銷售,一個10元,效益十分可觀。今年截至目前,園里已有10棵蘋果樹被客戶認領并定向訂購,客戶雖分散在不同地方,但通過咱園里的物聯網果業通平臺,可隨時查看果樹生長管理情況。”老吳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就是咱的‘數字化’果園。”
(張新征 郭 慶)
摘自《瓜果蔬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