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潔
摘 要: 在新媒體加速發展的今天,高職新聞人才的培養面臨著嚴峻挑戰。文章主要圍繞寧波廣播電視大學新聞專業的微信公眾號“今日文法系”展開,積極探尋關于新媒體的實踐平臺與高職新聞人才培養之間的銜接,分析其利弊,深入探究寧波高職院校新聞專業如何適應新形勢,打造新興媒體行業需要的實踐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新聞;微信公眾號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6-0039-04
一、引言
21世紀的今天,中國已經大步邁入全球信息化融合的時代,傳統媒介如報紙、廣播、電視……在網絡和手機媒體的沖擊下,正日益進行著分裂、改制和重組。浙江一直走在全國新媒體發展的前沿,寧波作為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其新聞教育的改革不容忽視。
高職院校打造新聞人才,比普通本科和重點高校更顯艱難,畢竟高職類院校“先天薄弱”,不管是師資力量、硬件設備、生源基礎等都遠不如本科或重點高校。但是新媒體的崛起和自媒體的迅猛發展,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未嘗不是高職新聞專業學生的機會。
寧波開設有新聞專業的高職院校,僅寧波廣播電視大學一所,該校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作為寧波市重點建設專業,正處于逐步完善和上升的通道。
但是對于高職類院校來說,單純從軟實力和硬件上還不能和本科院校相比,如何通過更便捷的手段讓更多的高職學生參與新聞采寫、拍攝、編輯甚至運營的實踐顯得越來越重要,不但可以鍛煉他們與新聞有關的各種基本技能,而且這些技能不僅僅局限于媒體,也能在將來就業的時候,使他們有更廣闊的選擇。
二、寧波高校微信公眾號發展的概況
區別于校園雜志、校園手機報、校園微博等媒體方式,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成為快速傳遞校園信息的又一新興方式。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興起,3G甚至4G網絡業務的深入發展,以及智能手機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微信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群體使用。截至2015年3月,微信注冊用戶量突破6億,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而使用這一軟件的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與此同時,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紛紛建立。
在寧波,有五所本科院校開設有新聞專業,分別為:寧波大學、浙江大學理工學院、諾丁漢大學、萬里學院和大紅鷹學院。
其中,諾丁漢大學是最早開設學校微信公眾號的寧波高校,于2012年8月開設。萬里學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則開設得相對較晚,于2015年4月開設。
寧波大學作為本市的老牌重點高校,學生人數最多,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也門類繁多,比如有“寧大樂生活”、“寧大學工”、“寧波大學學生會”以及寧波大學下屬各個學院的微信公眾號等等,每一個都頗受關注。
但是,這些高校的微信公眾號有一個特點,就是以宣傳本校、招生推介和服務學生為主,基本不存在學生原創作品的放置。比如,諾丁漢大學的微信號就是由學校辦公室主辦,老師管理運營為主。
不同于以上本科院校,寧波廣播電視大學比較突出的微信公眾號除了“寧波電大團委”外,當屬新聞專業所在的文法系開創的微信公眾號“今日文法系”。
“今日文法系”開設于2014年3月17日,至今運營不到兩年。該微信公眾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依托本校新聞專業的工作室,由學生自主管理、運營,并且公眾號里的內容以學生原創作品為主。
三、寧波市高職新聞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現狀和突破
一直以來,對于有新聞專業的高校來說,如何加大這一專業學生在各類媒體中的實踐力度,并且利用這些不同的媒體平臺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所長,是傳統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一條必經之路。
但是,由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單一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挑戰,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并且有日益融合的趨勢。
這樣一來,“在媒介融合情況下,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記者與編輯、報紙媒體的從業人員與網絡媒體的從業人員等概念將被淡化,因為新聞從業者將同時具備多項職能、扮演多重角色。”
因此,為了讓高職新聞專業人才和勞動力市場能更有效地銜接,其課程改革的設置尤其是實踐環節,在某種程度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高職新聞人才培養的現狀
(1)打好基礎學科知識,提升專業特色素質
首先,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課程是必須重視的。眾所周知,現今的媒體從業人員被要求是一個“雜家”,要“能寫、會說、懂技術”,這樣一來,在進入學校學習的第一年,必須加強學生基礎課程的積淀,夯實基本功。
其次,高職新聞專業的學生必須加大新聞專業能力的提升,這個專業能力不僅僅是會“采編與制作”,還要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在與本科學生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表1為最新的寧波廣播電視大學高職新聞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課程模塊,其減少了純理論部分的內容,把培養重點落實到有實踐操作與動手技能的課程上去。
(2)打造學生職業能力,適應人才市場需求
許多高等本科院校的新聞類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細致,尤其是實踐型課程通常根據傳統媒體的分布來分門別類地安排。
然而,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帶來的新媒體革命沖破了傳統媒體之間的壁壘,新聞人才的就業面其實是變寬了而不是變窄了,但是相應的實踐能力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全面。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新聞人才不僅要會“采編播”,而且要會經營運作一個新型的“媒體平臺”。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的新聞專業根據表1課程設置的專業和實踐系列課程,將高職學生需要掌握的職業能力做了分析,分解成“基礎層”、 “提高層”、“綜合運用層”,逐層組合的“金字塔型”結構,如圖1所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基礎層強調寫作、采訪、編輯等職業基本素質;提高層強調影像拍攝編輯、音頻錄制合成等技術能力;綜合應用層則是以“專題視頻”的形式將前兩層能力集成整合。
由于高職學生的學制只有三年,相對于四年制的本科學生,其學習時間縮短了整整一年。如此一來,高職新聞專業學生必須在低年級時就逐步掌握專業單項技能,在二年級時強化各項專業技術,到三年級時實現技能的整合。并通過更方便快捷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將學到的專業技能知識進行實操運用和融會貫通。
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里,將會是自媒體逐漸強大的時代,年輕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將把手機作為接收信息渠道的第一位,所以如何將所學到的新聞實踐技術應運到最新的媒體平臺中,如何調整寫作、采編、攝影、攝像的技巧在自媒體上精簡而準確地發布,是我們在實踐操作環節中要考慮到的與現實接軌的問題。
2.高職新聞人才實踐平臺的突破
(1)以“畢業作品”為目標,完善“金字塔型”實操體系
圖1的“金字塔型”學生實操體系是貫穿在專業特色課程中得以實現的,其基礎仍然是延續以往高等教育新聞專業的課程安排。但是,這種結構的實操體系以“畢業設計做專題視頻”為核心目標,摒棄了以往和本科院校一樣的純文字化的畢業論文,更適合打造強化高職新聞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高職新聞課改的道路更加明確清晰。所以,“金字塔型”學生實操體系要繼續做好、做細、做強,并且不斷完善更新。
此外,由于畢業作品以小組為制作團隊,作品要求可視化,所以從文案、拍攝到后期編輯、配音等,無一不需要小組成員掌握其中的各種技術。而且一個畢業作品要做的比較好的話,就要求團隊中的成員最好各有所長,這也要求學生們在“基礎技能”全面掌握的層面上,在專業技術能力方面有突出的特長。
(2)微信公眾號實現學生作品第一時間的“可視可聽”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新聞專業下設有新文人工作室,這是一個仿真的實踐平臺,也是學生職業能力可視聽化的發布平臺,其涵蓋了視頻新聞、新聞播報、平面雜志、電子雜志、零點新聞網、新文人微博等多種媒介形式。
2014年3月17日,“今日文法系”微信公眾號開設成立,也加入到該平臺中,之前所有分散的學生原創作品都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具體如圖2所示)。學生的工作室實踐作品、優秀作業、畢業作品、參賽作品等也通過該平臺進行可視化呈現,便于師生第一時間瀏覽。
微信公眾號“今日文法系”的出現使得多形式發布渠道被整合,一個原創作品可以在完成的第一時間以不同形式與大家分享,使學生職業能力的可視化渠道變得更加立體。
3.“今日文法系”微信公眾號與該校新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關系的研究
“今日文法系”從2014年3月開設至今,共有2011級、2012級、2013級和2014級四屆學生參與運營和維護。其中,2013年和2014級學生仍然在校,2011年和2012級學生均已畢業。
對此,課題組成員針對“在校生”和“畢業生”做了一項關于該校新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今日文法系”微信公眾號實踐平臺關系的訪談和調查。其中兩屆畢業生問卷回收率為65%,兩屆在校生問卷回收率為98%。
通過調查和統計發現,不管是畢業生還是在校生,都比較認同微信公眾號這一實踐平臺是專業技術能力鍛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鍛煉了各項新聞專業技能
從“今日文法系”微信公眾號在本校的調查和訪談情況來看,微信公眾號成立至今,79%以上的學生關注了該微信公眾號,42%的學生認為該微信號與本專業關系密切,其中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作品在微信公眾號展示,比在工作室其他平臺展示更有成就感,也更促進了他們的實踐積極性。
截止到2015年9月,“今日文法系”微信公眾號成立一年半,在這個平臺上共有學生發表的原創文章430余篇、攝影圖片600余幅,音頻作品97個,視頻作品130多項。無論哪一類作品的發表,都能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調查發現,有42%的同學愿意經常或偶爾把自己的作品發往公眾號平臺,并希望得到展示。有41%的同學在瀏覽微信公眾號時,表示更愿意看到聲畫并茂的視頻類作品。而視頻類作品的制作,融合了寫作、攝像、配音、剪輯等多種技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新興的實踐平臺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擴大了同學們學習專業技術的范圍。
(2)突破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推進各類人才的培養
“今日文法系”微信公眾號的開設,不僅讓原先壁壘分明的新聞實踐工作室的各部門聯系更加緊密,而且促進了各方面技術培訓和學習的融會貫通。同學們在做好本部門工作的基礎上,有了在其他部門兼職和學習的熱情。
同時,由于作品“上線”媒體的緣故,同學們的思維從單純的做好某部門的工作,開始去學著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媒體營銷。
目前,我校把高職層次的“全媒體應用型新聞信息采編與宣傳技術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在課程和教學改革的逐步探索中,以適應新媒體興起后對相關人才技能的新需求。
利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和新聞工作室的運轉,學生從“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作品”到“自己自發地統籌管理媒體平臺”有了進一步的跨越。許多的專業實踐活動,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課程的作業,變成學生們主動為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不是為了學分去做。
從2013年起,學校聯合海曙區團委、寧波市檔案局、81890、文教街道、寧波公交等多家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和社會服務;并且以“寧波歷史文化”為主題和主線,把每屆大三的畢業作品融合到“非遺傳承”等專題視頻的制作中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并且通過類似的實踐和專題訓練,逐步擴大了本校本專業在全市各類單位中的影響力。
(3)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高職新聞專業的出路
一直以來,我校高職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出路并不寬廣。每年大約有20%左右的學生會選擇專升本繼續深造,5%甚至更少的學生能進入自己家鄉所在的傳媒單位工作。
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和我校對高職新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進入媒體或者與媒體相關單位的畢業生人數在日益增多。
僅以剛畢業的2012級學生為例,其中25 %的學生進入了媒體或者與媒體相關的單位,有通過微商進行創業的,也有加入“搜地網”、“知否寧波”等新傳媒企業的。而在2011級的比例僅為 8%。
跑招聘會也不再是學生就業應聘的主要形式,許多環節都通過網絡或手機進行。我們的畢業生中,有個別單位是通過微信號看到該畢業生出色的畢業專題作品,當即決定和該生簽約的;也有個別學生通過微信號的介紹,自行去聯系實習應聘單位,最終成功留下。
四、微信公眾號平臺在新聞實踐教學中的弊端與思索
現階段,微信公眾號在新媒體中誕生的時間不長,還屬于不成熟的階段,影響力大但公信力遠不如傳統媒體。
從短期來看,手機的普及和現代都市人喜歡短平快的信息接收給了微信公眾號很大的拓展空間;但從長遠來看,碎片化或者內容不全導致信息缺失錯誤的自媒體新聞,尚遠不如審慎嚴謹的客觀新聞信息。
再進一步說,對于新媒體信息的監管肯定會越來越嚴格,甚至會出臺相應的法律。高等教育新聞專業的一線教育工作者,要引導本專業的學生正確看待現在的各類自媒體信息,有選擇地添加并保留相關微信公眾號,學會分辨信息的真假和冗余度。
同時,在新聞基礎的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立足消息的寫作,在保證新聞真實第一性的前提下,鍛煉新媒體作品的制作。
比如,以微信公眾號的文字作品為例,篇幅不能太長,但要突出重點、抓準亮點,而且最好要有配圖,這樣才能生動活潑、吸引受眾。
因為這一類型的作品通常短小精悍,讀者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時間來瀏覽,所以標題的制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他的音頻、視頻作品也應以上述要求為類似原則。一句話:寧可精工細作,不可粗制濫造。剝去時效的外衣,大家關注的還是信息的內容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徐沁.媒介融合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24.
[2]張霆.媒介融合發展下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3]秦志希,盧曉華.中國新媒體研究的理論進路——基于國內四種新聞傳播學期刊的分析(2006-2011) [J].新聞界,2013(1).
[4]安磊.簡析新時期我國新聞專業教學改革[J].青年文學家,2013(33).
(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