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醒 宋玉蘭 張雅茜
摘 要:從分析喀什地區經濟社會的基本現實情況出發,調查并研究分析了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情況、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區轉移的特點以及轉移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總結了目前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困境,并結合喀什當前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優勢,提出了促進喀什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喀什;剩余勞動力;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6.019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Kashi
ZHANG Mengxing, SONG Yulan, ZHANG Yaxi
(Economics and Trade Department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reality of Kashi region economic society,the status quo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Kashi , or in other part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o citie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reasons behind the move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sed,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and combining the Kashi wer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advantag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Kashi reg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Kashi; surplus labor; policy suggestions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研究“三農”問題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特別是解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進行轉移的問題,是減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過剩、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現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1-2]。喀什地區地處祖國西北部邊疆,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向城鎮地區轉移。保障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不僅有利于喀什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而且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繁榮穩定、社會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喀什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基本情況
1.1 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情況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2014年喀什地區城鎮總人口為4 570 682 人,農村總人口為3 015 398人,其中農村勞動力總人口為1 559 667人,貧困人口總數為123 346人,根據計算剩余勞動力人口約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為0.94%,剩余勞動力約為148 101人。剩余勞動力人口和貧困人口比重相對較大,大大制約了經濟發展。
1.2 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1.2.1 勞動力轉移途徑以政府組織為主 喀什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中,其轉移形式主要依托于相關政府機關的組織[3]。隨著自治區人民政府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重視,喀什地區各個縣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當地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措施,例如疏附縣針對人多地少的現實矛盾,把勞務輸出作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全新經濟增長點,全力推進組織、培訓、就業、維權“四位一體”的勞動力輸出模式,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式經濟,并積極開展具有技術含量、民族特色的“特色培訓”,如民族樂器制作、刺繡、葫蘆雕刻等,就近就地轉移了當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1.2.2 勞動力轉移方向以疆內為主 喀什地區遠離內地省份,交通里程基數大,向疆外轉移的成本費用遠遠高于向本地轉移的成本,所以大部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愿意遠離家鄉去外省打拼或者就業。與此同時,以本地轉移就業為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有很大比重的勞動力仍然從事于傳統的農業基本生產活動,且農業生產存在一定季節性,本質上不可能實現農民持續有效增收。
圖1可以看出,從流動方向上看,疆內的主要路徑為喀什地區農村流向阿克蘇、庫爾勒等距離較近的城市。特別是農產品成熟的時候,勞動力轉移規模較大;疆外的主要路線主要是從喀什地區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分布范圍呈固定趨勢,主要流向上海、山東、廣東等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同時這些城市也是主要對口援建喀什的內地城市。
1.2.3 勞動力轉移就業崗位層次較低 喀什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分為疆內和疆外轉移。疆內轉移大多數依托當地的民族特色產業來實現本地的轉移,例如麥蓋提縣具有傳統特色的民族樂器的制作、英吉沙縣工藝小刀制作以及莎車地毯編織、刺繡等當地傳統手工業。同時疆內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流向農業產業,特別是棉花采摘和水果采摘時需要豐富的勞動力。另外,還有一小部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利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在城市從事交通物流運輸、房屋維護修繕、干果批發銷售等[2-4]。疆外轉移大多流向于民族特色的餐飲服務業、批發零售業等層次相對較低、結構較為單一的第三產業,很少涉及相對具有技術含量的行業。
喀什地區政府組織性質的勞務轉移中,僅從流動產業方面分析發現,主要就業方向是傳統的手工制造業。特別是女性少數民族剩余勞動力因其自身具備刺繡、縫紉技術,主要在廣州的制衣廠、服裝廠就業[2]。她們雖受教育程度不高,但都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從小心靈手巧,各種裁剪、縫繡等技能是她們與生俱來的優勢。總體來說,由于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喀什地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崗位比較單一,就業的選擇性較小。
2 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
喀什地區近幾年在中高等教育上的投資越來越多,義務教育也已經基本普及,但是對于農民技術教育培訓做得不夠到位。喀什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中比重最大的是初中及初中以下,下面是文化程度比重情況:小學文化水平占15%,初中文化水平占47%,高中文化水平占20%,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占18%。根據數據表明,大部分的剩余農民教育程度偏低[4-5]。并且大多數農民勞動力長期從事于農業的種植技術,很少接觸到其他行業,缺乏相關勞動的技術技能,而且有很大部分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幾乎不懂漢語,從未來發展的勞動力需求來看,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和新型產業技術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可選擇的職業會越來越少,就業空間越來越窄。
2.2 農村剩余勞動力自律性較差
喀什地區屬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被轉移的剩余勞動力大多為男性少數民族,在轉移過程中,缺乏自律性事件頻繁發生,例如無故曠工、不按時上下班、不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等。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利于用人單位與勞動力之間建立長效穩定的用人機制,也不利于其他剩余勞動力進行下次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信任危機。
2.3 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結構不合理
喀什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轉移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不利于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空間的得到穩步提升。首先,勞動力轉移具有季節性,數量結構呈現不合理性,大部分勞動力轉移都是在秋季農產品采摘或者關于從事相關農業活動時期進行的轉移。其次,教育結構不合理也不利于產業轉移空間得提升,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型產業帶發展,用人單位需要的為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教育程度低的人往往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行業,不符合用人單位的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最后,喀什地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性別結構不合理,由于傳統思想影響,大多數少數民族女性勞動力不愿意外出工作,被轉移的剩余勞動力多為男性。
2.4 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組織化程度較低
自2011年以來,根據相關內容了解到,疏附縣和疏勒縣為了喀什市東西城區的建設,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力度,相關政府部門為此成立了相關的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和相關的工作中介中心[6]。同時由于喀什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規章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因而缺乏規范系統的人力資源市場。因此,喀什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大多是依靠政府來完成的,而政府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受組織轉移成本花費較高、缺乏資金投入、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因素影響,使勞動力市場與勞動力資源不對接,不能滿足大多數勞動力對基本就業信息的需要,進而無法獲取合適的就業信息,而后出現無序盲從的轉移的現象。
2.5 傳統思想的影響
喀什地區有很多地方由于交通閉塞、信息通訊不暢,因而當地的勞動力缺乏對剩余勞動力轉移概念的認識,大多數農民故步自封、長期依賴于政府的扶持,甚至有一大部分農民對政府開展的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產生了抵觸排斥的心理,嚴重制約了政府部門組織開展轉移工作的進度和力度。喀什地區的農民思想大多是安于一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部分農民進行自主轉移的積極性,減慢了政府進行工作的進度,也不利于農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甚至嚴重制約了喀什地區經濟實現飛速發展。喀什地區農村人口中,少數民族的人口基數大,特別是少數民族農牧民的比重,占總體農牧民人數的85%,而這些少數民族農民受宗教和傳統思想的禁錮,不愿意外出打工或者從事其他行業。同時由于喀什地區農村勞動力的漢語溝通水平普遍較低,去外地打工也出現過語言交流有障礙的情況,這就促使他們更加不愿意外出打工。
2.6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權益難以保障
由于喀什地區特殊事件的頻繁發生,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外出時需要開具許多證明,走各種繁瑣的程序,轉移以后還存在難以享受轉移地的社會保障等問題,使其難以融入城市生活[2]。同時轉移后的勞動力因為自身原因大多數從事的是社會底層的服務行業,工資較低,待遇也不好。此外,剩余勞動力轉出后,他們的土地在現階段法律制度下難以實現靈活快捷的流轉,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添了對土地的后顧之憂。
3 解決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職業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自身綜合素養
首先,根據用工單位的需求,采用“訂單式”培養方式,了解相關企業的用工要求,并對剩余勞動力實行定向專業性培訓,這樣勞動力在培訓合格后就可以直接到相關企業進行就業。其次,在農閑的時候,積極開展專業技術的培養,特別是技能的培訓,讓農民們掌握一技之長,政府部門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再次,在普及喀什地區15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更要大力創辦專業性的職業培訓學校,提高喀什地區的勞動力的總體綜合素質水平,以便其能自選職業、自由擇業、自立創業,進而保證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長期轉移、穩定就業。最后,勞動者要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努力提高自身語言能力(特別是漢語的能力)和職業素質[4,6-7]。
3.2 利用喀什特區的政策優勢,保障剩余勞動力轉移
喀什地區的相關政府,要充分抓住時機,在黨和國家優先發展政策的扶持和內地兄弟省市的對口幫助下,利用得天獨厚的口岸優勢吸收國內外的資金、科學技術、高等專業型人才等資源,特別是要吸引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喀什地區,加快喀什地區實現第三產業集聚效應的發展,構建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產業發展體系,加速推進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步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更多的勞動者提供更多可以選擇的崗位,促進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同時,利用國家政策性扶持,積極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兄弟省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疆外兄弟省市。
3.3 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政府要積極利用現代傳媒技術,積極向廣大農民宣傳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農村勞動力實現增收的現實意義與作用,做好思想工作,支持農村勞動力轉換成現代化的擇業、就業觀念,并營造出社會輿論氛圍鼓勵剩余勞動力“走出去”,豐富活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實社會生活環境。特別是要找出先進的優秀的走出去的勞動力代表,比如說春晚的維吾爾族姑娘,讓先進的勞動者把他們的收獲分享給大家,可以采取宣講等淺顯易懂的方式,而且要廣泛宣傳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外地的各項優惠政策。
3.4 積極拉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剩余勞動力轉移
政府部門應該優先考慮加快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包括農業自身及其相關的農副產品加工業[2,8]。喀什是著名的瓜果之鄉,特別是近幾年特色林果業的發展,使喀什紅棗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如能改善農產品品種、貯藏、保鮮、運輸等方面的制約因素,再經過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工業附加值,就有可能實現全年供應市場及產品的再增值。假如利用好農產品自身的優勢,并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投入力度,不僅僅可以促進相關企業得到良好、迅速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吸納一定數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更為農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徑。另外,喀什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利用其旅游業的自然優勢,積極發展具有農家特色的農家樂旅游業,進而拉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最終為喀什當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其他的就業方式。
3.5 鼓勵大學生回家鄉創業
大學生擁有專業的技術,對于科技及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同時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特別是這個網絡信息化的社會,大學生應該本著服務社會、建設家鄉的態度回到自己的家鄉,利用自己學習的系統化的知識,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尋找契機積極創業,為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帶動本地經濟發展。
3.6 加大力度扶持當地企業發展
喀什地區1市11縣結合當地發展情況,實際規劃并且建成了14個工業園區,總體的設計規模為203 km2,落戶的企業為403家。同時,喀什地區擁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產業,要積極發展當地產業,實現其產業規模化[8]。例如,喀什佰佳肉業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在打造刀郎果園雞的品牌,同時在澤普縣工業園區開設分公司,為當地農戶提供很多就業崗位,該企業還采用公司和農戶訂單式飼養雞仔的模式,為當地一小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其他的就業渠道。政府應該大力扶植地方中小型企業發展,不僅能為經濟發展添彩,同時也為農民增加收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帶來福音,更有利于經濟的長效穩步發展。
4 結 論
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數較大,又是少數民族常年聚居的地區,同時生活文化習慣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他們長期受傳統宗教影響,墨守成規,極其不愿意走出去,又長期依賴于政府的扶持救助,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阻礙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的主要因素。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因為自身先天條件較差,接受教育年限時間短,尤其是漢語交流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且不具有較高水平的競爭能力,同時轉移出去的勞動力中大部分從事于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行業或者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社會保障環節比較薄弱、工資待遇相對較差[2,9]。綜上所述,喀什地區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在就業過程中,就業的崗位可以選擇的比較少,出現了轉移相對比較困難的尷尬處境。在這種現實情況的制約下,為了加快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就應該從多個方面、不同層面采取有效、高效的措施。首先要提高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性職業能力,特別是語言能力。同時政府要發揮自身作用,動用全社會的力量,利用喀什的特區優勢和國家的政策扶持,積極發展邊境貿易和扶持地方企業,進而為更多的勞動力提供可供選擇的就業崗位,保障喀什地區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快速、長久地轉移[10-14]。
參考文獻:
[1]蔣志輝,何平平.邊疆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跨省轉移的制約性因素與對策研究——以新疆維吾爾族為例[J].特區經濟,2011 (5):219-221.
[2]依帕熱·伊明.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3]劉強華.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J].中國科技信息,2006 (10):208-209.
[4]侍曉雅,杜玉.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分析[J].經濟視角,2013 (3):94-97.
[5]王純禮,盛偉玲.新疆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3 (10):44-48.
[6]楊驍.關于新疆南疆三地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思考——以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為例[J].實事求是,2012 (3):92-94.
[7]曹弦,黃訓芳.對新疆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4,20(6):366-371.
[8]古再麗努爾·阿布都薩塔爾.從阿克陶縣看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J].黑龍江史志,2013(23):332-333.
[9]王康熙.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3 (7):79-80.
[10]王敏.從農民外出打工說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分析[J].農家之友,2010 (6):49-50.
[11]羅佐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5-9.
[12]梅付春.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過度轉移問題探析[J].河南農業科學,2008(6):13-14.
[13]侯傳偉.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與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9 (5):8-10.
[14]高光照.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