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茜 宋玉蘭
摘 要:立足資源稟賦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分析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現狀,研究發現其發展進程中仍存在技術創新水平低、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規模帶動力差等問題,對此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改進傳統加工技術,全面提升農副產品企業生產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的集聚程度;減損增效,整合資源配置,大力扶持大型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著眼于品牌建設,實施農副產品加工業市場品牌競爭力提升工程。為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穩定的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字: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6.022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By-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Xinjiang
ZHANG Yaxi,SONG Yul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premise of resource rich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find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 such as low level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low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low power on the scale of development, etc.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di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Xinjiang. Firstly, we shoul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enterprises; secondly we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irdly we could reduce losse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integrate allocation of resource, foster leading enterprises so that it can play a leading role; finally we should focus on the brand building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rand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t could provide some good policy advices so tha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Xinjiang could develope rapidly and stably.
Key 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present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以第一次、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為契機,發揮獨特的區域優勢,優勢資源戰略步伐加快,一批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也逐步成長、壯大,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建設發展成一批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特別是近幾年以來,龍頭企業規模也在不斷增長,產業集聚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穩健發展。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對提升新疆地區農業市場化,優化農業產業的經營層次,以及調整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同時也是實現“三化”改革、促進新疆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1 新疆地區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
1.1 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總體發展情況
近些年來,隨著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情況見表1。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數量由2010年的8 891家增加到2014年的12 080家,平均年增長率為7.96%。擁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企業有11 007家,其中為自治區級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由2010年的319家增加到2014年的394家,平均年增長率5.42%。2014年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 584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12.6%。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也有力的促進了新疆工業總產值的進一步提高,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呈上升趨勢(圖1)。農副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新疆地區國民經濟發展中增長速度最快、對“三農”發展影響力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2]。
1.2 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產值情況
新疆屬于主要的農業大區,特殊的自然氣候條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農產品資源。立足自然資源和政策扶持的優勢,傳統的糧食、棉花種植和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整體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規模建設,為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原料[3]。2014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 744.01億元,比2013年增長了6.8%。2014年,新疆有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為1 473家,比2013年增加了111家,其工業增加值為244億元;銷售收入2 0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964家,實現銷售收入1 063億元,增加值為216.5億元;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54億元,實現利潤25億元;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125家,10億元以上企業9家。2014年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值78.81億元,其中紡織業增加值為92.81億元,飲料制造業增加值為12.4億元,流通業增加值為37億元,食品制造業增加值為15.1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能力不斷提升,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市場開拓能力,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作用更加顯著,為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表2)。
1.3 農副產品加工業結構調整情況
2008年以后,新疆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結構調整,優先發展特色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新疆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紡織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產業得到優先發展,產業結構得到優化。2014年這5個行業的產業結構構成比例占農產品加工業的比重90.46%,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的比重為38.12%、食品制造業比重為17.71%、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比重為12.32%、紡織業比重為12.15%、飲料制造業比重為10.17%。此外,其他7個行業在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的構成比例較低,僅在10%左右。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兩個行業的產值綜合占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了56%,行業優勢日益突出(表3)。
1.4 國民經濟貢獻率情況
國民經濟貢獻率主要是衡量農產品加工業在GDP或者工業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新疆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5.62%增加到2014年的20.11%,增加了4.49個百分點,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趨于3%,工業增加值比重趨于8%。2014年全區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為31萬人,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比重為15%。新疆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以“訂單農業”帶動農戶數為156.2萬戶,為農民實現了增加收入16億元。由此可見,農副產品加工業在新疆國民經濟及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技術創新水平低,生產裝備薄弱
新疆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研發人才,特別是農副產品的精、深、優加工的優秀研發人才。配套的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建立不完善,趨于形式主義,技術問題解決困難。企業由于資金有限等問題,難以投入時間和金錢進行高效、優良的科研創新工作。阻礙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傳統技術落后,更新加工技術和設備周期長,各項技術資產投入少,專業人才缺乏[4-5]。
2.2 產業布局結構不合理,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
布局結構不合理、較低水平的區域性惡性競爭現象出現[6]。近年來,新疆地區各個優勢農業產業利用自己的優勢條件,加快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但是,在布局結構上只是單純的依靠資源稟賦,沒有考慮到布局結構的優化。一方面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呈現出“南弱北強”的趨勢。雖然南疆農產品更加高產優質,但是其轉化為農業產值的效率低下,急需要通過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帶動,將傳統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南疆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相對較低,加工增值率為30%,比新疆整體水平平均低20%。總體來看,南疆三地州的農副產品發展相對緩慢,但是其發展潛力較大。另一方面,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布局結構星羅棋布,呈現出“大群體、小規模”局面,產業集聚程度較低,資源浪費的情況尤其突出。除一部分大型龍頭企業外,目前大多數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都沒有建立起配套的、完善的質量監管體系,大多數企業仍然沒有通過ISO9000、ISO14000和HACCP認證。仍有一大部分中小企業繼續采用傳統落后的管理方式,生產流程中更是沒有嚴格的質量技術標準,嚴重影響了農副產品的質量水平[7]。
2.3 龍頭企業支撐引領作用不夠
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由于產業總量小、企業數量少和規模化程度低等問題,使得的自身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對于部分擁有經營規模大、自主創新能力強和技術裝備水平高等優勢條件的龍頭企業不能充分的利用其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精深加工程度和資源利益效率,很難實現產品附加值的效益最大化。二是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的企業加工能力相對較弱,無法完全支撐其具有的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的自由發展,而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更是很難達到,再加上農副產品在品種、品質和規格等方面都不能達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求標準,逐漸形成了“企業規模小—農副產品分散生產—產品品質質量不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低—企業規模小”的惡性循環[8]。根據新疆統計局資料顯示,2013年新疆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總數共計752個,僅占全國的0.62%,遠遠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遠遠低于中東部地區的水平。由此可見,新疆農副產品加工行業的企業相對較少,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也相對較弱。
2.4 產品加工業總量小
評價一個農業大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關于農產品加工業超前于農業產業的發展。新疆作為以農業為主的主要省份,農產品加工業的總量和所占比重依然較低。由表1可知,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新疆農林牧漁業產值的比重在2003年的所占比重低于30%,在2013年的高于40%以外,其他年份均在30%~40%之間隨機波動;而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新疆工業產值的比重總體呈波動中穩步增長的趨勢,更是由2002年的15.62%增加到2013年的20.11%,累計增加了4.49%。由此可以得出,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農林牧漁業和工業的發展速度,但是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林牧漁業和工業中的比重都有所提升,到2013年分別達到40.81%和20.11%。
2.5 區域特色品牌建設缺乏
品牌不僅是產品質量的最本質的象征,而且也是產品檔次的一個最基本的表現,尤其是知名公司或者是名牌產品,他們將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新疆地處內陸,具有豐富的人文地理優勢、自然環境優勢和特色資源優勢,但是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品牌優勢不是很突出,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新疆自身所具有的優勢沒有完全的整合成一起,所以沒有形成比較具有競爭優勢的區域性品牌;另一方面是農副產品加工的相關企業缺乏全球戰略價值觀和市場意識形態,使得自己所獨有的特色農副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擴散范圍較為局限。比如山東的蘋果和陜西的蘋果等,明顯比新疆阿克蘇的蘋果更受歡迎,盡管阿克蘇蘋果的品質較好,營養較豐富,但是缺乏獨有的品牌知名度,所以導致銷售價格和銷售量與同類產品在市場上處于劣勢[9]。
3 實現新疆農副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當前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加快實現新疆地區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是一項急需解決的戰略任務。根據新疆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措施與建議。
3.1 加快加工技術改進,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要不斷推進傳統技術的改進工作,以實現“農產品的精、深、優加工”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依托,以科技為先導,研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與人才管理的激勵機制,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的周期。投入相關的資金扶持相關的龍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引進配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10]。鼓勵和培育一批規模大、高起點、經濟效益好的骨干龍頭企業,開展自主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援疆省(市)的科研單位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同時,吸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開發。政府應組織技術研究人員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有共性、關鍵性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難題。
3.2 加大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
農副產品加工業積極效應不明顯,應該著眼于產業集聚,實現農副產品加工集中輻射帶動能力上重大提升。通過優化農產品品種的分化推廣和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建設一批與大型龍頭企業直接對接的專業農產品加工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借助工業園區的平臺,通過延伸農副產品加工的產業鏈條,構建一條競爭能力強、專業化分工相對明確、上中下游彼此承接的具有專業優勢的加工體系,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集聚的迅速發展。搶抓對口援疆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機遇,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關聯產業協同發展,與高校建立配套的產學研銷一體的完整體系,提升區域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綜合競爭力。合理布局,特別是南疆地區種養業、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物流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承接工作,實施強有力的特殊地區優惠補貼政策,促進農產品增值并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業。
3.3 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損失
配套國家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資金,專設自治區級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試運行農產品初加工補貼機制,分時段、分地區的逐步推進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實施區域和補貼內容,通過項目實施,完善初加工生產基地收購、篩選、烘干、存儲、質檢等現代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高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生產水平,利用篩選符合當地生產需要的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逐步解決精深加工的瓶頸技術,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向深層次發展;通過縱向與橫向延伸農副產品加工的產業鏈、價值鏈,不斷拓展加工空間、拓寬增值空間,實現農產品多重形式的轉化增值,從而,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增值效率。
3.4 整合資源,構建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發揮帶動作用
大型龍頭企業對行業發展起著較大的作用。以最大農產品加工業規模,做強龍頭企業競爭力為核心積極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結構,改變現有發展格局。在棉紡、奶業、牛羊肉、紅棗等主要優勢農產品加工行業中選擇一到兩個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骨干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引導他們與中小企業兼并聯合,組建有競爭力的集團公司;同時利用政策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基礎、有潛力的大型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1-13]。
3.5 著眼于品牌培育,實施農副產品加工業市場競爭力提升工程
培育壯大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打造一批創新能力較強、加工水平較高、帶動作用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推進標準化和信息化,引導企業強化質量管理,培育一批產品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較高、影響范圍廣的知名農產品加工品牌,培育和保護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著名品牌”,提高品牌引領質量管理的影響力,增強市場對新疆的認可度。
參考文獻:
[1]余曉明,任學軍,黃玲娣. 加快發展新疆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對策研究[J]. 新疆財經,2007(2):29-36.
[2]王永靜. 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新疆農墾經濟,2010(5):61-65,73.
[3]韓巍.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02.
[4]田硯.新疆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1.
[5]王強,陳計巒,馮作山,等. 加快新疆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 中國農學通報,2009(12):58-60.
[6]陳雪琴.新疆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2008.
[7]張英,徐建華,樸紅梅,等.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 農產品加工(學刊),2008(10):62-64.
[8]田恒增.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現狀[J]. 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0(4):1-7.
[9]楊建忠.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現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10]王文亮,徐同成,程安瑋,等. 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應對措施[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8):31-33.
[11]張明亮,張蕾,陳鵬. 天津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 天津農業科學,2014(8):83-86.
[12]黃婷婷,王紅姝.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4(3):293-295.
[13]付國婧,布媧鶼·阿布拉.農產品加工貿易的模式研究——以新疆喀什特殊經濟開發區為例[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