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顏

用裸婚證明愛的純粹
2001年10月,中央美院老鄉會,來自山西太原的大一新生陳曦在熱鬧的人群中穿梭。身為繪畫專業的班長,他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突然,他看到一個長發披肩、大眼睛、齊劉海的女生,她那嬌小的身影惹人憐愛。見有人注意自己,女孩嬌羞一笑,眼睛瞇成一道月牙。陳曦的心突突地跳起來。
“你好,我叫陳曦。”“你好,我叫張雪瑞。”打招呼后,兩人開始攀談。張雪瑞來自山西臨汾,是建筑學院的大一新生,跟他一樣學習繪畫。兩人一見如故,很快熟絡起來。
交流中,陳曦了解到張雪瑞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她自幼特立獨行,畫畫是她唯一的愛好。陳曦也講了自己童年的孤獨、父母的爭吵、寫過的日記、渴望的自由和叛逆……
2005年,兩人大學畢業,陳曦考上中央美院研究生,張雪瑞則開始獨立創作。
2006年,陳曦與張雪瑞領證結婚,兩人以裸婚的形式證明著愛的純粹。
婚后,兩人租住在美院附近的工作室。白天,陳曦出去上課,做兼職,張雪瑞就在家創作。等陳曦回到家,兩人一起看畫,討論到饑腸轆轆,再出去吃3元一碗的清湯拉面。生活簡單而樸素,愛情如初春般溫暖。
憑著天賦和對繪畫的專注,張雪瑞的作品在圈內逐漸受到關注和認可。自2009年起,她在北京798、宋莊、偏鋒等藝術中心舉辦多場個展。2011年,她還把個展開到了韓國釜山,在北京藝術圈內名氣越來越大。但名氣大并不代表收入增加,對藝術家而言,只有作品被人買走才算創收,所以張雪瑞收入一直不穩定。而承擔主要經濟壓力的陳曦則做過很多種工作:平面設計、插畫、教書等。更多的時候,他是張雪瑞背后的男人,為妻子的藝術事業出謀劃策、奔前忙后。
婚姻現危機
2012年,陳曦決定辭職創業。對丈夫的決定,張雪瑞是支持的。只是陳曦沒想到,他的雄心勃勃引發了婚姻中的一次“地震”。
辭職后,陳曦一度把自己關在工作室,苦思冥想,尋找藝術出口。但空蕩蕩的房間并不能讓他找到創作源頭。他便走出家門尋找靈感,卻依然走不出迷茫。晃悠一兩個月后,陳曦發現口袋越來越癟。他是大男人,不愿張口找妻子要錢,但各種生活花銷讓他捉襟見肘。張雪瑞看出了丈夫的窘迫,希望他能一步步地來,適當接一些能掙錢的活兒,可陳曦都固執地拒絕了。大男子主義的他覺得妻子不認同、不信任自己,兩人為此產生了罅隙。
最痛苦的是,對于藝術家而言,自我轉型并不容易。一度,有幾個藝術項目的負責人找到陳曦,想邀他加入,雖然收入可觀,但都被他一口回絕。連續大半年,陳曦沒有收入,精神壓力很大,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焦慮中漸漸失去自信,人也變得消沉萎靡。而此時,張雪瑞卻要參與7場個展,先后在德國和我國的北京、上海、烏魯木齊等地為自己的作品代言。兩人的事業差距越來越大,再加上張雪瑞性格獨立,她沒有意識到丈夫正陷入人生低谷,而她也不擅長給丈夫鼓勵和安慰。苦惱的時候,陳曦只好四處找朋友傾訴。回到家中,他仍感到說不出的孤獨和委屈。
曾經,兩人有半年時間都沒坐下來好好聊過天,共同語言越來越少。當家庭沒了溫暖,陳曦開始向外界尋找慰藉,他想以此追尋創作和藝術的獨立空間。2013年的一個深夜,矛盾爆發。陳曦認識到自己對妻子的傷害,他解釋并道歉,可婚姻的裂痕已經產生,張雪瑞提出離婚。
陳曦向身邊的朋友傾訴并求教如何化解這場婚姻危機。一位收藏家半開玩笑地說,如果兩人分開,他就不買張雪瑞的作品了。“他可能覺得一個好的藝術家背后一定得有一個好的支撐。如果我們分開了,藝術家的狀態就變了、不好了。”陳曦說。好友夏彥國的意見更直白:“你不高、不帥、不富,離婚后,再找一個這么合適的人,得付出多少成本?”
在老師和朋友們的勸慰下,兩人冷靜下來。陳曦認真反省自己,把感情重心放回到妻子身上。張雪瑞也意識到,在丈夫情感最脆弱的時候,自己沒有陪伴他渡過難關,從而導致了問題越發嚴重。
相互剖析后,他們開始各自改變。張雪瑞放緩了繪畫的節奏,靜下心聽丈夫對未來的規劃。陳曦也擔起了婚姻的責任,讓自己積極務實。2013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陳曦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婚禮上,燈光閃爍,音樂煽情,一對新人講述相愛不易的過往讓他唏噓感嘆。再后來,他和妻子開始有意無意地參加朋友的婚禮,每場婚禮上“一生一世”的神圣誓言都讓他們十指相扣,不禁回想起相戀時光的純粹和美好。有一次,從婚禮現場出來,他們聊著大學時期的幸福時光,久違的笑聲灑滿一路。
每次參加婚禮,陳曦都會給新婚夫妻送一幅結婚畫像作為紀念。慢慢地,一個大膽的藝術構思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他把想法告訴妻子,張雪瑞也拍手叫好,舉雙手贊成。
《百婚圖》里讀懂婚姻
2014年春天,陳曦啟動了自己的藝術項目“百婚圖——我們的1314”。該項目是在微信朋友圈征集出生于1970年之后的120對夫婦的結婚證件照,以此作為繪畫素材,并讓這些夫妻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婚姻,然后用馬克筆將其畫成A4紙大小的彩色作品。在征集信息中,他用《紅樓夢》中的話作為序言:“人生婚配,關系一生一世的事,不是混鬧得的。”
在征集過程中,張雪瑞四處幫丈夫做宣傳。他們先把自己的結婚照片和繪畫作品展現出來,再用一句“不二之選”總結婚姻。“不二”借用了佛家用語,意為“無差別心”,其實也象征著他們是彼此獨一無二的選擇。在接下來整整一年的征集過程中,他們發動了周圍和網上很多朋友,最后不止120對夫妻跟他們聯系。大多數人很樂意把結婚照發給陳曦,并用不同的話來概括自己的婚姻。一個“怕老婆”的建筑師說:“聽老婆的話不會吃虧。”一個養貓的女主人說:“婚姻像個暖乎乎的大貓窩。”一對有著十幾年婚齡的“老夫妻”說:“個性迥異,相依為命。”一對于2月14日情人節在列車上偶遇、墜入愛河并生下女兒“小茶”的夫妻說:“列車·214·愛·小茶·包容。”他們還收到了這樣的評價:“婚姻是將激情轉化為親情的最佳載體”“在一起需要感情,不分開需要責任”“愛是恒久忍讓又有恩慈”“婚姻是一艘兩人劃的船”……
2016年2月,陳曦在北京798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其中一幅作品就是《百婚圖》。每對參與的夫妻都趕到現場領取作品,有的還帶著孩子前來,見證父母相愛的時刻。場面熱鬧溫馨,展覽一直延續到3月。陳曦也就此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將藝術與觀眾結合起來,突出社會參與和紀實調查的價值。
隨后,陳曦的插畫書《個人問題》由三聯出版社出版。在書中,他說:“這個時代,我們只有看清婚姻磕磕絆絆的本質,并不斷反省,葆有激情和熱情,為愛注入新鮮和活力,才能擁有持久穩定的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