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瑚 尹嫦月
輻照食品,曾隨著方便面的“輻照門”事件和日本福島核危機而引發公眾關注,如今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消費者遺忘。
實際上,通過輻照對食品進行加工處理,可達到殺蟲、殺菌、抑制生理過程、提高食品衛生質量的目的。而且輻照食品在中國的發展已有相當規模,輻照相關食品產量已占全球總量的1/3。
明明是一項有利于食品安全的高科技,但大多數人何以身在“輻”中不知“輻”,甚至還有食品生產商對此“遮遮掩掩”?
超市里各種各樣塑封包裝的泡椒鳳爪,常常成為美食愛好者們必買的美味零食。但如果沒有經過輻照處理,在你還沒來得及購買之前,它可能就已經壞掉了。
除此之外,調味品、月餅、熟食、果脯等食品也與輻照密不可分。然而,奇怪的是,輻照食品在人們的日常飲食中如此常見,人們對它的概念卻并不清楚。“不知道”、“沒聽過”,記者隨機在超市里采訪了多位消費者,“三字經”式的回答成了固定答案。
輻照食品是指用鈷-60、銫-137產生的γ射線或電子加速器產生的低于10MeV電子束輻照加工處理的食品,包括輻照處理的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我國輻照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蔬菜、水果、糧食、肉類、調味品、中藥材等多個領域。通過輻照對食品進行加工處理,可達到殺蟲、殺菌、抑制生理過程、提高食品衛生質量的目的。
按照國家規定,輻照食品應在食品名稱附近標示“輻照食品”字樣,可現實是,在一些常見的輻照食品外包裝上幾乎找不到相關標識,或者只用很小的文字在包裝袋上標注“采用國際慣用輻照殺菌技術處理”,不仔細看還難以發現。
明明是一項有利于食品安全的高科技,為什么消費者對此一無所知,而食品生產商們又集體“遮遮掩掩”呢?
輻照食品,曾經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早在2009年夏天,從幾家知名品牌方便面的調料包“輻照門”事件,到河南杞縣的鈷-60事件,輻照這一在食品行業應用多年的技術浮出水面,并引起熱議。
但沒過多久,輻照食品的話題在媒體上漸漸淡去。
之后,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危機讓民眾對“輻射”高度敏感,同時對于輻照食品也再度關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輻照食品這一概念再次悄然退出人們的視線。以至“輻照門”已經過去了7年,公眾對此仍然知之甚少。
比起公眾對此的懵懂不知,實際上,我國輻照食品的歷史卻是由來已久。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在食品加工處理中應用輻照技術,較早應用該項技術的是調料包。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輻照技術已成為一種成熟的滅菌、保鮮工藝,在商業上得到廣泛應用,全國從事食品輻照加工的工廠有100多家。國家原子能機構協調員高美須介紹,中國是近幾年來輻照技術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輻照相關食品產量已占全球總量的1/3。
在湖南省,位于瀏陽的湖南輻照中心(下稱“輻照中心”)有全省唯一的鈷源裝置。在輻照中心空曠的車間里,一箱箱食品被裝在鐵柜中,隨著傳送帶進入輻照室。在輻照室內,食品接受一定劑量的射線輻照后,又會隨著傳送帶被送出來。“這里每天約加工處理30噸~50噸產品。”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下稱“核航所”)黨委書記鄧鋼橋介紹,由于鈷源產生的γ射線穿透力非常強,因此滅菌過程中無須打開包裝,紙質、木質、塑料、金屬等包裝的產品均可通過輻照來處理,過程方便快捷,滅菌效果也很好,便于大批量進行。
相比傳統的滅菌工藝,輻照作為一種常溫的、非熱加工技術,還可保護產品的外觀形態、保留其內在品質。輻照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能射線穿透食物到達食物內部,攻擊生物細胞內的DNA,使之失去復制能力。影響食物安全的致病細菌,在DNA被破壞后就無法生長,這和加熱滅菌的結果相同。長沙市玩美食品有限公司(下稱“玩美食品”)每天都有1000多件產品被送至輻照中心。公司總經理粟偉杰表示:“這些產品主要是雞爪、鴨爪等禽肉制品,高溫、高壓的滅菌方法會改變它們的組織結構,口感、味道、色澤都會發生變化。”而通過輻照殺菌后,食品無需添加化學防腐劑和其他添加劑就可保證長期不變質,從這個角度來講,輻照食品比用其他方法殺菌的食品更安全。
“目前,湖南省加工處理的產品主要有中藥材、調味品、休閑熟食、功能性食品四大類,涉及100多家企業。”鄧鋼橋說,輻照加工的成本主要取決于密度和輻照工藝,重量輕、附加值高的產品較多采用輻照加工技術。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允許的輻照食品應用范圍有六大類,包括谷物豆制品類、干果果脯類、熟畜禽肉類、冷凍包裝畜禽肉類、香辛料類、新鮮水果蔬菜類。根據《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經電離輻射線或電離能量處理過的食品,應在食品名稱附近標示“輻照食品”;經電離輻射線或電離能量處理過的任何配料,應在配料表中標明,讓消費者有知情權。
然而,記者走訪了長沙市內多家大型連鎖超市,發現大部分常見的輻照食品上均沒有標注。在干果果脯類產品中,記者只發現一款罐裝紫蘇酸棗在包裝上標注了“輻照食品”字樣。向超市銷售員咨詢,他們均表示不太清楚何為輻照食品。不過,方便面和泡椒鳳爪是個例外。在某大型超市內,上架銷售的泡椒鳳爪品牌主要有8種,保質期為8個月或9個月,產地來自重慶、長沙、淮安。除了淮安,其他兩地所產的泡椒鳳爪包裝上均標注了“輻照食品”字樣。在康師傅、統一、湯達人等品牌方便面外包裝上,則用很小的文字印著“脫水菜、香辛料采用國際慣用輻照殺菌技術處理”,不仔細看根本不會發現。
在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有代表提出,輻照食品監管存在法律空白。隨著2009年《食品衛生法》被廢止,1996年衛生部頒布的《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也已被廢止,至今未出臺新的管理辦法。盡管國家質檢總局2001年曾發布《食品輻照通用技術要求》,但只是推薦性標準,監管部門法律依據缺失,造成了食品市場輻照標識難尋的問題。
“消費者有知情權,既然是輻照食品,就應該標示出來,就像轉基因食用油一樣,外包裝上就標清楚,消費者可根據需要自行選擇。”有消費者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對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孟素荷表示,如果生產廠商不能讓消費者對輻照食品有一定了解,反而遮遮掩掩,必然會造成民眾恐慌。而且,沒有消費者的監督,食品企業若出現違規操作也不容易被發現,可能會引發一些食品安全問題。
與部分企業遮遮掩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玩美食品經輻照處理的產品包裝上均印有綠色“輻照標志”。粟偉杰認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輻照技術作為一項綠色、環保的技術,相信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與此同時,他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標準體系,各企業聯合成立湖南省輻照食品協會,更好地規范行為,促進行業發展。
“大家把食品輻照和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性污染聯系在一起了。”有業內專家曾在一次學術論壇上如是描述普通消費者對待輻照食品的態度。雖說有些夸張,但從記者的采訪來看,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并不少。
“我一般只看價格和生產日期,從未注意過包裝上有沒有‘輻照食品’標識。輻照后的食品能吃嗎?會不會有放射性物質殘留?”消費者熊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特別愛吃泡椒鳳爪,市面上的幾個品牌的泡椒鳳爪她都買過,如今知道這是經過輻照處理的食品,心里開始有些別扭和擔心。
“一聽名字就覺得不太好,如果是對健康有好處的,干嘛不清清楚楚地寫出來,就像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標識一樣。”在張女士的觀念里,輻照就是經過輻射的食品,對人體健康存在不利影響。
民眾談“輻”色變,將輻照與輻射、核污染等安全事件掛鉤,是大多數商家不愿意標注輻照食品的主要原因。他們擔心一旦在食品包裝上標注“輻照”,會讓消費者產生抗拒心理,導致銷量下降。
這種誤解還直接波及了核航所的工作人員。“他們擔心核航所的工作環境,認為鈷輻照裝置會對人體有影響。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人還將此與患癌率聯系起來,若是哪年單位或周邊出現了一兩個癌癥患者,還得議論一番。”核航所所長彭選明直言,這種擔心其實完全沒必要。“自然界就是一個充滿輻射的世界,如果沒有輻射,就沒有自然界的突變和物種進化。而人類長期生活在一個輻射環境(本底輻射)中,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已經適應了這種低水平的本底輻射。只有當受到異常的、超過本底輻射的大劑量輻射時才會導致不良影響。”
“人們之所以對輻照食品有抗拒心理,是將輻照與核污染的概念混為一談。”鄧鋼橋進一步解釋,輻照是放射源放出較高能量的射線穿透物體,破壞致病微生物細胞,從而殺死微生物的過程。輻照過程中,放射源是封閉的,食品與放射源沒有接觸,更談不上放射性污染。核污染的食品是指核武器爆炸或核電站泄漏后,放射性物質暴露在大氣中、進入水中或附著在粉塵中,再通過這些途徑附著在食品上。兩者關鍵的不同在于,輻照食品和放射源沒有接觸,而被核污染的食品是有放射性物質沾染其上。“另外,超劑量的輻照對人體來說肯定是危險的,但輻照后的食品是安全的,就好比蒸鍋里煮過的食物是可食用的,但不能把人放進蒸鍋里煮。”
知名科普作家云無心也用過一個形象的類比:“吃輻射污染的食物,就像把著火的食物吃到嘴里,而且它到了肚子里還在燃燒;而輻照食品,則像精心烤好的紅薯,可以安心享用。”
由于輻照食品的特殊性,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于1983年正式頒布了《輻照食品通用法規》,為各國輻照食品衛生法規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我國也相繼出臺了很多關于輻照技術的文件,如《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食品輻照通用技術要求》、《γ輻照裝置設計建造和使用規范》等。去年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外公開征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第七十八條提出,輻照食品應當在標簽、說明書上標注“輻照食品”;經過輻照的配料,應當在配料清單中標明。“對于送到輻照中心處理的食品,都是根據國家標準,結合產品的含菌量、生產工藝、品種特點來確定合適劑量和輻照時間。只要按照程序來操作,輻照技術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輻照食品也是一種健康食品。”粟偉杰表示。
“誤解源于不了解。”鄧鋼橋表示,現在每年都會有大學生來核航所參觀學習,“我們借此機會向大家普及食品輻照技術。”2015年,核航所所屬的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科普基地獲批成為第十批湖南省科學技術普及基地,“今后,我們將通過科普講座、宣傳手冊、開放參觀等形式,讓輻照技術與公眾見面,幫助大家形成科學認知。”隨著大眾對輻照食品的安全性認識的深入,專家相信輻照食品將會進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