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刊記者 陳戈 A:王棟
“龍頭”舞動,企業才有活力
□Q:本刊記者 陳戈 A:王棟



第一訪談
王棟
大禹節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黨的十八大代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頒獎大會在京召開,王棟獲得“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大禹節水集團成立于1999年,主要從事節水灌溉材料研發、制造、銷售與節水灌溉工程設計、施工、服務。大禹節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在2016年榮獲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
Q:企業取名“大禹”有何特殊意義?
A:企業改制那年,我看過一本名為《橫空出世》的小說,小說一開始講大禹治九條“水龍”,第一條就是我們甘肅的弱水。它的西北流域不暢,造成張掖一帶洪水泛濫,房倒屋塌,農田被淹,民不聊生。后來大禹劈山疏通河道,引導弱水向北流入居延海,徹底解決了水患。弱水就是今天的黑河,正是河西走廊的母親河。當年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水多”的問題,而我們現在治理的是“水少”的問題,用“大禹”為公司命名,就是要用大禹治水的精神,做大禹節水的事業。
Q:大禹節水從一個名不見經傳、僅有幾十人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如今國內專業從事節水灌溉設備研發、生產、銷售、節水工程施工設計、安裝、銷售服務為一體的行業龍頭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創業板上市公司,您覺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A:公司能發展到今天,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得益于國家的政策扶持和企業創新。近年來,政府連年加大對水利的投資,并將水利建設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節水產業適應并符合國家的產業導向,從而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可以說政策支持在企業發展壯大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公司才能逐漸做大做強。另外,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沒有自主創新企業不會發展長遠,所以我們一直將創新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節水灌溉主業,連年加大對創新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努力形成了人人參與創新、人人享受創新成果的良好創新氛圍和環境;建成了“節水灌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禹節水灌溉科學研究院”和兩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為企業自主創新和科學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產學研結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能夠占領市場的自主品牌產品,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集團公司董事長王棟在現場指導車間員工。
Q:一些企業做大做強之后,企業出資人很難再騰出精力親自抓黨建,而您的身份既是公司董事長,又是黨委書記,可以說您是將黨建與發展兩手抓,那么您是如何端平黨建與發展這“兩碗水”的?
A:我們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將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工作并重,一直堅持“發展不忘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可以說,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工作是相輔相成的,抓好黨建工作是做好生產經營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生產經營中,我們一直堅持“企業發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推進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在11家子分公司同步建立了黨組織,構建了全覆蓋的組織架構;按照黨政領導班子“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思路,黨委委員全部進入集團公司管理高層,做到“一把手”親自抓企業經營和黨建工作,保障集團黨委在參與企業依法生產經營、協調勞資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作用,直接參與企業重大決策,保證了集團公司又好又快發展。實踐證明企業發展到任何時候,將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工作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來抓是保障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黨建這個“龍頭”被舞活,企業發展就有了活力,黨建工作促進了企業發展,企業的飛速發展也給黨建工作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Q:在甘肅,“三崗聯創”工作可以說是如火如荼,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讓黨員更好地亮出身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大禹節水,“三崗聯創”工作有沒有特色載體?公司的黨員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A:公司黨委以打造節水行業龍頭企業為目標,以“三崗聯創”工作為契機,創新活動載體,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我們在每位黨員工作崗位設立“黨員責任崗”標志牌,共創建“黨員責任區”6個,“黨員示范崗”和“黨員先鋒崗”33個。企業黨組織和黨員主動參與公司決策、質量把關、客戶投訴處理、生產經營全過程,當好助手參謀,促進企業發展。組織開展“爭當生產模范、爭當技術標兵、爭當營銷能手,黨員思想覺悟高于員工、黨員業務技能高于員工、黨員工作業績高于員工,樹立黨員良好形象”為內容的“三爭三高一樹”主題實踐活動,先后涌現出42名先進黨員職工,在公司上下形成了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有效地促進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提升。組織開展黨員先鋒結對、導師帶徒、“我為大禹發展獻一策”、“小革新、小創造、小發明”等活動,成立技術攻關和技術革新小組6個,幫助公司開發新產品、新技術106項,收集的68條技術創新和管理金點子被公司采納運用后,共創造直接經濟效益600余萬元,尤其是公司黨委倡議實施的“師帶徒培訓工程”,3個月內師傅每月可享受帶徒補助費200元,所帶徒弟一旦達到上崗水平后,公司一次性獎勵師傅500元,并進行通報表揚,這一工程的深入推進,不僅培育了大批優秀技術人才,而且為集團公司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Q:在很多場合,您一直都在強調“責任”二字,在大禹節水,這兩個字是如何體現在公司上的?
A:公司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一個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公司在吸納就業、創造稅收以及參加社會公益等方面勇為人先,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個,年創收3000萬元以上,并先后向農村小學捐贈教學器材支持農村教育,設置“大禹獎學金”資助農村學生上學,向部分缺水的鄉鎮捐贈節水設施,向社會生活困難和疾病患者提供資助;在聯村聯戶、精準扶貧等社會光彩事業中慷慨解囊,“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甘肅定西地震、金塔煤礦事故、舟曲泥石流等事件發生后,公司積極組織捐款,以實際行動支持災區群眾抗震救災。多年來,公司通過多種形式,共向社會捐助物資達1000多萬元,這里面包含著公司每一位員工對社會的責任和愛心。我們也會一直將履行責任堅持下去,繼續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Q:面對當前科技資源跨國流動、創新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趨勢,大禹節水如何在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走出去”中積極打造“大禹節水”品牌的?
A: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相關政策的落地,公司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公司持續加強并保持與以色列水產業企業間的行業交流和合作,開展互訪交流活動,去年8月份我帶隊到以色列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洽談,與以色列農業部、農科院、水科技研究院等機構就污水處理、苦咸水處理、生物水處理、海水淡化等達成了具體引進轉化、孵化融資、并購合作等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合作意向,以色列多個節水灌溉知名企業也先后回訪了我公司,將借助大禹節水公司遍布國內外的強大銷售網絡,實現中以水處理技術集成,努力形成水科技高地和產業集群,以項目帶合作,通過國際孵化器合作、技術展示交易中心、水產業投資并購基金等創新機制的建設和商業模式的設計,形成多方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園運作模式,促進中以兩國水科技產業發展,相關工作將在未來三年取得重大突破。另外,通過前期詳細考察及洽談,公司與埃及、印度、安哥拉、哈薩克斯坦等政府達成有效共識,籌建海外辦事機構和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海外市場低成本等優勢,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同時利用上市公司平臺,在全球尋求跨國公司合作和并購,力爭在一到兩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甘肅“一帶一路”戰略的先行者,力爭成為甘肅首個跨國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節水企業。